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龍象共舞”如何重新開機?

作者:中印對話

文/ Rabi Sankar Bosu

中印關系仍應以合作為主導,推動互利互補和良性競争,避免對抗。

2020年4月1日,在中印兩國建交70周年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印度總統科溫德互緻賀電。習主席在賀電中指出,“我高度重視中印關系發展,願同科溫德總統一道努力,推動中印關系邁上新台階,為兩國和兩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為亞洲乃至世界貢獻更多正能量。”

不可否認,中印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兩國人口總和占全球三分之一,經濟總量占世界近五分之一。中印有兩千多年的互動交流史。然而,2020年,中印兩國邊防人員在加勒萬河谷發生沖突,雙邊關系嚴重惡化。

過去三年,中印兩國邊防部隊在邊界西段曠日持久的沖突和對峙已經嚴重影響了雙邊關系,阻礙了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2022年,兩國上司人應該擱置争議。喜馬拉雅山脈兩側超過27億的兩國人民應攜手前行,共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龍象共舞”如何重新開機?

當地時間2022年3月31日,印度孟買,外國遊客在印度門前拍照,印度的國内旅遊業已經逐漸複蘇。

邊境沖突讓兩國關系急劇下滑

2020 年 6 月 15 日,發生在中印邊境的加勒萬河谷沖突導緻雙方都有邊防官兵喪生,讓雙邊關系跌至新低。這是一場慘烈的悲劇。令人遺憾的是,盡管中印在邊境問題上達成了一系列雙邊協定,但就兩軍如何在有争議的“拉達克地區”實際控制線上“脫離接觸,避免摩擦”,雙方尚未達成完整協定。當實控線兩側雙方都有大量駐軍時,緊張局勢随時随地都可能因為一點小事升溫。

邊境争端引發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中印邊境地區的小規模沖突和緊張局勢是會持續下去,還是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問題?兩國在沖突爆發後互相指責,能否使讓邊境局勢恢複正常?今年是中國農曆虎年,新的一年是否會給中印關系發展帶來新的次元?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曾表示:“邊界争議是曆史遺留問題,不是中印關系的全部。”他指出,雙方都需要認識到,邊境對抗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加勒萬河谷沖突發生之後,印度對華政策進入了一個危險階段。莫迪上司的印度人民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對華鷹派強硬措施,例如對中國企業進行打壓和制裁,禁止有中國背景的手機應用程式等。印度上司層加快了向美國的戰略靠攏,并将中國描述成“擴張主義者”。印度在中印邊境地區引入了新的交戰規則,給予邊防部隊指揮人員在實控線采取行動的“充分自由”。印度的種種行為,包括極力讨好美國、重新開機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取消與中國企業的訂單,都妨礙了中印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這種趨勢甚至可能會阻礙印度實作到 2024 年成為 “5 萬億美元經濟體”的願景。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印關系的保障

中印兩國人民應該從曆史中汲取動力,在先輩打下的基礎上再接再厲,為兩國友誼譜寫新篇章。上世紀50年代,中印發表聯合聲明,确認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互相關系以及各自國家同亞洲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予以适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印度被稱為“潘查希拉”。1954年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張各國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印兩個亞洲鄰國和平關系的基礎。

然而,1962年中印邊境戰争之後,兩國關系長期處于低谷。1988年,時任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對中國進行正式通路。此次“破冰”之旅對兩國恢複和發展友誼發揮了關鍵作用。在此背景下,已故中國上司人、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在 1988 年 12 月重申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重要性,指出五項原則是國際交往的基本準則。鄧小平說:“真正的亞太世紀或者亞洲世紀,是要等到中國、印度和其他一些鄰國發展起來,才算到來。”

“龍象共舞”如何重新開機?

2018年4月2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湖北省武漢市會見來華進行非正式會晤的印度總理莫迪。

自此,曆屆印度和中國政府都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态度來改善雙邊關系,着眼于打造亞洲世紀。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通過“家鄉外交”這一特殊形式,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系和個人友誼,開創了上司人交往的新模式。 2018 年 4 月,習主席和莫迪總理在中國武漢舉行非正式會晤,重申兩國彼此不是威脅或對手,兩國應緻力于促進經貿領域的友好合作,同時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甯。 2019年10月,中印兩國上司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在印度金奈舉行,雙方推動了經貿領域的互利合作,加強了深層次戰略溝通。習主席指出,實作“龍象共舞”是中印唯一正确選擇。這一提法充分展現了合作、平等和互相尊重。

在經曆了2017年洞朗對峙和2020年加勒萬河谷事件之後,回歸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或許是確定中印關系健康發展的最佳選擇。2021年12月,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表示,中印兩國和睦相處、合作共赢是必然選擇,也是中印關系的正确方向。中印合作不僅有利于兩國人民,更有益于世界。是以,兩國應該走出邊界争端的陰影,增進互相了解,避免沖突對抗,着眼大局,不糾結于偶發事件,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相消耗。

重新審視兩國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近年來中印關系波折不斷,但兩國的貿易額卻在2021年達到了曆史最高水準,超過1250億美元。盡管印度政黨呼籲抵制中國産品并限制中國投資,根據中國海關總署釋出的資料,2021年中國對印度出口達到了975.2億美元,中印雙邊貿易額達到了1256.6億美元。令人鼓舞的是,印度對中國的出口也在穩步增長。根據印度出口組織聯合會釋出的資料,2021 年印度對中國的出口超過 260 億美元,而這一數字在 2020 年和 2019 年分别僅為 190 億美元和 171 億美元。

據估計,數百家在印度開展業務的中國公司為當地創造了至少 20 萬個工作崗位。各方都希望印度政府創造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讓中國企業投資“印度制造”項目,在印度順利開展業務,這也有利于印度的國家利益。 如果印度政府給中國企業制造障礙甚至把其趕出印度市場,這不會給印度帶來任何益處。來自中印兩國的資料都顯示,目前印度急于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隻會給其自身帶來不良影響。

中印關系仍應以合作為主導,推動互利互補和良性競争,避免對抗。中國有誠意改善與印度的關系,但希望這種誠意是雙向的。中印關系不是“龍象相争”,而是“龍象共舞”。印度應該通過加強與中國的經濟合作來實作“印度制造”的願景。2022年,兩國決策層是時候鼓起勇氣,攜起手來,實作“龍象共舞”。

本文作者為印度西孟加拉邦中印友好組織“新視野廣播聽衆俱樂部”創始人兼秘書長。

本文為《中印對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媒體不得轉載。

微信号|China-India-Dialogue

郵箱|[email protected]

官網|www.chinaindiadialogu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