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文 | 王耳朵

來源 |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3年前,當女孩李昕融第一次唱起父親李凱稠為她寫的歌,《聽我說,謝謝你》時,絕不會料到一首初衷向善的歌,将在此後掀起軒然大波。

前段時間,各地疫情防控下,不少家長帶着孩子給醫護人員跳感恩舞。

統一的BGM,都是這首“聽我說謝謝你,因為有你,溫暖了四季......”

在引起反感後,前兩天,這首歌的原創一家三口,竟主動出來道歉了。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歌,是這個11歲的女孩李昕融原唱的。

作曲和制作,是她的父親李凱稠。

他們解釋,這首歌原是2019年為教師節而作。

但如今被頻繁用在不恰當的場景,擾亂了防疫人員正常工作。

為此,他們表示誠懇抱歉。

一首原本淳樸、美好的兒童歌曲,被一部分人用以作秀,直至變了味。

該反思的人未嘗羞愧,與此無關的原唱者卻主動擔起責任。

我敬佩這一家人的氣度。

而當了解了李昕融的成長軌迹,才發現這對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讓人驚豔。

01

“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樣,把所有的煩惱所有的憂愁,統統都吹散。”

“兩隻老虎愛跳舞,小兔子乖乖拔蘿蔔。”

......

你一定聽過這些旋律,卻未必知道它們的原唱,其實都是這個名叫李昕融的小女孩。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李昕融曾在采訪中說,她愛上音樂,是理所當然的。

她的父母都是出色的音樂人。

父親李凱稠,制作的知名歌曲無數。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套馬杆》《火紅的薩日朗》......

母親樊桐舟,曾是“黑鴨子組合”成員,現在是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創作制作系主任。

兩人強大的藝術基因,自然流淌到了女兒身上。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7歲,李昕融就發了自己的單曲。

别的孩子還在懵懂玩鬧的年紀,她已是央視舞台的常客。

出過十幾首歌,拿下不少獎項,與李谷一、朱迅同台,登上大大小小的節目、晚會。

那英見到她,親切地笑說:“我知道你,我兒子會唱你的歌。”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有句話叫:每個脫穎而出的孩子,背後都站着一對為其傾盡資源的父母。

小小的女孩能站上這樣的高度,倚賴的必然是父母恒久而深厚的熏陶,和奮力的托舉。

但,李凱稠和樊桐舟對女兒未來的鋪設,不止于此。

從小,在對李昕融的培養上,相比優秀,父母更注重的是她的品性和修養。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很小的時候,李昕融蹒跚學步,總是摔倒。

李凱稠沒有像很多家長一樣,嗔怪地拍打地面,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失敗隻需歸咎于外界原因。

而是一遍遍鼓勵她自己爬起來,忍住眼淚。

李昕融因為唱歌小有名氣後,也曾沾沾自喜。

懶得用功練琴,懶得認真讀書,反正就算不努力,大家也會一樣喜歡自己。

但父母不止一次告誡她:你現在擁有的一切,隻是因為幸運。

這些歌,換做其他小朋友唱,一樣會火。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某次,李昕融在晚會上唱歌,接連破音。

她委屈得直哭,卻發現父母好像早就預知、甚至期待着她的失誤。

故意讓她哭得久一點,記得牢一點:

父母給予的起點,不是自覺優越的理由,任何時候,别忘了謙遜。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乃至這次。

自己的歌曲,以一種扭曲的方式傳播出去,給别人帶來困擾,造成不太好的影響。

父母便帶着她,坦蕩磊落地向所有人道歉,也是為了告訴她:

人可以得到這世界的肯定和獎勵,但聲名越顯責任越大,不能逃避。

父母如此,即便李昕融在聚光燈下長大,一路被誇贊着成長,依然能微笑待人,落落大方,禮貌得體。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這才是李昕融的父母,讓我驚豔的地方。

不是給了她多好的出身,多讓人羨慕的資源。

而是給了她更寶貴的禮物:

教養。

02

南京市某幼稚園的班主任曾發出一句感慨:

現在大部分家庭,無論條件好壞,都會對孩子傾注所有,隻為讓孩子“赢在起跑線”。

衣服、文具、繪本、零食,盡可能買名牌的、進口的。

學區房、教育訓練班,也都是無怨無悔地砸錢。

按自己所能承受的最高标準,給孩子提供所需一切,隻為ta的未來。

換句話說,現在的家長養孩子,都很“舍得下本錢”。

但很多人忽略的一點是:在富了教育的同時,卻窮了教養。

在知乎上看過一個答主的吐槽。

有次參加同學聚會,一幫多年未見的老同學各自成家立業,再聚首,開始了大型拼娃現場。

其中有個女同學,畢業後就去了國外打拼,前段時間選擇回國發展。

整場聚會,她都在拉着八九歲的兒子向大家吹噓。

自家孩子從國小了什麼才藝,各科成績怎麼優秀,準備考哪個名校。

大家尴尬笑笑不說話,因為這個孩子席間的舉止,讓人無語。

開飯前,大廳裡有架鋼琴,女同學催促着讓兒子表演。

孩子便一手抓着薯條一手彈,服務員提醒他手上有油,他直接大吼:“你管我呢?”

他媽媽也惡狠狠瞪了一眼服務員,怪人家打擾了兒子的才藝展示。

剛上菜,别人還未夾,男孩就開始使勁轉轉盤,自己先挨個嘗了個遍。

之後又把愛吃的一碟雞翅,全撥到自己碗裡。

他媽媽先是裝作沒看見,發現别人異樣的目光後,隻一笑說:

“這孩子就是愛吃雞翅。”

答主在最後唏噓:高配家庭,優質教育,可這樣的孩子,教出來再優秀,又有什麼用?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說,教養,就是圓滿的人格。

但多少家長走進了誤區,覺得給予一切資源就是用心,孩子成績出色就是有出息。

拿ta的頑劣當聰明,視ta的任性為寵愛後的應當。

這些年,我們見過多少在學校欺負同學、在外破壞公物,目中無人、刁蠻無禮的“熊孩子”?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為人父母應當明白,教出一個優秀的孩子,和教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因為一個人的優秀,隻決定了人生的下限。

但教養,卻決定了一個人所能抵達的上限。

03

9年前,李天一因強奸罪被判10年有期徒刑。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雙江其實還有個大兒子,名叫李賀。

這兩個男孩,同父,卻不同命。

李雙江57歲才有了李天一,老來得子,一心撲在小兒子身上。

李天一想學鋼琴,他就從中央音樂學院尋來最厲害的教授;想學書法,就托關系找到清華大學教授。

父親拼命灌溉,李天一便從小“開挂”:

4歲成了中國幼兒申奧形象大使,10歲斬獲好幾個鋼琴比賽大獎,13歲入選最小的海澱區書法協會會員。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但李雙江給足了他物質和資源,卻沒給夠品德和教養上的引導。

三年級,李天一把同學推下樓梯,回家問爸爸自己犯錯了怎麼辦。

李雙江回答:“沒事,犯了錯,有爸爸在。”

15歲,李天一無證駕駛,與人刮蹭,還把對方打得頭破血流。

李雙江聽聞後找到被打人,一句不提孩子的錯,趾高氣昂想私了。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直到2013年,李天一夥同朋友,輪奸女孩。

這次任憑李雙江再怎麼靠關系和金錢,也沒能保住兒子。

父母在教養上的缺位,總有一天,這個世界會狠狠報複在孩子身上。

而與李天一不同,大兒子李賀,是李雙江與前妻丁英所生。

他出生後就很少見到父親,直至父母離婚。

但即便母親條件有限,卻給了李賀健全的三觀。

她從不在兒子面前說前夫壞話,更不阻止兒子去見父親。

對兒子愛卻嚴厲,時刻提醒他要謙遜、禮貌,明事理,辨是非,知榮辱。

這樣教導出來的李賀,為人低調踏實,畢業後,進了大型行政機關工作。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李天一入獄後,時年74歲的李雙江受了刺激突發疾病。

是李賀第一時間放下手頭工作,請假照料父親,陪伴安撫繼母。

李雙江或許沒想過,被他捧在手裡怕摔了的孩子,走上了歧路;被他冷落遺忘的孩子,卻成了無助時的依靠。

原來,養出一個有教養的孩子,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炫富。

04

喜歡俞敏洪的一句話:

成長遠比成功更重要,培養孩子如同種樹,隻有先在根上滋養他,然後以品德之養分來灌溉,孩子才能長得枝繁葉茂,離陽光更近一些。

而孩子的教養,取決于你的修養。

有個童話。

母蟹問小蟹:“孩子,你怎麼老是橫着爬,為什麼不直着走呢?”

小蟹委屈答道:“媽媽,我就是照着您的樣子走的呀。”

你看,孩子都是踩着我們腳印行走的。

是以,你若想教導出一個守禮的孩子。

你就如這個帶着孩子向禮讓行人的司機鞠躬的母親一樣,自己先做一個彬彬有禮的人。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你若想教出一個有分寸感的孩子。

就如地鐵上這個害怕孩子的鞋弄髒别人衣服的媽媽一樣,自己先做個尊重别人的人。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你若想教出一個知是非的孩子。

就如這一家整齊排隊為寶寶做示範的爸爸、媽媽、奶奶一樣,自己先做一個守規矩的人。

看了原唱“聽我說謝謝你”女孩的道歉視訊,才确信11歲的她不必被擔心…

孩子都是父母放起來的風筝。

線往哪牽,孩子就往哪飛,最後是禦風而行還是搖晃落地,考驗的,都是父母的修為。

這個時代,我們都急着想讓孩子更優秀,更出色。

但别忘了,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

如果說父母和子女,終将是一場漸行漸遠的别離。

那我們能留給孩子最妥當的禮物,莫過于教養和品性。

這才是“父母之愛子,為之計深遠”,最好的诠釋。

參考資料:

抖音@李昕融一家,綜藝《超級演說家·正青春》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