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洋科考女首席:“像愛母親一樣愛地球”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 4月22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大洋科考女首席:“像愛母親一樣愛地球”》的報道。

不出海的日子裡,少了海風的刀削,韓喜球的膚色又白皙起來。53歲的她細語輕聲,笑意盈盈,茫茫大洋的萬裡征途沒有在她臉上留下太多印痕。

可她注定是“海的女兒”。作為中國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學家,她帶領團隊揭開地球最幽暗的秘密,讓世人瞥見這個星球最深處的美麗。

地球表面積的71%是海洋,海底蘊藏着豐富的“藍色資源”。在韓喜球眼裡,廣袤的海底就是一張布滿山川丘壑的水下藏寶圖。

她和團隊在數千米深的茫茫大洋中為國尋找“海底成礦工廠”。“人類走向深海,就像人類探索太空,是為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韓喜球說。

大洋科考女首席:“像愛母親一樣愛地球”

韓喜球在科考船上。受訪者供圖

向大海更深處去

韓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一個農民家庭,人生選擇初看起來中規中矩的她,要做一件有些人以為和女子不相幹的事,她要到大海去,到大海的更遠處、更深處去。

礦産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之一,随着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陸地資源正難以避免地走向枯竭。

“以銅為例,全球市場對銅的需求量基本上每10年翻一番。以目前全球已探明的陸地銅礦儲量和年開采量計算,其靜态可采年限僅為40年。”韓喜球說,為確定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尋找新的礦産資源接續至關重要,海底勘探和開發将成為大勢所趨。

2005年,大陸組織中國首次大洋環球科學考察航次,啟動了在國際海底區域調查多金屬硫化物資源的計劃。韓喜球擔任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航段的首席科學家助理,從此開啟了她深海尋“寶”的曆程。

2007年3到4月,韓喜球擔任“大洋一号”第19航次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學家,成為中國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

“我們的航次任務主要是在廣袤的海底探礦,包括尋找海底‘黑煙囪’。”韓喜球說。

“黑煙囪”是海底噴射出來的高溫熱液在遭遇冰冷海水後,迅速沉澱形成黑色金屬硫化物礦物的一個現象,形似滾滾“黑煙”。随着時間的推移,富含銅、鐵、鋅、金等多種金屬元素的熱液硫化物在噴溢口周圍沉澱,形成了一個個狀如煙囪的多金屬硫化物堆積體。

“那裡就是個‘海底成礦工廠’,源源不斷地生産富金富銀的銅鋅礦。”韓喜球先後10次擔任首席科學家或領隊,帶領團隊在國際海底區域發現了12處多金屬硫化物礦床(點),為新勘測發現的16個大洋海底地理實體命名。

時間與智慧的較量

在廣袤漆黑的洋底尋找到直徑隻有百米的熱液區,再精準定位“黑煙囪”,就像是“大海撈針”,是一場時間與智慧的雙重較量。

韓喜球至今難忘在西南印度洋首次自主發現“玉皇”熱液區時的情形。那是2010年5月,西南印度洋魔鬼西風帶,“大洋一号”即将返航的前一天。

當時,狂暴的海浪一度直撲到四層高的駕駛台玻璃窗上。“但是一想到已經發現顯著的熱液異常,而下次再回到這片海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勇氣小人’和‘好奇小人’就在心裡鼓勵我,再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把多金屬硫化物礦找出來。”韓喜球回憶說。

抱着志在必得的信念,韓喜球和團隊從午夜開始等待,淩晨風浪稍有平息的間隙,大家決定把電視抓鬥放下海去做最後一搏。這時,陣風又來了,10級狂風呼嘯。“大洋一号”拖着兩三噸重物,與風浪搏鬥逆浪前行。

韓喜球在駕駛台指揮船舶前進的路徑,船長親自操船,科考隊和風浪整整搏鬥了4個小時,始終沒有放棄。直到她的對講機嘟嘟作響:“發現紅色熱液沉積物了!”“我們發現硫化物了,我們取到樣品了!”

這是韓喜球第一次帶領團隊取得重大發現,她飛奔着,呼嘯着,尖叫着,從四層駕駛台一直沖到甲闆層,“那種欣喜若狂,我永生難忘。”她用杭州的一座名山“玉皇山”命名了所調查的無名海山,這裡的熱液區被命名為“玉皇”熱液區。

而現在,面對類似發現,韓喜球“淡定”多了。她已從一個躍躍欲試的“鬥士”成長為指揮若定的“女将軍”。

大洋上科考作業24小時不停歇,幾乎是分秒必争,科考隊時刻面臨未知的挑戰,有很多次與危險擦肩而過。大風大浪中,這樣的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不僅沒有令韓喜球卻步,反而更激發起她的鬥志。

“傳統觀念認為海洋是男人的戰場,但是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上天入海,女性和男性一樣可以建功立業。”韓喜球說,在科研工作中,她首先是一名科學家,然後才是一名女性。

大洋科考女首席:“像愛母親一樣愛地球”

中國大洋38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學家韓喜球(下排中)和科考隊員在“向陽紅09”科考船上。受訪者供圖

詩與遠方的事業

大洋科考是艱苦卓絕的,但在韓喜球眼中,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如絲絹般華麗的洋面,給出海的日子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2017年,韓喜球搭乘“蛟龍”号載人深潛器,下潛到海底熱液區進行近底觀測和取樣。她這樣描述親眼看到的海底景象——數千米的深海海底,絕大部分是冰冷的荒漠,熱液活動區卻像一個熱火朝天的成礦工廠、生機勃勃的生命樂園。“濃煙”滾滾的煙囪口周圍,有成群的熱液盲蝦、螺貝和螃蟹,稍遠處,白蓮花一樣的海葵盛開在海底山丘上,迎着洋流搖曳生姿……

在科考任務進展順利的間隙,她也會抽出一點時間,觀星、賞月、填詞作賦,她為主命名的大洋海底地理實體,都富有詩意并充滿着美好的寓意。

她把西北印度洋一處海脊取名為“卧蠶”,不僅因為山脊走勢像一條卧蠶,還因為“蠶”令人聯想起江南;有兩個熱液區分别取名“天休”和“大糦”,前者源自《詩經·商頌·長發》“何天之休。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寓意猶如天降福祥,幸運發現因國際上曾有多個科考航次在該海域久尋不得。後者取自《詩經·商頌·玄鳥》“龍旂十乘,大糦是承”,意為多輛大車龍旗飄飄,滿載着所進貢的糧食美酒,所發現的熱液活動區蝦蟹成群,從洋殼深部噴發出來的熱液猶如瓊漿玉液,這一切就像上蒼為科考隊準備的“滿漢全席”。

今年農曆新年,韓喜球在辦公室門口貼上了一副對聯:登山觀錦繡,潛海探深幽。橫批:喜歡地球。

“我研究地球的脾氣,研究她的過去和未來,像熱愛母親一樣熱愛地球。”韓喜球說,深海開發前必須摸清楚資源的分布情況和環境及生态特點,以便科學制定深海開發和環境保護政策。

去年,經過180多個日日夜夜的努力,韓喜球聯合國内5家高校和研究所同行成功申請到一個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在今後的5年裡,她将帶領團隊圍繞海底熱液成礦系統開展海洋地質學、微生物學及生态環境科學的交叉融合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