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愛玲
4月23日是世界日,2022年4月23日是第27個世界讀書日。讀書的好處不言而喻,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行萬裡路,讀萬卷書。這些句子想必大家都背得滾瓜爛熟了。
在電子科技發達的當今社會,能靜下心來,手捧一本書,聞着書香墨香,慢慢地去品讀的人現在少了許多。無論是在公共汽車上、還是在公共場所,乃至家庭聚會上,大家看到最多的現象就是人人抱着一個手機,旁若無人,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看的不亦樂乎,就連小娃娃都知道看手機。智能手機的功能越全,對人的吸引力就越大,依賴性也就越強。
手機因為攜帶友善,使用率應該比電腦、電視高,我沒做過統計,隻是個人感覺而已。說實在話,我也是個手機控,平時寫文章,看新聞也都是通過手機,就連鍛煉也是跟着抖音練。小娃娃也會跟着搶手機,看卡通片。手機的魔力太大了,讓我們無法自拔。
原來用老年機的老年人也加入到這個大軍中,老年機隻能打打電話,發個短信,已無法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了,換手機,年輕人能玩的智能手機,老年人一樣可以玩。三五好友相約,走,我們去郊遊,戴上大紅大綠的絲巾,擺拍各種翩翩起舞的動作,絲巾可是拍照的多功能道具,發個朋友圈,那活力四射不亞于年輕人。廣場舞、攝影、郊遊、老年大學,老年人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不能不說智能手機确實給人們帶來了友善,出門不用帶現金,手機在手,吃、穿、住、行全搞定,科技改變生活,也帶來了生活的樂趣。
智能手機的弊端也顯現出來了,手機包羅萬象,人們過度依賴手機,眼睛先受不了,長戴耳機的人,聽力也會收到不同的損傷,讀書的欲望也會随之越來越小,動手書寫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的現象已不容忽視。過去我們通訊是書信往來,字裡行間是滿滿的關懷和牽挂,見字如面,溫暖滿心。現在是微信發起面對面的視訊聊天。感覺距離很近,但心靈的交流卻少了。
牛津大學教授約翰·凱裡在他的《閱讀的至樂:20世紀最令人快樂的書》一書中這樣說過:“讀書的特别之處在于——書籍這種媒介與電影電視媒介相比,具有不完美的缺陷,電影與電視所傳遞的圖像幾乎是完美的,看起來和它要表現的東西沒有什麼兩樣。印刷文字則不然,他們隻是紙上的黑色标記,必須經過熟練讀者的破譯才能具有相應的意義。”

約翰·凱裡教授強調的“必須經過熟練讀者的破譯才能具有現實的意義”,讀者要用心去讀書,讀懂讀透書中的真正含義,讀書也是一種能力,不要浮躁,要感受到讀書的樂趣。這種樂趣和意義,更注重心靈與精神的層面。
世界讀書日是在春暖花開最美的四月,讓我們放下手機,讀一本好書,可以是默讀,也可以放聲朗誦。
平日讀書不像學校老師布置作業一樣,必須完成多少任務,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讀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養成每天讀書的好習慣。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讀書要從娃娃抓起,大人們請放下手機,陪孩子一起讀書吧,讓書籍陪伴孩子長大。書籍是打開心靈智慧的窗戶,讓讀書成為你的終身愛好,有書的陪伴,你就不會感到寂寞,快樂會拌你左右,陶冶情操,心靈與精神得到升華,腳下有光,路會越走越遠。
書香墨香不僅飄香在春暖花開的季節裡,應該飄香在四季。
作者簡介:黃愛玲,喜歡閱讀、寫作。壹點号【品讀人生】發表的#聯考作文#《70華誕,我與祖國共成長》一文,閱讀量924.8萬。已發表百餘篇作品,文章“泉城濟南,不是江南勝似江南”一文收錄于齊魯晚報壹點号優秀作品選集《清泉錄》一書,參加多個征文,獲得獎項。多篇作品發表于網絡平台,報刊。濟南作家協會會員。
壹點号 品讀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