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被一條新聞給震驚了,北大博士竟然去應聘當城管,也就是說本該去研究航天技術、生物醫藥、國内頂尖科技等方面的國家高端人才,搖身一變換了一身城管的馬甲去街頭巡遊,去看看街頭有不有小商小販、發傳單、貼小字條的社會底層人士,跟他們打起了遊擊。

清華、北大可以說是我們所有老百姓家教育自家孩子要努力學習,勤奮求學的終極奮鬥目标,要是再加上“博士”二字,那可真的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象的,太遙遠了。那麼現在你就可以跟你的父母親說了,讀那麼多書幹嘛,北大博士畢業後還不是去幹城管隊的,今後要驅趕你們在街頭擺攤,要“搶”你們飯碗。
先不說屈不屈才,每個職業也都需要人才,每個人求職者也有個人的追求和熱愛。那麼直覺地通過我們的第六感感覺一下,這種現象真的正常嗎?國家花費這麼大的力氣苦心培養出來的“大才”,去幹一個高中生就完全可以勝任的工作,那我們的社會還需要再投入這麼多的教育資源幹嘛?普通老百姓還會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這個神話嗎?如果相信,這種成本也太大了,成功的機率也太小了。
無可厚非,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找工作有多内卷、有多難不言而喻。前幾天北京朝陽區公布了2022年錄用人員名單,其中95%以上都是碩士和博士,而且還都是國内外頂級的名校,比如清華、北大。朝陽區朝外街道的兩名城管隊員一名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還有一名畢業于外交學院,而且這兩名待上崗的城管隊員都是碩士研究所學生,這還不算什麼,最直接引爆眼球的就數酒仙橋的城管直接招了一個北京大學的博士。
尋常老百姓家庭砸鍋賣鐵好不容易能培養出一個大學畢業生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了,風裡來雨裡去,在工地、在工廠起早貪黑、省吃儉用攢下一點辛苦錢供孩子念個大學,長點出息,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沒想到就跟打遊戲一樣,改變命運的難度已經更新了,對不起,要想脫穎而出請繼續充值闖關。
造成這種現象的最大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就是市場自然選擇競争的結果,現在這種現象就驗證了國家機關有多吃香,工作收入穩定、有編制,解決北京戶口,還有其他的福利等等,而曾經搶手的外企、網際網路企業已經逐漸的沒落,私企就更不用說了,很多畢業生現在都選擇了延期畢業,避免在目前這個環境下就業,當下确實很難找到好的機會和崗位。
這真的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如果這些最優秀的年輕人,都選擇在自己最有創造力、最有沖勁的年齡從事并不能完全發揮自己才能的工作,這對于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絕對是一種損失和浪費。當然做城管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也需要人才隊伍的加入,當時我覺得還是完全沒必要讓一個北大的博士去做一個基層的城管隊員,大材小用。
這些天子驕子正應該在國家困難,市場萎縮和人們焦慮的情況下挺身而出,振臂一呼,推動我們的國家和社會進步,給我們的社會創造出更多的科技創新、市場機會和經濟增長等等,幫助國家快速擺脫困境,解決這些社會問題,這才是他們應有的責任和擔當。看看我們現在很多成功的企業家和高管基本上都是來自于這些名校的學生,是他們推動了我們的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這種現象的出現對我們現在的教育也提出了更大的一個挑戰,是不是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要以清華北大名校為目标呢?我們的職業教育怎麼樣發展、我們目前的大學教育是不是和社會真實的需求脫鈎太嚴重,這都需要我們這些教育專家們和相關行政部門去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大學裡所學的一些相關專業和知識能與社會崗位所需求相比對嗎?我所知道的大學裡面的大部分知識去找工作的時候根本用不上,進了工作機關以後也要現學,重新學習很多新的知識和技能。
最後想還是想問一下,這位北大博士終究是為了城管的夢想還是為了擁有一個可以“躺平”的鐵飯碗,宇宙的盡頭真的就是考編嗎?如果進入編制内就可以平穩無憂地過一輩子,等待着分享别人創造的成果?社會精英人士也都在尋求穩定,等待分享,那麼又還有誰願意來或者有能力來創造财富呢,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