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躍兒丨孩子“愛粘人”“不上幼稚園”的6大情緒問題解決對策

李躍兒丨孩子“愛粘人”“不上幼稚園”的6大情緒問題解決對策

1、孩子總是粘着媽媽

家長上班累了一天,希望能夠放松一下,可是孩子不停地粘着媽媽,要和媽媽一起玩。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

第一,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媽媽就上班了,對嬰兒來說,母親的臉就是孩子安全的港灣,嬰兒出生後,當他能夠看到事物,并将聲音和人配對的時候,首先找到的就是媽媽,在媽媽照顧的過程中,孩子将媽媽的身體和媽媽的臉組織到自己的環境中去,成為生活的必備條件。

孩子存在一個秩序敏感期,秩序中孩子注意的每一樣東西變動了位置,就會使他們不舒服。

如果母親在孩子三四個月時就離開孩子去上班了,幾個小時後又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不知道母親為什麼莫名其妙不見了,就會非常焦慮,恐慌的感覺遺留在孩子的内心,在以後的生活中孩子就會總覺得與媽媽在一起的時間不夠,隻要媽媽在,就一刻不停地粘着媽媽。

第二,如果父母一方情緒反複無常,使孩子在父母的情緒中發現人有時候會變得非常可怕,進而認為其他人也會這樣,隻有緊緊跟随着那個情緒反複無常的人,才會避免受到傷害。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也會出現粘媽媽或粘爸爸的現象。有時父母之間的争吵也會造成這樣的狀态。

第三,遇到突發事件,比如看到某起傷亡事件,受到某次驚吓,在幼稚園受到其他孩子的攻擊時,也會出現粘媽媽的情況。

針對這種現象,成人應該盡量消除環境中使孩子感到不安全的因素,離别時不要與孩子有過多的纏綿,抽空與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多與孩子進行親昵的肢體互動。

可以讓孩子坐在懷裡,拿一本書給孩子講故事。這樣母親和孩子透支的力量都會獲得補充。

實際上,這時孩子不是要真的和你玩,而是想要和媽媽在一起的感覺。

如果隻是将孩子抱在懷中不停地撫摸,孩子就隻能體驗到媽媽身體的舒适感,以後會不斷要求增加媽媽抱他的時間。

2、孩子不願意去幼稚園

如果孩子表現為晚上驚醒大哭,兩個月之後,每天上幼稚園還是非常愁苦,逐漸地變得沉默,失去了活潑的狀态,笑的時候不是發自于心底,那麼就說明這所幼稚園不适合孩子,要考慮給孩子換幼稚園了。

家長可以到幼稚園去聽一次課,看看幼稚園的教育是否與孩子的發展軌迹相差太遠,使孩子在那裡度日如年。

如果真是這樣,就要考慮轉一個比較能了解孩子和愛孩子的幼稚園。如果不是,就要尋找其他的原因。

家庭的溺愛和過度的身體撫慰,都會使孩子害怕離開家人,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家人就要盡快做出調整。

如果孩子每天早晨哭着不願意去,但家長接時,卻看到他興高采烈,甚至不願意回家,那說明孩子隻是有前期的離别而造成的習慣性離别儀式。

另外在家裡待了一晚上,上幼稚園的時候,當下的情景使他感到不願意離開家。在幼稚園待了一天之後,幼稚園的情景又使他不願意離開幼稚園,這是孩子感覺思維的典型狀況。

他們還沒有成長起綜合思維的能力,不能分析自己目前的狀态。是以就會早晨不願意走,晚上不願意回。如果是這樣,家長不必擔心,可以把他早晨的哭當成一種儀式,這樣的哭對孩子不會有傷害。

3、孩子晚上很困了,但還是不肯睡覺

孩子已經很困了,還是要求媽媽不停地給他講故事,即使媽媽急于讓他入睡,他也仍然睡不着,會一次次地要求喝水、上衛生間。

這是由于孩子白天上幼稚園造成了焦慮,擔心睡着了就不能控制自己,也無法知道媽媽會做什麼,擔心媽媽又會将他送到幼稚園去。

于是認為隻要醒着,能看到媽媽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就會知道自己不在幼稚園。内心的焦慮希望通過長時間地将媽媽留在身邊來獲得緩解。

出現這種情況,一般原因是家裡以前生活環境過于單純,護養過分,孩子很少接觸外界的事物,幼稚園沒有安排好入園期家長陪園和撤離的時間,又沒有老師很好地幫助孩子适應幼稚園,再加上媽媽太忙,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不夠。

這種情況下,家長要耐心地等待孩子适應幼稚園,同時與幼稚園溝通,建議幼稚園派一個專門的老師與孩子建立一種穩定可靠的關系,無論這個老師做什麼都把孩子帶在身邊。

媽媽要考慮減少工作時間,規定好睡前講故事的數量,講完了不要和孩子說話,不要要求孩子快點睡,隻需要慢慢讓孩子放松下來,孩子就會很快進入良好的睡眠狀态。

4、不好好吃飯

出現這種情況,如果不屬于器質性的問題,那麼大多是由于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多吃一點飯而造成的心理性厭食。

由于家長太重視孩子的吃飯,在孩子沒有産生吃飯願望的時候,強行逼迫孩子吃飯,在孩子看電視、玩耍時随時将飯塞進孩子嘴裡。

孩子不是自主地吃飯,大腦沒有産生接受食物的資訊,口腔就不能産生敏銳的味覺,消化系統也不分泌消化食物的液體。

這樣看上去,食物被塞進孩子的肚子,實際上不能被孩子吸收。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吃飯時感受不到吃飯的快感,嘗不出食物的味道。食物在胃中不能消化,又造成胃部的不适,時間長了,造成消化系統的紊亂,就更不願意吃飯了。

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停止逼迫孩子吃飯的行為,等孩子餓了,讓他自己吃,饑餓的感覺會使孩子體會到吃飯的快感。

吃飯時,要規定好吃飯的規則,如不能邊玩邊吃,必須與家人一起坐在餐桌旁,如果孩子非要看電視,或非要玩,可以讓他選擇是否放棄吃飯。

如果孩子放棄,不要指責他,吃完後平靜地将飯菜收起來,将零食也收好,在下一頓飯之前,不給他其他食物。

做父母的這時要忍着對孩子的心疼,幫助孩子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在吃飯時不要不厭其煩地向孩子介紹飯菜的美味,不要強迫孩子吃固定的分量,不要喂孩子吃飯。

如果孩子吃飯太慢,估計孩子快吃飽了,就平靜地收碗,不要說什麼。這樣,孩子就會慢慢恢複良好的吃飯習慣。

5、交友的困惑

如果孩子表示幼稚園誰不和他玩兒了,這時孩子看上去會非常可憐,有時會對家長哭訴,表示不願意上幼稚園了。

大多數家長在這時都會将孩子的情感移植到自己身上,感到憤憤不平,其實,這正是孩子友誼成長的開始。由于他們沒有建構友誼的經驗,也沒有經曆過交友,不知道朋友的交往本來就是有聚有散的。

将家人的關系和朋友的關系分開,是孩子需要認知的課題。

上幼稚園可以平等地與小朋友互動,在一個平等互動的關系之下,承受孩子應該承受的沖突,才會使孩子成長。

是以說,這樣的問題實際上是每一個孩子都會遇到的,是一個良好的成長機會。

家長一方面要與孩子共情,另一方面可以邀請那個小朋友及其家長一起到家裡來玩。

同一班級裡的小朋友的家庭互相聯誼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既可以使成人交流育兒經驗,又可以使孩子找到如兄弟姐妹般的朋友。

6、當孩子失意時

回家後孩子告訴家長,某某小朋友打他了,某某小朋友老搶他的東西。這也是孩子在他的社會群體中應該遇到的正常問題,很多家長對這一問題比較焦慮,擔心自己的孩子吃虧。

家長可以了解一下,如果孩子在幼稚園裡長期地被一個孩子控制和欺壓,就要找老師溝通,讓老師設法将這兩個孩子分開,并為受欺負的孩子重建立立一個朋友群體。

如果孩子雖然感到不舒服,但仍然喜歡和那個控制他的孩子在一起,老師和家長就要共同努力,喚起那個孩子對其他孩子的關愛,采取更人道的态度對待他的“随從”。

這時,家長在家裡需要和孩子共情,可以說:小朋友打了你,你一定很生氣,小朋友搶你的東西,你一定很想把自己的東西要回來,要不回來的話,會非常想念你的東西。

先把孩子由事件造成的不良情緒排遣掉,再去想辦法背着孩子與老師進行溝通,讓老師幫助孩子把被别人搶走的東西要回來,與那個打他的孩子交朋友,或把那個習慣性打人的孩子與這個被打的孩子隔開。

最不合适的做法,是将孩子被打的情況移情到自己的身上,憤怒地朝自己的孩子大喊:“他打你,你為什麼不打他!”這樣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會增加孩子的恐懼,使他變得更懦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