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山河月明》給大家重制了明朝初年的峥嵘曆史,劇中各路角色紛紛出場,朱元璋的幾位年長的兒子性格各異,他的兒媳婦們也各有千秋。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的妻子在劇中是一個反面角色,她的心計和城府仿佛都在丈夫之上。

在曆史上,朱元璋的衆多兒媳婦中,秦王妃算是較為特殊的一位。因為他不僅是蒙古女子,更是朱元璋的一個賭注。
本文,筆者不談論劇情,僅從曆史背景和史料的角度,來給大家講述一位元末明初的藩王之妻。
一、天下奇男子,兄妹命相依
關于秦王妃,需要從另一個人的故事開始講起,這個人的名字叫察罕帖木兒。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連年的自然災害本就讓百姓苦不堪言,元順帝還要征召數萬民工疏通黃河。有一名叫韓山童的民夫為了反抗暴政,便帶領劉福通、杜遵道等人煽動百姓造反,當時提出的口号是“反元複宋”。飽受壓迫的百姓聽到召喚,紛紛拿起武器抗擊元朝,不到半年的時間,韓山童的義軍就多達10餘萬。因為當時所有的義軍都頭戴紅巾,是以又稱“紅巾軍”。(兩年後,朱元璋參加紅巾軍,他最早隸屬于濠州紅巾軍。)
為了鎮壓紅巾軍起義,元順帝派了一位大将帶兵南下,此人名叫李察罕,蒙古名字叫察罕帖木兒,當時擔任元朝的太尉,兼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元史·卷一百四十一》記載:
察罕帖木兒,字廷瑞,系出北庭。曾祖闊闊台……
察罕帖木兒在朝中舉足輕重,但他沒有兒子,由于姐姐去世的早,他便撫養了姐姐膝下的一子一女,将他們收為義子義女。義子名叫擴廓帖木兒,他的漢語名字非常響亮,叫王保保。
義女王氏,閨名叫觀音奴,也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朱元璋的次子媳婦、大明朝的第一位秦王妃。(注:《元史》中記載王保保有一個弟弟叫脫因帖木兒。)
也就是說,王保保和他的妹妹觀音奴小時候是在他的舅舅(後來稱義父)察罕帖木兒跟前長大的。
察罕帖木兒也算是一介豪傑,用兵如神,在他的強悍圍剿下,紅巾軍領袖韓山童被殺,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在劉福通的保護下逃脫,從此北方紅巾軍猶如一盤散沙。
不過,察罕帖木兒運氣非常不好,他在招降另外兩個紅巾頭目田豐和王士誠的時候,被田豐和王士誠的假投降所蒙蔽,最終被後者所暗殺。察罕帖木兒死後,被元順帝追封為颍川王,谥“忠襄”。
察罕帖木兒去世的時候,他的義子王保保(擴廓帖木兒)還不足20歲,由于元朝有子承父職的習俗,他被元順帝任命接替義父職位,率軍繼續平叛。《元史》雲:
于是複起擴廓帖木兒,拜銀青榮祿大夫、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皇太子詹事,仍便宜行事,襲總其父兵。
注意,王保保同時被封為“皇太子詹事”,在朝中,他是元順帝的太子孛兒隻斤·愛猷識理答臘的親信。
王保保繼承帥位後,他的妹妹觀音奴也一直跟随在哥哥身旁。後來的事實證明,王保保不僅是狠角色,還是一位軍事奇才,他不僅掏了田豐和王士誠的心髒來祭奠義父,還幾乎橫掃黃河流域,北方紅巾軍被王保保打得抱頭鼠竄。
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陳友諒殺掉上司徐壽輝,順流而下,打算攻打朱元璋;張士誠也在和朱元璋争奪鎮江、長興等地。陳友諒在西,張士誠在東,再加上北面的王保保,朱元璋三面受敵。為了擺脫被動的局面,朱元璋打算先穩住王保保。
《明史·卷一百二十》雲:
“太祖乃複遣使通好,擴廓辄留使者不遣。凡七緻書,皆不答。”
朱元璋派使者先後給王保保送了7封信,表示要和王保保“通好”,結果王保保壓根沒有搭理朱元璋。
事實證明,王保保也沒有揮兵南下,因為元朝的另一位将領孛羅帖木兒也被元順帝派來平叛,不巧的是,孛羅帖木兒和王保保的義父察罕帖木兒是死對頭,他剛到河南,就出兵攻打了王保保的地盤,王保保也不甘示弱,雙方人馬便打了起來。《元史》記載:
各擁強兵于外,以權勢相軋,釁隙遂成。
是以,當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在長江流域搶地盤的時候,王保保和孛羅帖木兒正在黃河流域互相攻伐。另外,王保保和他義父昔日的部下李思齊也在鬧内讧,雙方也打了幾場。
在這種局面下,王保保的妹妹觀音奴最初在颍州,後來跟随王保保轉戰河南、山西等地。在跟随哥哥王保保“南征北戰”的途中,觀音奴也逐漸長大成人。
二、兩次災在徐達手,丢靴棄妹忙遁逃
王保保和他的對手們鬥争了八年時間,由于元順帝和太子也在鬧分裂,是以,王保保得不到元順帝的支援。朝廷不支援他,他當然不願為孛羅帖木兒做嫁衣,是以他甯願屯兵山西儲存實力,也不願意攻打朱元璋。元順帝多次催促王保保南下“肅清江淮”,王保保不為所動,甚至有自立的打算。而這八年的時間,也正是朱元璋統一長江流域的時間。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在滅掉張士誠之後,曾派人給王保保送信,希望王保保能夠歸降吳王(指朱元璋)。結果,王保保把朱元璋的信使殺掉了。
得不到的東西總是最好的,王保保越是這樣,朱元璋便越想招降他。
當年七月,朱元璋派徐達和常遇春北伐,徐、常等人從山東北上,直接到達通州,王保保見死不救,元順帝隻得逃向草原。明軍占領大都後,朱元璋派徐達掉頭向西,攻打山西,而山西正是王保保的地盤。
第一個和王保保交戰的明朝将領正是朱元璋的發小湯和,湯和的軍事能力雖然比不上徐、常二将,但也算是開國大将,結果湯和和王保保隻接觸了一個回合,就被王保保打殘,損失一萬多人,要不是湯和跑得快,他的老命可能就交代了。
洪武元年十二月,徐達趁王保保急行軍的路上,在河北保安州埋伏大量精銳伏擊王保保,這一戰,王保保幾乎全軍覆沒。根據《明史紀事本末·卷九》記載:
擴廓方燃燭坐帳中,使兩童子執書侍,倉卒不知所出,亟納靴,未竟,跣一足,俞帳後出,得骣馬,從十八騎遁去。
徐達發動伏擊的時候,王保保剛剛安營紮寨,他在帳中看書,突然遭到突襲,王保保隻來得及穿上一隻靴子,便帶着18位護衛慌忙逃跑了。
此戰,徐達完勝。不僅活捉了4萬多俘虜,還得到了兩份禮物:一份是王保保沒來得及穿的一隻靴子,另一份便是王保保的妹妹觀音奴。
洪武二年正月,當徐達把王保保的靴子用匣子裝好,和觀音奴一起派人送到南京時,朱元璋喜出望外。
需要說明的是,觀音奴被送到南京後,并沒有屈服,但朱元璋保持了很好的耐心,不僅沒有給她任何為難,還給她一座院子好吃好喝地供養。因為朱元璋想要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哥哥王保保。
洪武二年十二月,王保保逃到甘肅,重新招攬舊部,不久後,王保保攻克慶陽,然後順勢帶兵攻打蘭州,蘭州守将張溫雖然拼死守城,但他哪是王保保的對手,蘭州告急。朱元璋得到消息後,震驚不已,連忙派徐達和李文忠兵分兩路北上,徐達赴蘭州攻打王保保,李文忠直撲應昌。
待徐達趕到甘肅,和王保保對陣一個多月,雙方都沒占到便宜,史載:
(徐達)與王保保隔深溝而壘,日數交戰。
為了對付王保保,徐達派人每天夜裡騎馬到上風口不斷用鑼鼓制造噪音幹擾王保保,連續吵了十多天,王保保麾下将士們每天休息不好,昏昏欲睡。一日,鑼鼓聲依舊,徐達等人卻殺了過來,王保保再一次潰敗。
王保保這一次可謂丢盔棄甲,他和妻子騎着一匹馬逃到黃河邊。後面追兵将至,王保保在河邊找到一根朽木,和妻子抱着這根木頭渡過黃河,才躲過徐達的追殺。
等徐達班師回朝,已經是洪武四年。也就是這一年,朱元璋決定将觀音奴嫁給秦王朱樉。
朱元璋之是以這麼做,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北元太子登基,是為元昭宗。此前,徐達和常遇春攻打大都的時候,太子曾急召王保保救駕,王保保抗旨未去,是以二人就此決裂。眼下,王保保兩次戰敗,麾下已經沒有多少人馬,屬于“落魄将軍”。朱元璋怕王保保和元昭宗再次抱團,是以,他需要給王保保一個較大的恩惠,希望王保保能夠“棄暗投明”。
而當時,朱元璋能想到的恩惠,便是厚待王保保的妹妹,讓他成為自己的兒媳婦。考慮到太子朱标已經成婚(即使不成婚,朱元璋也不會讓太子娶外族女子),而次子朱樉剛滿15歲,于是,朱元璋便冊封觀音奴為秦王妃,于當年十月舉辦婚禮。
三、元女強扭嫁秦王,正妃失位似囚徒
實際上,在決定将觀音奴嫁給朱樉之前,朱元璋本有意讓開國名将、衛國公鄧愈的女兒鄧氏來做自己的次子媳婦的,朱樉也非常喜歡鄧氏。結果為了彰顯對王保保的尊重,朱元璋将觀音奴冊封為秦王正妃,反而将鄧氏冊封為秦王側妃,這讓秦王朱樉十分不爽。
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觀音奴得知朱元璋要将自己嫁給他的兒子,是十分抗拒的。當時,他的外公阿魯溫(察罕帖木兒的父親)剛去世不到三個月,觀音奴便想了兩個理由來拒婚:
其一,外公去世不足三個月,她若在熱孝之中出嫁,是為不孝。
其二,古代女子婚姻向來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她的父母雖然不在了,但需要得到兄長同意後方能出嫁。
但朱元璋急着要促成這樁婚事,命禮部尚書陶凱想辦法,堅持盡快完婚。就這樣,觀音奴被強制披上嫁衣,送入洞房,為了秦王妃。
在冊封觀音奴為秦王妃的冊文上,禮部說觀音奴是“名家賢女……謹遵婦道,以助我邦家”,總之,都是贊譽之詞。實際上,所謂“名家賢女”,都是說給王保保聽的。
明太祖朱元璋子女衆多,他的兒子中也不乏雄才大略之輩,例如長子朱标為人十分敦厚老成,三子朱棡彪悍傲慢,四子朱棣能征善戰,唯獨次子朱樉有些颟顸,不僅能力稍差,而且為人偏激執拗。
根據《太祖皇帝欽錄》記載,朱樉和觀音奴成婚後,夫妻關系很僵。兩人不僅沒有孩子,甚至經常鬧得水火不容。究其原因,有朱樉本就不喜歡“蒙古女子”的原因,更有觀音奴不願意嫁給朱樉的緣故。後來,鄧愈之女鄧氏嫁給朱樉做側妃,朱樉便偏寵鄧氏一人。史載:
王聽信偏妃鄧氏,将正妃王氏處于别所,每日以敝器送飯與食。飲食等物,時新果木,皆非潔靜,有同幽囚。(出自《太祖皇帝欽錄》)
意思是說,秦王朱樉到西安就藩後,每日和側妃鄧氏在一起。他将正妃王氏(指觀音奴)囚禁在别處,命人每天用破爛的器皿送一些不幹淨、不新鮮的食物給秦王妃王氏,王氏在秦王府,如同囚徒。
另外朱樉為人惡毒,他在封地動辄殺人,甚至還派人到百姓家中搶走一百多名男童,強制将這些男童閹割,西安百姓對他怨聲載道。而在王府中,朱樉不僅虐待秦王府,還動辄殺死奴婢,将年長的嬷嬷舌頭割掉。
這些事情傳到朱元璋的耳中,朱元璋怒不可遏,聖旨中說朱樉“今朕見在,爾不曉人事,蠢如禽獸……若朕身後日久,非是為兄者之過,乃爾自取之……”
朱元璋不僅罵朱樉禽獸不如,還說如果自己死後,朱标若是收拾朱樉,純粹是朱樉自作自受,怪不得自己的大哥。
洪武二十三年,當時鄧愈已經去世多年,南韓公李善長因涉及胡惟庸案被滅族,鄧愈的長子鄧銘是李善長的親屬(鄧銘的妻子是李善長的外孫女),朱元璋是以牽連鄧銘。又聽聞秦王朱樉專寵側妃鄧氏(鄧銘之妹)而虐待正妃,一怒之下,下旨将鄧氏賜死。
朱樉雖然舍不得鄧氏,但面對宮中來的使臣,他隻能眼睜睜地看着鄧氏被勒死。
鄧氏死後,朱元璋也有批示給朱樉,史載:
上再三省谕王以禮相待正妃王氏,而王不聽父教,仍将王氏幽囚宮中。因秦王宮中無主,無人撙節看視,因而恣縱……老幼宮人見之,各憂性命難存
朱元璋再三強調,讓朱樉對秦王妃王氏以禮相待,但朱樉不聽父親的教誨。他将鄧氏之死遷怒于王妃,仍将王妃囚禁于宮中。因為秦王府中沒人能勸谏朱樉,導緻朱樉更加放縱,宮人們見狀,都為自己的生存而擔憂,秦王妃更是生不如死。
四、沒有愛情,隻有殉葬
洪武二十八年,朱樉先後用多種方式折磨宮人,有的宮人被割去舌頭,有的被埋在雪地裡凍死,有的被綁在樹上活活餓死,有的則用火燒死。史載:
非法刑諸宮人,有割去舌者,有綁縛身體埋于深雪内凍死者,有綁于樹上餓殺者,有用火燒死者。老幼宮人見之,各憂性命難存。以緻三老婦人,潛地下毒,人于櫻桃煎内,既服之後,不移刻而死。
有三位老婦仆最終決定魚死網破,她們下毒将朱樉害死。
朱樉去世時,年僅40歲,朱元璋聽聞後,心情非常複雜,他給朱樉谥号“愍”,朱元璋說:
“嗚呼!觀爾之為,古所未有!論以公法,罪不容誅!”
朱元璋為朱樉歎息,并說朱樉死有餘辜。但是,朱樉畢竟是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歸根結底還是護短他,他不僅下令将兇手誅滅九族,還下令為朱樉開啟殉葬。根據《弇山堂別集》記載:
二十八年四月初四日,王氏以死殉,谥曰愍烈,合葬鴻固原……
朱元璋下令讓朱樉的宮妃全部為朱樉殉葬,其中就包括秦王正妃王氏。
秦王妃熬死了秦王朱樉,卻沒有躲過朱元璋的扼殺。
根據朱元璋的聖旨,王氏殉死後,要和朱樉合葬在同一墓穴。這對沒有愛情的夫妻,注定又被綁定在了一起。
沒有愛情,隻有殉葬,這就是秦王妃的命運。
早年間,朱元璋問大家:“誰是天下奇男子?”有人回答說是常遇春。朱元璋回答說:
“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
意思是,常遇春雖然是人傑,但我能讓他臣服于我。我唯獨不能收服王保保,他才是天下奇男子。
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未能招降王保保,是朱元璋一生的三大遺憾之一。
其實,早在洪武七年,朱元璋派李思齊最後一次去勸降王保保,王保保砍掉了李思齊的一隻胳膊,就等于徹底絕了朱元璋的念想。從那以後,王保保的消息便從草原上消失了。朱元璋讓朱樉善待秦王妃,就是期盼着哪一天再有王保保的消息傳來……
在帝王家,朱樉的婚姻是籌碼,秦王妃更是朱元璋保留的籌碼,可惜,這個籌碼,一直未能發揮作用。待到朱樉去世時,朱元璋的生命已經快走到盡頭,他對王保保已經不抱希望,又心疼兒子,是以給了觀音奴一個殉葬的宿命。
《詩·衛風·氓》中,描寫了一位苦命的妻子,一言不合就會被丈夫暴打,兄弟不僅不同情,還嘲笑她。她靜下心來,隻能自己傷心。原文是: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觀音奴身為察罕帖木兒的義女、王保保的妹妹,前半生随兄飄零,後半生被視為籌碼。她的真實命運沒有《倚天屠龍記》中的趙敏那般敢愛敢恨,也沒有《山河月明》中秦王妃那般心狠毒辣,她實際上是一位被命運作弄的女子。
魯迅在《且介亭雜文》有一句話:
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己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的話……
魯迅先生的意思是說,在古代的崇尚男權的文化環境和社會背景中,一個古代女子能做的事情有限,但是,有些男人喜歡把希望寄托在女子身上,也有些男人習慣于把責任歸咎于女子。
本文的主人公觀音奴,實際上就是這種角色,她一開始就被朱元璋“寄予厚望”,這就是她悲劇的源頭。她的悲慘命運是多種因素造成的,可能不值得所有人去同情,但卻值得後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