天天看點

王芳:一束文學的光

王芳:一束文學的光

一束文學的光

讀王曉《親親,我的土地》有感

認識王曉,緣于她發表在《濟源文學》上的一篇小說《你在左,我在右》。記得當時讀了心裡非常震撼,作品不僅文筆優美,而且層次分明,特别是細節上的處理非常到位。尤其是文字中蘊含着深刻而細膩的情感,為讀者展現出了人到中年特有的感情困惑。人物心理描寫鮮活、透徹,給人的感覺真實貼切,讓人情不自禁深陷其中,仿佛自己就是小說中的韓池,抑或是林曼。

王曉的這篇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後來因緣際會,這篇小說在大河文學連載發表,我又認真重讀了一遍,越發對王曉感到好奇了,這究竟是怎樣一個女子呢?

可能别人無法了解,對于一個編輯來說,發現一個好作者、一篇好作品是多麼地驚喜,那種感覺就像“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一樣欣喜若狂。做編輯這麼多年,對于文字我有着近于偏執的潔癖,沒辦法,這是一個文字工作者對于文字應有的尊重和敬畏。是以,當你發現有人和你一樣對文字有着相同的苛求和審美,我覺得這就是知音,文字上的知音,可遇而不可求。

王曉無異于是一個優秀的作家,在我認為她在寫小說方面必有建樹時,她卻給了我又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當她把《親親,我的土地》的電子稿發給我時,我沒想到她竟然去了汶川,而那年正好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她在開篇裡寫道:“腳還沒踏上汶川這片土地,感情的潮汐就擊打着我的胸扉,我抑制不住胸中的熱望,猶如我控制不了眼中的熱淚。十年的牽挂,十年的祈望,我終于走近你,一步一頓首,一步一駐足,一步一傷情,一步一感懷。汶川,我來了,我要用滿腔的熱淚敬山,敬水,敬草,敬木,敬山水草木一般的摧不垮,壓不彎,折不斷的生生不息的汶川人,敬我腳下這片萬物有靈的親親的土地。”她踏上那片重生的土地,或許是冥冥中注定,也或許是心靈的召喚。那片土地接納了她的真誠,讓她得以她用心、用情、用淚去丈量,去尋求,去感覺,去思考,最終寫下了這篇感人肺腑的作品。當時讀罷我已熱淚盈眶,為汶川十年後的重生,也為王曉字裡行間深沉的情感。

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紀念日,大河文學編輯部特意将《親親,我的土地》這篇作品安排在大河文學平台首條發表,各大網站同時推送。災難的記憶裡,不僅有刻骨銘心的悲恸和感動,也有不屈不撓的抗争與奮鬥。從山崩地裂到新城崛起,從滿目瘡痍到生機盎然,十年間,劫後重生的汶川已邁入嶄新時代。感謝王曉,讓我們通過她的文字看到了十年後的汶川,讓我們再一次緬懷逝去的生命,向堅強與重生緻敬,更向中國力量緻敬!

魯迅說,“弄文學的人,隻要一堅韌,二認真,三韌長,就可以了。”我想,王曉做到了。

崔丙仁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花開三季》,他說專注于一季,盡情吐豔就足以豐富一生。的确,花開一季已經很驚豔了,王曉卻是小說和散文齊頭并進,這在我周圍寫作的人中并不多見。

王曉曾在小說《你在左,我在右》裡引用了梵高的一段話作為題記,我很欣賞第一句,“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隻看到煙。”誠然,對于一個熱愛寫作的人,她的心裡應該一直有一團火,促使她燃燒,督促她向前。就像王曉,《親親,我的土地》這本書就是她點燃的第一把火,我想她還有第二把,第三把,甚至更多,對于她來說,寫作就是她的生命,生命不息,寫作不止。而我們大多數人或許隻看到了煙,她背後付出的努力一定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文學就像爐中的火一樣,我們從人家借得火來,把自我點燃,而後傳給别人,以緻為大家所共同。”福樓拜如是說。我想,好作品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王曉。她的作品就像一束光,很多人可能沒有看到,但若遇見,足以驚豔整個春天。

責編:王芳 遠岫 若谷

作者簡介

王芳:一束文學的光

王芳,筆名橄榄綠,大河文學編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