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寺廟師傅送我一本書,是生活中的另一種清歡

作者:明明如玉mmry
寺廟師傅送我一本書,是生活中的另一種清歡

#以書之名#因工作之需,我去了某地的天明寺,寺廟小而偏僻,但香火很旺,是方圓附近人的心靈寄托之地。

寺廟主持圓光師傅三四十歲,豐姿英偉,相貌軒昂,據說他是因為家事傷心傷情才抛卻紅塵,遁入空門的。他着一身納衣,看起來清爽飄逸。

事務結束後師傅送了一本書給我,同行人員特意交代,是本開了光的《百喻經》,我恭敬地接了過來,以為它是本經書,定然晦澀難懂,以我對佛教的了解,尚在不入門狀态,便束之高閣了。

寺廟師傅送我一本書,是生活中的另一種清歡

書看起來很有佛性光輝

直到本地疫情居家辦公,一個閑閑的午後,我拆開了這本書。一下便被吸引住了:原來它并不難懂哦,内容是九十八篇譬喻故事,每篇都有原文、注釋、譯文、評析及諸多蘊涵哲理的故事,五步走體例,我讀起來輕松愉快的。

距今1500年前的南朝,印度高僧求那毗(pi)地抵達并住在南京毗離耶寺20年後,譯出此書并聚徒

講學,原書為求那毗地的師傅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所撰。(這段讀起來有點拗口啊,主要是印度高僧的名字,可以試着多讀幾遍)

寺廟師傅送我一本書,是生活中的另一種清歡

《百喻經》也是魯迅先生最為喜歡的一部佛經,魯迅曾說:“嘗聞天竺國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藝文,往往蒙其影響……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唯《百喻經》最有條貫。”魯迅先生非常推崇此書,對其評價也很高,還為它做了題記。可見此書着實不錯,值得一讀。

寺廟師傅送我一本書,是生活中的另一種清歡

每篇喻經第一句都言“昔有愚人”,借愚人之言行舉止描寫出幽默可笑的事情,書中故事短小生動,設喻巧妙,富于哲理,讀後人生有所感悟,心靈得到蕩滌。

我看得很慢,慢慢讀,慢慢體會,慢慢咀嚼消化,慢慢了悟。讀不明白的地方折回重新閱讀,直到了解。

現在對“愚人集牛乳喻”這篇感慨頗深,原文意思:愚人拟收集牛乳宴賓客,苦于無地方存放,就把母牛小牛分開喂養,想将牛乳存在母牛肚子裡。真到了設宴的那天,母牛已擠不出牛奶。

寺廟師傅送我一本書,是生活中的另一種清歡

原文

對于愚人宴請喝奶的事情,其實我們很多人也像他是一樣的,等一等,等我有時間去看祖國的大好河山。“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待自己蹉跎了明日,萬事也未完成。

是以,讀書莫等待 ,盡孝要趁早,行善須及時,遠足即可起。還有,人生也需要機遇,當它來臨,要緊抓不放,不要等待。

莎士比亞所言:“不要坐失時機,當時機把有頭發的腦袋伸出來你沒有去抓時,回頭它便會伸出一個秃頭來。”

寺廟師傅送我一本書,是生活中的另一種清歡

把握時機,并充分利用時機,隻有在适當的時候做了适當的事情,我們才不會後悔,才不會對稍縱即逝的機遇感到惋惜。

楊绛先生有一句話:

“生活一半煙火,一半清歡。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釋然。”

一半的清歡可能是午後的一杯茶,雨後的幾片新綠,微醺晚上的一杯酒。當然,很可能也是看到了《百喻經》其中的一篇,那也是人生另一種清歡。

寺廟師傅送我一本書,是生活中的另一種清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