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七旬男子自制百餘個風筝

“再過一個多月我就步入77歲了,雖然年紀大但我依舊愛玩,‘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是做風筝的最高境界,我一直朝着這個目标在努力。”安松森說,因為喜歡“飛”的感覺,他自制百餘個風筝,風筝不僅給他帶來快樂,也給身邊人帶來快樂。

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七旬男子自制百餘個風筝

小麥得蟲害飛機撒傳單傳播防治措施 五年級國小生愛上“飛”的感覺

4月21日上午9時許,在家中約6平方米的陽台内,安松森手拿刨子處理竹子的厚度,制作風筝的骨架。陽台内的櫃子擺滿安松森制作風筝的工具,正對桌面的一片瓷磚上畫有比例圖,頭頂懸挂着制作骨架所需要的材料,安松森所作的風筝均在這個被稱為“鬥室”的小陽台完成。

在安松森國小五年級時,他家附近的麥地得了病蟲害,因涉及範圍廣有飛機在空中抛撒印有防治措施的傳單,當時安松森正在現場。“那是我第一次見到真實的飛機,感覺很神奇,在麥地裡觀察飛機飛翔後,回家靠記憶制作成一個航模,第二天帶到學校老師們都說做的很逼真。”安松森說,他愛上飛翔的感覺,對航模非常感興趣。

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七旬男子自制百餘個風筝

據安松森介紹,他兒時住在西安路,渭南市的一個航模隊辦公地恰巧就在他家附近。安松森每天趴在窗邊看隊員做模型,時間一長教練發現了他,得知安松森喜歡航模後,教練讓他進入教室學習,還贈送書籍和資料。

“有次航模隊組織隊員去省上參加比賽,我生病沒去,隊友拿着我的作品參賽竟獲得第二名的成績,那會兒距離我接觸航模才有半年時間。”安松森說,他對任何能飛到事物都感興趣,開明的父母也不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每年春天他會拆了家裡的東西制作風筝玩樂,上課時便将風筝栓在操場的雙杠上,飄一節課,下課後繼續跑到操場玩耍。

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七旬男子自制百餘個風筝

機關組織風筝大賽年年獲得第一 退休後獨立制作130多個風筝

1966年,安松森填報的聯考志願均為航天類院校,因自身條件沒能上大學。後來,安松森這批學生趕上知青下鄉,又招工到渭南紡織廠,從事鑄造工作。安松森的妻子也是紡織廠的勞工,她說:“廠裡很多職工是山東濰坊人,每年廠裡都會舉辦風筝大賽,但每年獲得第一名的風筝都是我老公做的,後來廠裡給了他一個名譽獎,不讓他參加比賽。”

4月21日,華商報記者初見安松森,便覺得他身上有股精氣神,猜測他的年齡為50多歲。“大家都看不出我是70多歲的人,年輕時我喜歡打羽毛球、踢足球、釣魚等,現在體力跟不上隻能打羽毛球,孩子已經成家立業,退休了也沒啥事要操心,心态好生活過得安甯,是以看着很年輕。”安松森道。

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七旬男子自制百餘個風筝

退休後,安松森開始專注制作風筝,從骨架的選材、煉制到翅膀的繪畫等均由他獨自完成,至今制作約130個風筝,最大的風筝長約2.2米,涉及鷹、鹞子、白鹭、蝴蝶等造型。

安松森說:“每早六點起床,先到公園放2個小時風筝,回家繪制翅膀到中午,下午到渭河河灘和好友放3個多小時風筝。幹鑄造時要端着30公斤的鐵水挨個往容器内灌,當羽毛球教練全身發力,制作風筝對我來說是放松,當我正在制作一個步驟時,會想下一步怎麼完成,不知不覺時間就過去了。”

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七旬男子自制百餘個風筝

妻子笑着說家裡成了“鷹窩” 市民在風筝下合唱

安松森說:“愛玩是我的标簽,我不做相同的風筝,打眼一看,風筝好像都是老鷹的造型,但從翅膀、眼睛等細節能看出差別。”安松森制作風筝的靈感來源于生活,當他散步時會觀察鳥類,通過書籍和網絡查詢飛翔時的狀态,他也會從身邊攝影愛好者的作品選取制作風筝。

在安松森家中各個角落,随便一翻,準能翻出成品風筝,通過組裝随時可以起風。“他那個人讨厭得很,愛做風筝把家裡弄成了個‘鷹窩’,孩子的房間也成了儲藏室......我以前每天都會和他出去放風筝,現在腿腳不行,平時都在家等他。”安松森的妻子說這些話時滿臉笑容,她能說出每個風筝制作時間。

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七旬男子自制百餘個風筝

在安松森衆多的藏品中,有個風筝造型相當獨特,雙翅塗滿紅色顔料,各畫有5個五角星,鷹身上半身寫有“萬歲”二字,下半身由56個小星星裝飾着。“56個民族保護着我們的祖國,‘中國萬歲’是我最獨特的作品之一,這個風筝飛在天空中很顯眼,去年我在人和公園放這個風筝,市民看到後自發合唱《我愛你中國》,我沒想過這種事情,那一刻我很感動。”安松森說,制作風筝也給他人帶來樂趣。

飛在天上是風筝,挂在牆上是畫,七旬男子自制百餘個風筝

4月21日下午5時許,安松森與好友告别離開河灘,騎着電動車回到小區,按了3下喇叭走上樓。離家按2下喇叭表示“走了”,回家按3下喇叭表示“回來了”,這是夫妻倆的約定。

華商報記者 邢雪雪 編輯 馬轉轉 趙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