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連花清瘟為何不公布“雙盲”資料,中醫能否經得起西醫理論考驗

作者:見機

最近連花清瘟膠囊的事炒得火熱,也是以引出了很多話題。面對不同聲音的讨論,很多人開始疑惑,連花清瘟為何不公布“雙盲”實驗資料?為何沒有人明确它到底能夠治療新冠肺炎?中醫治療到底有沒有用?

明明可以用各種實驗資料說明的問題,為何非得模棱兩可,讓群衆自己猜測。

這些問題,想必很多人會很感興趣,今天就從以下幾點寫一寫:

1.連花清瘟為何不敢公布“雙盲”資料。

2.為何沒有人敢站出來明确說明連花清瘟到底能不能治療新冠肺炎。

3.中醫能否經得起西醫理論的種種考驗。

一、連花清瘟為何不敢公布“雙盲”資料。

這件事可能讓大家失望了,不是不公布,而是根本就沒開展。

當然開展的原因不是不敢開展,或者不敢面對大衆的質疑。在細說這件事之前,先介紹一下什麼是“雙盲”實驗。

在描述“雙盲”實驗的之前,還要介紹二個概念“研究參與者偏差”和“研究者偏差”。

“研究參與者偏差”是指,一個實驗設計無論怎麼天衣無縫,研究參與者都可能被任何一個微小的資訊影響最終結果。比如,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當實驗組和對照組(安慰劑組)明确知道自己吃的是藥還是安慰劑時,其心理暗示等原因就會導緻結果出現偏差。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看新聞有時會聽到某個患者被誤診為癌症,雖然是誤診,但是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哪怕身體健康也會因過多的精神負擔導緻生命垂危。而真正的癌症患者因為收到身體健康的診斷,在接下來的生活中心情愉悅,結果癌症日趨見好,甚至康複。

同樣,研究人員也存在這種主觀意識上的偏差,當研究者譬如醫生,在明确知道哪組人員吃的是藥,哪組人員吃的是安慰劑後,就會主觀上對兩組實驗者産生差別對待,可能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中一組實驗者身上,甚至對參與者産生誤導,這也會導緻實驗結果偏差。這種情況就是“研究者偏差”。

為了避免“研究參與者偏差”和“研究者偏差”,以便獲得更為準确的觀測結果。在實驗時,對研究參與者和研究者都進行随機配置設定,參與人員不知道自己被配置設定到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安慰劑組),吃的是藥還是安慰劑。研究者也不知道哪個是實驗組,哪個是對照組(安慰劑組),也不知道參與者到底吃的是什麼。

這樣的雙盲随機對照設計,就是我們說的“雙盲”實驗。

這樣的實驗看着很科學,但是有也有弊端,比如人本身即是一個變量,兩組參與人員本身的體質、情緒等等都會随着時間不斷變化。而最大的弊端是“雙盲”實驗對安慰劑組的參與者來說非常不人道,因為安慰劑組吃的是安慰劑,可能導緻病情延誤甚至有生命危險。

随之産生了另一個問題,如果不提前征求參與者意見,直接選一批人加入實驗,這種做法是反人類的也是不道德的。如果提前征求參與者的意見,那參與者是否願意配合?并且一組實驗并不能準确地反映出真實問題,往往需要幾十組實驗才能得出相對準确的結果,這對人性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連花清瘟為何不公布“雙盲”資料,中醫能否經得起西醫理論考驗

現在我們說回來,連花清瘟為什麼沒有開展“雙盲”實驗。

大家想象一下,你非常不幸地感染了新冠,渾身酸痛,持續高燒,喉嚨腫痛,呼吸困難,甚至躺在床上插着呼吸機。現在一個醫生來到你床邊跟你說,你非常幸運被選中作為“雙盲”實驗的參與者,并告知你如果被随機配置設定到對照組(安慰劑組)可能會造成病情延誤,導緻病情惡化,現在隻要你簽字同意就能參加這麼神聖的實驗啦。于是你擡起手顫顫巍巍地在同意書上寫了個歪歪扭扭的“滾”字。沒錯,隻要你是一個普通的正常人,在面對生命死亡的時候,你一定不會同意。

吃過連花清瘟的人都知道,喝完後很快就會覺得嗓子發涼,這無疑加大了參與者對自己身處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安慰劑組)的判斷,進而影響實驗準确性。

鐘院士在論文中提到連花清瘟時說:“由于疫情爆發的緊迫性且患者需要及時治療,團隊沒有進行雙盲實驗,即研究者和受試者都知道真實的給藥情況。此外出于人道考慮,研究也沒有設定安慰劑對照實驗室”。

可以看出“雙盲”實驗是一個條件很苛刻的實驗,并且“雙盲”隻能相對客觀地反映問題。用是否進行“雙盲”實驗來評價一個藥品的有效程度是有局限性的。

二、為何沒有人敢站出來明确說明連花清瘟到底能不能治療新冠肺炎。

先說一說中醫和西醫的差別。

西醫是建立在解剖學、生物學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現代醫學科學理論體系。講究科學實驗方法,擅長利用化學和實體手段将事物分開來分析。着眼于局部要素,針對人體疾病的發生部位,借助于現代儀器進行科學判斷,進而準确地提出治療方法。為了有效了解人體的構造,西醫把人體分得越來越細,細到細胞、分子、基因,診療方式非常有針對性。

比如面對新冠肺炎。西醫的做法是對新冠病毒進行細緻研究,研究出能夠抑制或消滅病毒的藥劑。同時根據人體的免疫特性和病毒的具體情況,研制出疫苗用來抵抗病毒的侵襲。

西醫可以通過實驗,很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治療範圍。例如下圖中阿莫西林膠囊的說明書,有清晰的化學方程式,詳細的寫明适用于那些敏感菌導緻的某些疾病。

新冠肺炎是新冠病毒的引起的,那麼什麼治療方式和什麼藥劑能夠能夠殺死或抵抗新冠病毒,我們就可以肯定的說這種治療方式和這種藥劑能夠治療新冠肺炎。

連花清瘟為何不公布“雙盲”資料,中醫能否經得起西醫理論考驗

再看看中醫。

中醫發祥時受到當時哲學思想的深刻影響,不斷吸取當時的哲學成就,用精氣、陰陽、五行等等闡述生命、健康、疾病等醫學問題。

中醫不同于西醫着眼于局部的方式,遵循整體觀念和辯證論治。

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内外統一的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部位之間,結構上不可分割,功能上互相協調,病理上互相影響。

辯證論治,就是運用中醫理論辯證分析有關疾病的資料、論證治療方法并付諸實踐的過程。會根據同一疾病不同的發病時間、地域、個人體質等,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也可以對發展過程大緻相同的幾種不同疾病采用大緻相同的治療方法。

中西醫觀念的差距也導緻了治療方式的差異。例如對待眼部疾病,西醫直接采用眼藥水,手術等手段針對眼睛局部進行治療。而中醫認為眼睛與肝髒有密切的關系,是以會采用“滋養肝髒、平補陰陽”的方式治療。

看看大家非常熟悉的雙黃連口服液的說明書,其功能主治欄寫的,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于外感風寒風熱所緻的感冒,症見發熱、咳嗽、咽痛。這寫的啥?啥叫疏風解表,啥叫清熱解毒。感冒就是感冒,啥叫外感風熱所緻的感冒。大家看完說明書,跟沒看一樣,還得靠猜,感覺自己有點發熱,那應該就是外感風熱引起的,吃這個藥應該沒錯了。這個說明書看着就像玄學,不像西藥說明說寫的那麼明确,能治啥病,寫的一清二楚。

連花清瘟為何不公布“雙盲”資料,中醫能否經得起西醫理論考驗

現在有一個問題,中醫把人看成整體,像上述通過滋養肝髒間接治療眼病的方式,可不可以稱之為治療眼病?

在我們現有的觀念裡,能夠直達病竈,能夠殺死病毒或細菌就說明藥物有效。不過治病是不是一定要作用于具體的病毒或細菌?其實也不是,大家知道人體有很強大的免疫系統,如果能調動身體潛能, 讓自身的免疫系統更加活躍起來,那麼同樣可以起到對付病毒的作用。類似于我單體能力沒你強,但我人多,100個打你一個。

鐘院士說,在離體實驗發現,連花清瘟膠囊對病毒抑制作用有一些,但是很弱。但連花清瘟對病毒引起的細胞損傷、發炎有很好的修複作用。

我們可以不可以了解為,連花清瘟對病毒直接作用不大,但對人體損傷修複有很好的作用,即通過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來間接消滅病毒。那麼這種間接的方式能不能稱之為治療新冠肺炎?

讀到這,雖然邏輯有些繞,想必大家能看明白,中醫中藥很難準确的界定是否能夠治療某些疾病,嚴謹一點隻能說對什麼有作用,至于是直接作用還是間接作用也很難說清。如果大家看過中醫會發現醫生往往說給你抓兩副藥調理調理,而不說拿兩副藥回去治療治療。看似咬文嚼字,但也側面說明了中醫中藥不能單純地用能不能治療來評價它的作用。

三、中醫能否經得起西醫理論的種種考驗。

很多人質疑中醫的能力,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中醫沒有被現代科學理論證明。

對于從小就接受自然科學教導的我們來說,認識物質本質,客觀闡述原理是我們判斷事物是否屬實的标準。

同樣拿阿莫西林來舉例子,阿莫西林的藥理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來發揮殺菌作用。你看說的多客觀多科學。

再看雙黃連口服液的作用,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看後腦袋裡一堆問号。

是以大家更願意認同阿莫西林的治療效果,對雙黃連就沒那麼信服了。

既然差在科學解釋上,那對中藥進行科學分析解釋不行嗎?現實是想解釋但難解釋。

比如中醫講究金、木、水、火、土,在人體中分别對應肺、肝、腎、心、脾五髒。這東西用科學咋解釋?肺裡有金子,肝裡有木頭?顯然不是。

上面寫的“雙盲”實驗也同樣存在這種問題,對于西藥來說,可以固定幾種,再固定一個時限,最終結果比對就可以了。中醫就有困難,中醫講究“随症加減”,講究“辯證論治”,針對不同體質的人藥的劑量需要随時調整,藥的種類也可能有不同的組合。這種難以簡化的控制變量,就導緻實驗結果很難有說服力。

并且中藥多取之于自然界存在的個體,什麼草藥,動物等等。每一個個體都具備複雜的成份結構,在治病過程中,到底是草藥中的那種成份起了作用,或者那些成份混和在一起生成的物質對疾病有作用,也是很難分析。

連花清瘟為何不公布“雙盲”資料,中醫能否經得起西醫理論考驗

屠呦呦先生在發現青蒿素對瘧疾治療有效過程中經曆一些故事。曆代名醫稱道的好藥青蒿很早就走入人們的視線,但衆人試了數百次都沒有見到效果。直到她讀到東晉葛洪撰寫的《肘後備急方》中治療瘧疾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時。才意識到,青蒿不能水煮,改用乙醚冷浸法提取青蒿素,以免破壞其功效。而後又經曆大量實驗,才發現青蒿藥材含抗瘧活性的部分隻在新鮮的葉片裡,最佳的采摘時節應該是青蒿即将開花的時刻。

大家看,就這麼一個治療瘧疾的草藥,都需要這麼複雜的這麼長時間的科學實驗,才能得出最後的結論。對于中醫傳承下來的那麼多古方,如果都用現代科學來解釋,可能需要上百年的時間。

是以,用現代科學,包括現代西醫理論來分析判斷中醫的有效性是不合理的,至少現在的科學水準還不足以快速的驗證中醫的客觀有效性。

也許未來會有更好的方法來判斷中醫的真實療效,但在這種方法沒有發現之前,對待中醫應該多角度辯證地看,而不應依據西醫理論一棒子打死。

順便說一下,為啥很多人對中醫反感,一是中醫在曆史發展中沒有很好地傳承,導緻中醫醫生的水準參差不齊。二是中醫源于古代哲學,跟江湖術士的某些道理有些相似,着實讓人覺得不靠譜。三是現代人從出生到死亡已經習慣了西醫的治療方式,不管結果如何都很信任。而中醫更多是在走投無路時的選擇,這時候會對中醫抱有極高的期望,一旦治療過程中出現偏差,便會打破原本的期待,進而産生抵觸情緒。

随着對中醫的複興政策支援,相信未來中醫終将會發揚光大。

就寫到這裡,覺得有道理的就點個贊吧。

有想法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文中描述不準确,有失偏頗的地方也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