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綿延林海中“閃着光”的森調人:一雙“鐵腳”踏遍10.67萬平方公裡

作者:海外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鬥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鬥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緻敬每一個奮鬥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笃行不怠向未來。

中新網内蒙古大興安嶺4月20日電 題:綿延林海中“閃着光”的森調人:一雙“鐵腳”踏遍10.67萬平方公裡

中新網記者 張玮

“上登千仞峰,下臨萬丈淵,受盡大自然的挫折,也享盡大自然的快樂。”這是對内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調員最貼切的形容。

莽莽蒼蒼的内蒙古大興安嶺位于祖國版圖的東北部,是大陸面積最大的國有林區,其森林生态系統維護着呼倫貝爾大草原和東北糧食主産區的生态安全,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這裡,有一支“鐵腳軍”--林區森調隊,他們的足迹踏遍内蒙古大興安嶺10.67萬平方公裡的山山水水、溝溝壑壑,每年要在荒無人煙的大山裡工作近半年的時間,靠着一雙“鐵腳”,調研出一組組詳實的科學資料。

綿延林海中“閃着光”的森調人:一雙“鐵腳”踏遍10.67萬平方公裡

圖為森調員席地而坐,一個饅頭解決一餐。 内蒙古森工集團供圖

不是匠人,卻獨具“匠心”

每年春天,森調員都會在密林深處開展4個月至5個月的外業調查。

戰高溫鬥酷暑,頂風霜披雪雨。回味從事森調工作這些年,祁利軍說,從未覺得枯燥,相反覺得是一件很有快樂的事情。“因為熱愛吧。”

“他的曆史就是内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的曆史。”同僚們總是打趣祁利軍“閑不住”。

每天早上6點,祁利軍和隊員們開始一天的忙碌,工作近11個小時,翻山越嶺。一天下來,衣服從來沒有幹過,鞋子都能倒出水來。

就是因為這份熱愛,祁利軍在森林調查的崗位上堅守了37年。

綿延林海中“閃着光”的森調人:一雙“鐵腳”踏遍10.67萬平方公裡

圖為祁利軍(右二)檢查外業工作。 内蒙古森工集團供圖

走進規劃院第五大隊501項目組,在案頭忙碌着的項目經理是一位頭發花白的“小老頭”,花甲之年的武玉栓是名副其實的“老森調”。

1981年,20歲的武玉栓成為一名森調隊員,他曾連續7次參加全國森林資源一類清查任務。

武玉栓清晰地記得,背負着40多公斤重的行李和調查工具,穿山走了兩天一夜,終于到達調查點,在大山裡用了3個多月才完成調查任務,那時他才27歲。

“與世隔絕的3個多月,山裡沒有一絲人煙,卻時常撞見覓食的野獸。”如今回憶起來,這些故事都成了武玉栓的笑談,啟程時幹淨利落,收工時長發披肩;進山時春暖花開,出山時秋風瑟瑟。“當我們完成任務走出深山的刹那間,大家情不自禁地趴在公路上失聲痛哭……”

“曆經種種,眼見林區的生态越來越好,我特别知足。真想再年輕20歲,在這片林海中穿行真是享受呢!”即使現在上山工作,小夥子的體力都攆不上武玉栓。

綿延林海中“閃着光”的森調人:一雙“鐵腳”踏遍10.67萬平方公裡

圖為森調員在林間小溪解渴。 内蒙古森工集團供圖

行走在森林裡的“浪漫”記憶

“大學畢業後,我成為一名森調員。”内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調查規劃院經營管理部部長畢傑河回憶道,“能從事這個在外界看來頗具神秘與浪漫色彩的職業,我無比自豪。”

畢傑河說,那時候的夥食是山野菜作添補,常菜就是黃豆、海帶、粉條、洋芋和圓蔥,森調員們美其名曰“五大硬菜”。

過去森調隊的文化生活非常單調,隊員們在山上待得時間長了,難免寂寞。

“是以,會喝不會喝,也要喝上幾口老白幹;會唱不會唱,總要喊上幾嗓子。”畢傑河的眼裡滿是故事,“趕上陰天下雨,大家躺在床上的‘演唱會’能持續到半夜。”

“森林裡的星星是最亮的。”想起1984年夏天第一次在原始森林裡“打小宿”(露宿在森林裡),董貴忠笑了。

結束一天的森調工作,隊員們在一塊較為平坦的小河灘“紮營”。天色漸黑,森林漸漸變得朦胧、幽深。“我躺在河灘上,沒有一絲睡意。”

雖然大家調侃說,天是房地是床。可這“房子”空曠得讓人心虛,“床”大得讓人心裡沒底。

嘩啦啦、呼噜噜、咕咕咕……黑熊?猞狸?“夜貓子”?董貴忠把斧頭放在羽絨被旁,望着天上的星星,數了一宿。

類似“熊出沒”這樣的“浪漫”故事,每個森調員能講“一籮筐”。

穿過灌木叢,越過野荊棘,森調隊調查完兩塊樣地,已接近黃昏。

趕回駐地的途中,走在隊伍後面的任增光和宋偉波突然聽到後面有樹枝被折斷的聲響。“是棕熊!”任增光驚慌地低吼道。

腿一軟,頭皮發麻,後背發涼,慌亂奔逃中,任增光被一棵倒木拌倒,棕熊越來越近,宋偉波見狀,一邊用斧頭敲着大樹,一邊大聲吼,一隻站起來比人略高的大熊,在他的吼叫聲中,竟然慢悠悠地轉身走了。

“不行了,心都要蹦出來了。”如今回想起來,任增光還是會倒吸一口涼氣。

綿延林海中“閃着光”的森調人:一雙“鐵腳”踏遍10.67萬平方公裡

圖為森調員在森林調查中迷山。 内蒙古森工集團供圖

深林裡“閃着光”的森調人

“這是毛蕊老鶴草和花荵。”在内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每每指出一種植物,張重嶺都會如數家珍地給出完美答案。

奔走在林區的山水間,攀登過數百座千米以上的高山,這些年,張重嶺采集大量植物标本,取得了珍貴調查資料。目前,他已基本掌握了大興安嶺1000餘種野生植物的生境、分布和用途。

夕陽西下,上山調查的森調員們陸續回到駐地,臉上的汗迹和蹒跚沉重的步伐,也顯露了這一天的辛苦。

“今天可餓壞了,走得太遠了。”

“有早晨剩的饅頭,大家先墊補一口。”小隊長到廚房把放饅頭的籠屜搬來。

由于起風了,必須得等風停了才能點火做飯。隊員們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日子,有的幹嚼饅頭,有的找塊鹹菜,有的倒杯涼水,便各自吃了起來。

“飯可一日不吃,火不可一刻不防”,踏遍林海的森調員們用自己的行動守護着這片林海。

在綿延不斷的興安林海中,森調人的腳步依然在前行,他們的綠色夢想依然閃着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