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透視保險牌照“含金量”④|五大行業趨勢:公司治理程度推動股權價格分化

作者:王琦 785

南方财經全媒體 鄭嘉意 實習生 程文莉 北京報道,早前,以上市公司、各路民營資本為代表的資本方曾對籌建保險公司熱情高漲,希望獲得一枚保險牌照,利用保險資金反哺實業發展。

自2016年保險牌照下發收緊後,不少資本難挨漫長的籌備等待期,轉而通過收購股權、為保險公司增加注冊資本等方式購得一枚保險牌照。

如今的市場中,既有拿着号碼牌久候難入的保險公司“備選”股東,也有在拍賣場上頻頻遇冷,隻能通過多次拍賣、降價,甚至變賣的方式找尋買家的“冷門”股權。

究竟保險股權在金融市場中“含金量”幾何?保險牌照還是各路資本眼中的“香饽饽”嗎?哪些資本仍在積極布局保險市場? 監管層又青睐批複哪些股東進入市場?

21世紀經濟報道綜合2021年後保險公司共發起30起股權變更計劃及39起增資計劃、阿裡拍賣·司法網站中自2016年後的40起保險公司股權競拍事項,及銀保監會及其分支機構近年對保險增資擴股計劃的批複情況,分析得出涉及保險股權的五大行業趨勢。

趨勢一:保險股東門檻再擡高

分析保險公司成立數量、股權變更及增資計劃獲批數量可知,自2016年後,監管層通過限制保險牌照發放的方式不斷提升保險公司股東門檻。

2016年,原保監會曾下發20餘張牌照,而自2019年後,獲批開業的保險公司僅有三家。

不止如此,成立保險公司無望後,希望通過股權變更、增資擴股等方式拿到保險市場的“入場券”的企業們也難獲成功。據統計,2021年至今,保險行業協會網站披露的31份股權變更計劃僅有三份獲銀保監會及其分支機構準許。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何小偉表示,監管層加強對保險公司股權治理監控、限制股東準入門檻,是對“保險姓保”原則的堅持。

“前些年保險公司曾湧進一批投資性質的資本,這類股東看重短期收益、不穩定、容易出現違法違規行為,導緻部分保險公司股權治理存在問題,如大股東操縱、内部交易、違規關聯交易等。近幾年銀保監會發力公司治理,推行包括穿透式監管在内的一系列舉措,才讓亂象得以改善。”何小偉稱,“現在監管層傾向于選擇穩定性、可預期性都更強的公司,鼓勵深耕保險業,這是近年監管的基調,也是對保險初心的回歸。”

公開資訊顯示,2018年後,監管層曾陸續出台及修訂《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保險公司關聯交易管理辦法》等多項檔案,并在《保險集團公司監督管理辦法》要求保險集團加強治理監管,具有簡明、清晰、可穿透的股權結構,明确下屬成員公司股權控制層級合理,強化保險集團公司對整個集團公司治理的主體責任。

趨勢二:金融及科技類公司加持保險股權

相較其他行業,金融、投資,及科技類公司對保險股權表現出更大熱情。

資料顯示,在2021年之後公布的39份保險公司增資計劃中,超50%增資股東來自投資公司、保險集團等金融機構,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太平、中華保險等保險集團均參與旗下子公司增資項目,為其提供資金及技術支援;同時,39份增資計劃中,共有13位新股東欲通過注資方式進入保險業,其中4位股東為科技公司,計劃增資的股東名單中也常見騰訊、新浪、唯品會等網際網路公司身影。

何小偉表示,金融機構和科技公司近年來對保險公司股權青睐有加,或是因為其自身業務能契合保險業務及保險市場變化。

“保險是一個專業性比較強的門類,它的業務和銀行證券、信托不同。金融機構出于經營需求,會對‘全牌照’有追求。保險牌照可以幫助它們實作業務協同、混業經營,入股保險公司是金融機構的常見選擇。”何小偉稱。

同時,何小偉指出,科技公司進入保險市場或與近年保險科技發展、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有關,“近年來保險業在科技化、數字化上有長足提升,也有不少科技公司注意到這一趨勢。對科技公司來說,将技術優勢與保險業務結合勢必會帶來新的利潤增長空間,注意到這一點的科技公司就會對保險股權有偏好。”

趨勢三:地方國資熱衷持股當地保險公司

梳理保險公司及其增資股東經營區域及企業性質可知,多地地方國資傾向于入股當地保險公司。

如東吳人壽新定增資計劃中,蘇州國際發展集團、蘇州蘇高新集團,及蘇州城市建設投資發展等多家蘇州地方國資控股公司均在其列;中路财險增資計劃涉青島國信發展(集團)、青島國信金融控股、青島地鐵金融控股,及青島金膠州資産經營四家青島國資背景公司;渤海财險增資計劃涉天津市泰達國際控股及天津渤海國有資産兩家天津國資背景公司。

何小偉表示,地方國資入股當地保險公司是近年來地方國資發展的特征,目前,已有多省及地方的本地國資入股一家、甚至多家保險公司,類别涉及産險、壽險、農險,及各類險種。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政府認識到保險的重要性。無論産險、壽險還是其他險種,都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許多地方政策的推行需要保險公司來操作和提供保障。如果地方國資能成功購入一枚保險牌照,将會在開展本地業務上具有優勢,這是順理成章的選擇。”何小偉稱。

趨勢四:發展模式等因素對股權“含金量”影響權重增加

與保險行業協會的公示不同,股權拍賣場上,保險公司則頻頻遇冷,半數以上股權一拍流拍,隻能通過多次拍賣、降價,甚至變賣的方式找尋買家。

資料顯示,阿裡拍賣·司法網站自2016年後共釋出保險股權拍賣事項40起,其中,共30起股權遭遇流拍、僅11起成功。價格上,評估機構對保險公司股權價格的定位集中在1-1.5元每股,平均價格為1.50元,且一拍均價為每股1.60元,成交均價為每股1.24元,平均降幅達22.5%。

何小偉表示,在如今的保險市場中,股權架構、法律糾紛、股東能力、公司發展模式等因素都有可能對股權價格産生較大影響。

“差的投資标的遇冷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保險業已然具備好的投資标的,這是市場進步的展現。” 何小偉稱,“股權轉讓中價格的差異化是正常的。保險行業公司治理問題減少之後,投資者選擇餘地增加,自然更傾向股權結構清晰、沒有曆史糾紛、發展模式健康向好保險公司,這也使得上述問題對股權價格影響權重增加。”

趨勢五:開放政策加持,中國保險市場對外資仍具備強大吸引力

随着保險業對外開放程度持續更新,不少外資保險公司加碼布局中國市場。

2021年至今,在保險行業協會公開披露的30份股權變更方案中,共7份計劃受讓方為外資企業,且涉及股權比重大、金額多;資料顯示,2021年至今共有3份股權變更計劃涉及企業30%以上股權,上述計劃均有外資保險公司參與,兩家保險公司拟轉變為外資獨資公司,一家外資企業拟成為控股股東。此外,友邦集團、安聯集團、安達集團等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市場加碼布局也頻頻引發市場關注。

何小偉表示,外資保險公司加碼中國市場的基本邏輯是對中國保險業潛力的認可,推動因素則是近年來大陸不斷更新的對外開放政策。

“外資保險公司這兩年‘大動作’不斷,第一個原因無疑是看好保險市場。此外,這兩年監管層的利好政策也是一個驅動因素。”何小偉稱,“過去外資保險公司在中國是有嚴格的持股比例限制的,尤其是壽險公司,不能全資持股。政策放開後,外資保險公司不光可以設立壽險的控股公司,還可以設立保險集團。大陸政策的讓步對外資來說是巨大的推力。”

同時,何小偉表示,引入外資競争利好對象非止外資,更在于中國本土的保險市場。“外資保險公司目前的市場佔有率還很低,對中資保險公司來說構不成威脅。但他們在曆史中沉澱了先進的經營經驗和技術,尤其在經營規範方面,值得許多中資公司借鑒。推動這樣一股力量進入保險市場,可以促進中資保險公司向好發展。”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