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媽說:
眼見着五一小長假就要來了,可疫情還遠沒有要走的意思。好在當下大熱的露營也算是給疫情時代的我們帶來了些許希望,身邊朋友現在都是人手一套裝備。一到周末就往外竄,遠點近點都無所謂,最關鍵的就是要折騰一下,換個氛圍。
不過說說輕巧,說和做永遠不是一回事,想象和實際也可能是天壤之别。

(理想 vs 現實)
左圖圖源:若菡不熬夜
我的好友Esther一家四口玩了3年露營(過夜和不過夜的都有),之前分享過清單(點選看這),她說起自己剛開始玩露營時的經曆,那可真是酸爽極了。
是以今天她揭開自己老司機濾鏡,和大家說說曾踩過的那些好笑尴尬的坑。如果你近期剛好有露營計劃,那麼一定要看,可以避免很多煩惱。
文:Esther
曾經,我也刷過很多*紅書上的親子過夜露營,想象中在星空下入眠,在森林中醒來,一家人在大自然中拍出大片級全家福。
可是,我們家第一次親子露營的照片,都沒怎麼敢發朋友圈。意外實在太多了,完全沒功夫擺拍美美的照片。
實踐了才知道,真正野外的露營生活,充滿着變數,尤其經驗不豐富的時候,幾乎每次都能遇上新問題。
就比如,你有沒想過如何解決大小号?找洗手間嗎?不用找,露天、随地、請自便。沒錯,不管大号小号,不管男的女的,大人小孩,統統露-天-解-決,非常非常“野”。
一般要兩人行動,找到隐蔽的草叢或樹林,一人辦正經事,一人放風。小心腳下踩,上一個人可能留給你“禮物”。也要小心蚊子飛蟲,最愛偷襲你露出的白肉肉。
最文明且環保的方式,是在營地附近挖坑,每個人友善完就用土埋起來。坑周邊可以圍個廁所帳。記得帶鏟子!
(廁所帳)
1. 第一次過夜,直接睜眼到天亮
第一次露營,我們住在一個未開發的營地,很野很原始,很符合大衆想要看的露營之野性美。但是,住在這樣原始的地方,吃喝拉睡,每件小事都很“反常識”,特别挑戰我們的生活習慣。
光是睡覺這一件事,要想弄好都不容易。
首先,“床”不舒服。
因為剛開始我們用的是普通防潮墊,找的地面也不太平坦,于是躺下後,邊睡邊數底下有幾塊石頭。
夜間地上的冷氣滲進來,隔着墊子也能感受到。
其次,隔音不太好。
雖然外表看着一家一帳篷,是有私密空間的,但帳篷也就一層布,隔着帳篷,能聽到鄰居的全部動靜,翻身,打呼,磨牙,說夢話傻笑......于是第一次過夜,我直接睜眼到天亮。
也不止是我,第二天一早一出帳篷,大家都在吐槽沒睡好:夜裡被孩子踢,地面太硬,落枕,鞋子放帳外被露水濕透了。
· TIPS ·
1. 戶外的夜間溫度比較低,建議買充氣款的防潮墊,保暖保溫性更好。2. 空間允許的話,帳篷間距稍遠些。
▽
2. 溫差極大,白天20度,夜間0度
我們第一次露營選擇了春暖花開的清明節,溫度平均在20多度,是以換洗衣服都帶得很輕薄,沒帶厚羽絨睡袋、暖水袋,心想,再冷能冷到哪裡去呢?
後來真的覺得自己的想法真的愚蠢透了。
一下雨一刮風,水庫邊的氣溫秒回初冬。白天,我們把所有衣服都往身上套,連雨衣都穿上了,形象全無卻還是瑟瑟發抖。
晚上就兩極分化了,因為自帶的床墊和睡袋不一樣,每個人的體感溫度不同,每家人數也不同,有人整夜挨凍,有人覺得又悶又濕。
不得不承認,城市的溫室裡待久了,對大自然實在缺少了解。
(大自然又美又任性)
· TIPS ·
1. 查好天氣預報,根據溫度準備衣物和睡眠裝備。
2. 最好選擇晴天,雨雪天氣比較挑戰。
▽
3. 自己搭的“屋頂”塌了!
有時走得急,也是缺乏一套檢查裝備的方法,就落了東西沒帶了。戶外裝備本身都是精簡過的,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功能,缺了一樣有時就真的玩不轉了。
有一回我們忘了帶天幕,可沒有天幕,下雨沒法起火做飯,出太陽也會非常曬。
沒辦法中的辦法,将一頂帳篷改造成天幕,沒有合适的支撐杆,砍竹子自己做!大人小孩齊上陣。完工的山寨“天幕”,在風雨中飄搖,雨水嘀嗒下淌,時不時被風吹跑。
由于下了一夜雨,“天幕”結構不科學,頂上積了一大灘雨水,第二天就坍塌掉了。
(一言難盡的回憶)
别說是這種大件了,即便是小東西,缺了也是能急死人的。
第一次去野地裡露營,沒想到垃圾袋是剛需。
生活垃圾太多了,而且我家老二那時還要穿尿布,他在外頭可能腸胃不适應了,也可能美食吃太多,一天拉粑粑好幾次,我給他們換衣服、換尿布,還得小心他們耍賴滾到泥地上去。用完的尿布不能直接丢棄在戶外,需要裝到垃圾袋裡密封起來,帶回家再扔。
我垃圾袋沒帶夠,隻好一隻袋子用到底。兩天下來,一大袋沉甸甸的“生化武器”就誕生了,每次打開袋子裝入尿布時,氣味轟一下由鼻腔直沖腦門,很極緻。
· TIPS ·
1. 出門前務必檢查裝備,帳篷和天幕的杆子釘子繩子都檢查一回。2. 垃圾袋要帶夠,所有垃圾都帶走,“無痕露營”。3. 帶上腸胃藥、退燒藥、Ok繃等藥品。
▽
4. 5套洗換衣服,一天都不夠穿!
一到戶外,孩子們跟放回花果山似的,不僅在土裡滾,還要在水裡霍霍,玩着玩着,就有小孩整條腿踩進小水坑。上山挖筍,因為地上都是露水濕嗒嗒的,他們回來後全軍覆沒,集體更衣......
總之,變着花樣弄濕弄髒衣服,又沒地方洗,又來不及晾曬。我沒想過一天要換4-5次,衣服完全不夠用。
還是朋友機智,直接拉了一個行李箱的備用衣服,我們向人家借了好幾身衣服,才勉強過完兩天。
· TIPS ·
1. 換洗衣褲和鞋子多備,衣服每天2套打底。
2. 外套選沖鋒衣材質最好,防水防污好清洗。
▽
5. 上一秒嗨玩,下一秒餓得嗷嗷叫
我們準備了很多食物,肉串丸子、面條蔬菜。
但但因為都需要燒,而爐子火力沒有家裡大,燒烤、煮水都很費時間,第一時間沒有迅速喂飽他們,“媽媽媽媽”的聲音就3D立體聲環繞了,還帶點菜的:“我要漢堡。”“我要烤串。”讓忙亂無比的現場更加混亂。
(新挖的鮮筍炒薄五花肉片,剪好的雞翅更好煎熟)
· TIPS ·
1. 可以多帶些面包、堅果等幹糧應急。
2. 自帶的肉類,分割成容易熟的薄片、小塊。
▽
6. 營地選不好,半夜呆不牢
露營選擇把帳篷紮在哪,一般有兩種選擇,露營基地和野生營地。
野生營地當然更回歸露營的本質,但是很考驗經驗。
有朋友一家四口去山頂露營,他們的帳篷是6人帳,有點大。到了半夜,山頂的風呼呼起來,帳篷就像一個巨型風筝晃得厲害,全家縮在帳篷的一角,慶幸的是家裡人口多,鎮住了場子。
(帳篷沒固定好的後果)
有朋友試過住在水邊,半夜下雨了水漲起來,差點被淹了,慌慌張張地挪帳篷。
安全起見,當然是商業營運的露營基地更加舒适一些,但有朋友去過露營基地,卻發現節假日帳篷紮堆,失去“野”的感覺,還要被收費,不劃算。
(某些露營基地真的比較密集)
· TIPS ·
1. 野生營地,特别是山頂和水邊,需要多做攻略,不要貿然前往。
2. 露營基地,提前電話預約好,疫情期間有可能間歇性停業。
這裡再分享一點自己的經驗,如果喜好和理念比較接近,多個家庭一起露營是加分項。
我們經常一起露營的幾個家庭,琢磨出一個找“野生營地”的小竅門:先鎖定山水資源不錯的露營基地、網紅村落,然後在外圍找适合過夜的地方。
我們去過浙江安吉的小杭坑水庫、桐廬原舍村,在附近搜尋人少的小角落紮營,感覺都不錯。
去年vs今年,今年可玩性更佳。
無論是前期籌備階段,還是露營過程中,大人同工協作,孩子們能一起玩耍,都是很棒的經曆。野外環境,人多也更安全。
最好2-3戶,行動模式比較接近的家庭一起出遊,資源共享,互助帶娃。
娃們一起耍,爸爸們協同帶娃。
▽
7. 每家都有個“回家氣”的人
都說每次遊玩回來,就容易發一次脾氣,那麼露營回來呢?
可能脾氣會特别大!
一大堆沾滿泥沙的露營裝備,泥猴兒一樣的小孩,泥菩薩一樣的隊友,不生氣都對不起自己。跟朋友們一聊,果真每家都有個“回家氣”的人,一般是家裡比較愛幹淨的那位。因為這個人不但在整個露營活動中最操心,回到家裡還有一大堆髒兮兮的東西等着他善後。
本來是相當快樂的出遊,來一個火藥味很重的尾聲。
是以一定不要将遊玩行程排得滿滿的,大人一定一定讓自己休息,1-2小時的發呆、睡覺,什麼都不要幹。回家後不着急處理、放着不會發臭的東西先擱一擱,保持情緒穩定,才是happy ending~
最後想說,
吐槽歸吐槽,露營就是有種魔力,可以讓你忽略所有以上尴尬,腦袋仿佛進水一般,隔段時間就忘記痛苦的折騰過程,還想再去。
說到底,就是露營帶給人徹底的放松感,是因為大自然讓人有發自心底的喜歡——看得見的星空,不再纏着你的孩子,空氣是聞得出來的清新。
趁着綠碼還在,找一片近郊的綠地,享受自由的空氣,享受和家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