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發展格局下的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專訪張進華:汽車産業亟需突破創新邊界

新發展格局下的汽車産業高品質發展|專訪張進華:汽車産業亟需突破創新邊界

文 | 本刊記者 劉長傑

用一句話來總結2021年努力實作恢複和增長的中國汽車市場,那就是“汽車新能源化趨勢明确,科技公司争相跨界造車”。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資料顯示,2021年汽車産銷量呈現同比增長,全年汽車生産2608.2萬輛、同比增長3.4%,累計銷售2627.5萬輛、同比增長3.8%,結束了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的下降局面。其中電動車累計銷量352萬輛,同比增長158%,超市場預期,市場占有率提升至13.4%;中國品牌汽車受新能源、出口市場向好帶來的拉動作用,市場佔有率已超過44%,接近曆史最好水準。

與此同時,2021年也是小米、360、百度等科技公司紛紛進入整車制造領域、掀起跨界造車新一波浪潮的一年。

目前,大陸汽車技術創新正在從以學習和追趕為主的發展階段邁向“節能汽車技術跟跑、新能源汽車技術并跑、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跑”的發展新階段,汽車強國建設也進入從市場需求引領的點狀技術突破轉向以基礎研究和重大技術突破為引領的系統能力提升關鍵轉折階段。針對汽車電動化趨勢明确、科技公司跨界造車、國家推動“雙碳”目标對汽車工業的影響、汽車技術融合發展趨勢等行業熱點問題, 本刊記者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進行了專訪。

汽車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先導和載體

中國發展觀察:如何了解“汽車正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先導和載體”?

張進華:目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蓬勃發展,以人工智能、5G、大資料為代表的新一代資訊技術加速在多領域突破應用,以低碳、高效、可持續為目标的清潔能源技術加速全球能源變革,以共享經濟、數字經濟、平台經濟為抓手的産業變革加速全業态演進。産業之間、技術之間日益呈現交叉融合發展趨勢, 産業技術創新呈現多點突破态勢,正在引發新的科研範式革命和多技術群互相支撐、齊頭并進的鍊式變革。汽車産業具有規模大、産業鍊長、覆寫面廣、技術內建度高等特點,正逐漸成為本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主要載體和應用先導。

中國發展觀察:“十四五” 期間,國家力推“雙碳”實踐。去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 提出将積極擴大電力、氫能、天然氣、先進生物液體燃料等新能源、清潔能源在交通運輸領域應用。請談談以“雙碳” 目标為引領,汽車産業發展模式将發生怎樣的變化?

張進華: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中明确了十點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重點任務,包括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度調整産業結構、加快建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加快推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建設、加強綠色低碳重大科技攻關和推廣應用等。這些基于“雙碳”目标的意見,極大地推動着新能源汽車進一步全面發展,以此促進綠色出行。

以2021年資料為例。當年大陸乘用車電動化率已達15.19%,較2020年提升9.4個百分點,電動車滲透率大幅提升。再觀察月度趨勢,乘用車電動化率從去年1月8.3%的滲透率提升至12月的21%,首次邁過20%滲透率的門檻。行業普遍認為,當滲透率超過20%,電動化将加速滲透,這意味着,大陸已處于電動車發展的加速期,電動化大趨勢明确。

目前,以“雙碳”目标為引領,汽車産業向着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方向持續加速轉型程序, 新一代資訊通信、綠色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的新技術正在成為建構新一代汽車技術體系的關鍵勢能和賦能技術, 汽車發展呈現車能融合、智能互聯、智能共享多領域融合發展的鮮明特征。

中國發展觀察:國内繼充電樁産業大熱後,汽車的電動化趨勢愈加明确,去年國内锂電龍頭企業迅猛崛起,疊加燃油價格不斷攀升的基本面,車能融合将給傳統的能源供需模式帶來哪些改變?

張進華:車能融合将加速汽車電動化轉型,帶動能源供給側與消費側變革。目前,實作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全球共識,而汽車的碳排放量接近全球碳排放總量的1/5,是以, 實作碳中和已成為全球汽車産業面臨的共同挑戰。全球主要汽車強國和國際知名汽車企業相繼釋出碳中和戰略,以動力電池和燃料電池為主要動力的電動化轉型成為汽車低碳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路徑。在此背景下,汽車産業在推動自身低碳發展的同時,也需要上遊車用能源體系的變革和轉型更新。

與此同時,電動汽車作為移動儲能單元,能夠通過實時高效的車網互動,強化電力系統的靈活性和韌性,促進随機性、波動性強的可再生能源消納,帶動上遊能源系統清潔低碳發展,進而推動電力系統綠色化。此外,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的發展也将帶動氫能綠色制取、安全存儲、高效輸配、清潔應用等産業鍊上下遊領域的技術創新和示範應用,推動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在相關産業實作更大範圍的推廣應用, 助力建構氫能社會。

中國發展觀察:去年1月,百度攜手吉利組建了集度汽車;3月,小米集團進軍智能電動汽車業務;5月,360集團戰略投資哪吒汽車,為哪吒汽車提供網際網路賦能;12月,AITO 品牌正式推出由華為設計團隊設計的智能豪華SUV新車…… 科技公司紛紛進入整車制造領域、掀起跨界造車新一波浪潮,是否意味着智能網聯汽車時代将加速到來?

張進華:智能網聯是汽車高度自動駕駛技術發展的必然, 也是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先導和牽引。我認為,汽車智能化發展程序将超出我們最樂觀的預期,原因有三個:一是日新月異發展的新技術的推動;二是消費者對智能化帶來的優良駕乘體驗的特别喜好;三是城市發展對智慧、安全、高效出行的需求提升。

目前, 各國、各企業均在大力發展自動駕駛技術、探索不同的技術路線,而基于AI、5G、大資料、雲計算等的“ 車—路—雲—網—圖” 數字互聯、車路協同的自動駕駛等車網融合技術,則因其能夠為單車提供超越感覺視野的認知智能,推動着道路交通各參與主體實作運作協同,進而為實作安全、高效、經濟的交通出行提供颠覆性的解決方案,也為建構高效、宜居、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智慧城市奠定堅實的發展基礎。

中國發展觀察:大陸人口基數大、資源較為短缺,特别是不可再生資源的儲備量不足。為響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助力大衆出行友善,近年來交通和通信等産業呈現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的趨勢。與此同時,數字經濟和共享經濟新模式也在快速發展,進一步推進汽車産業、出行服務、交通運輸系統形态及價值鍊發生颠覆性改變。請介紹下智能共享出行的發展方向。

張進華:智能共享出行是未來新型汽車産業生态的平台和樞紐,也将成為數字經濟、共享經濟新業态發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共享經濟發展日益成熟,汽車消費将由購買汽車轉變為購買智慧出行服務,汽車産業的需求模式也将發生根本性改變,帶動傳統汽車産業流程發生重大變革,産業組織重心和價值鍊将從産品制造向提供移動出行服務轉移,汽車産業将經曆一次産業格局的調整與重構。

同時,随着汽車由資訊孤島變為移動的資料終端和萬物互聯的關鍵節點,汽車将由滿足代步需求的交通工具變為支撐多樣化智能生活的移動數字空間,進一步促進汽車與城市生活融為一體。在這一程序中,汽車産業将由傳統單一汽車産業鍊進一步向跨行業産業鍊編制的網狀智能共享出行産業鍊群的方向發展。除了汽車企業、供應商和經銷商以外,資訊通信技術企業,新興硬軟體科技公司,新的營運商、服務商、内容商等将以技術融合為牽引,加快融入汽車産業, 共同建構以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為核心的産業發展新業态。

汽車産業亟需突破創新邊界

中國發展觀察:為什麼您反複強調“汽車技術應融合創新”?

張進華:汽車技術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順勢而為。目前,大陸汽車技術創新正在邁進“節能汽車技術跟跑、新能源汽車技術并跑、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領跑”的發展新階段,汽車強國建設也處于基礎研究和重大技術突破引領的系統能力提升關鍵轉折點, 在這樣關乎産業生死存亡的緊迫形勢下, 隻有通過融合創新,突破産業核心共性關鍵技術、掌握引領未來發展的前沿技術,才是汽車産業實作高品質、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

目前,大陸新能源汽車已經取得先發優勢,網際網路、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領先,加之全球第一的汽車供需市場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為汽車産業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準的融合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汽車産業融合創新仍然面臨着諸多挑戰,仍需各方共同努力協作,持續加強科技創新、政策創新、模式創新,才能共同走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發展觀察:目前,産業融合已經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多産業的有機融合為實作産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展望未來,大陸汽車産業當如何突破創新邊界,以融合創新支撐實作汽車産業鍊、創新鍊、價值鍊的更新再造?

張進華:一是頂層戰略引領。汽車業應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汽車産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規劃(2021-2035)》等頂層規劃的引領作用,跟蹤汽車及其相關産業科技創新趨勢,定期評估産業創新發展願景和戰略定位,動态調整和優化産業技術路線圖,以創新戰略引領和加速産業技術融合創新。

二是科技創新築基。以新材料、新器件技術協同研發創新支撐新一代動力電池、新型驅動電機、新體系燃料電池等前沿布局新需求,加強5G、大資料、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在車輛智能控制作業系統、複雜環境融合感覺、智能決策規劃、V2X、雲控平台技術領域的産業化應用研發,以技術融合創新支撐産業實作跨越式發展。

三是場景驅動落地。開展燃料電池汽車與氫能制、儲、運、用聯合協同示範,共同建構清潔高效氫能社會落地發展新模式;開展車網互動、光儲充協同等示範,帶動電網供給側與車端需求側面向能源系統轉型開展協同創新, 推動新能源汽車與可再生能源融合發展;開展自動泊車、智能共享出行等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商業化示範,推動高水準“車–路– 雲–網”協同,以典型場景示範驅動融合技術落地。

四是創新平台支撐。依托國家和地方級創新中心、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等新型創新機構,推動組建創新聯合體、聯合實驗室/技術中心,引導建立産學研深度融合的産業技術創新成果利益配置設定機制和風險控制機制,以新型創新平台支撐車規級晶片、車用作業系統等跨産業、跨領域、跨學科交叉融合創新。

五是交流平台賦能。面向全球汽車産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充分發揮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等平台的紐帶作用,聚焦政策法規協調、前沿技術交流、應用模式研讨、産業協同對接等技術融合創新需求,進一步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推動跨界協同創新發展,引領産業轉型更新。

中國發展觀察:縱觀2021 年,缺芯緻汽車大廠減産已成為行業熱門事件。統計資料表明,去年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産約1023.2萬輛,其中中國汽車市場累計減産198.2萬輛,占總減産量的19.4%。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高科技公司紛紛進入整車制造領域,這能否助力化解中國汽車産業面臨的“缺芯少魂”(芯,指晶片;魂, 指作業系統)問題?

張進華:毋庸置疑,我們必須重新認識目前汽車産業所面臨的新的曆史條件。這個新的曆史條件,就是美國等國家對中國的全面遏制可能越來越嚴峻、越來越嚴苛。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汽車産業想實作可持續發展、安全發展,首先就要切實解決影響汽車産業自主可控的“卡脖子”技術的創新研發問題,尤其是系統底層架構技術應從根本上解決。底層技術包括很多,但目前最核心的就是以作業系統為代表的技術軟體,因為汽車智能化之後,“軟體定義汽車”已不是一個概念, 而是一個現實。目前,除了華為等少數幾家企業是從底層技術做起,絕大部分車企都是基于開源軟體基礎上的內建或是應用開發,其核心技術還在國外企業手裡,那麼,到最後還是要歸結到國外幾個供應商身上。

晶片同樣如此。現在,大陸的大多數晶片企業體量都比較小,無法和國外的巨型企業同台競争。針對這一現狀,首先就需要在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下,産業界形成共識、協同創新,并從根本上建構創新鍊。這是因為,不從基礎上、根本上解決問題,晶片永遠實作不了産業的自主可控。

中國發展觀察:作為人工智能、大資料、通信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産業,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對政府管理也提出了新要求。從規範和促進行業發展角度看,您提出推廣亦莊創新管理模式,為什麼?

張進華:智能新能源汽車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先導性、載體性産業,是AR 識别的母生态,是以再怎麼強調智能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推動力,再怎麼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都不為過。協同式智能才是汽車産業的終極之路,而單車智能隻是一個固定的、階段性的形态,因為目前的基礎設施還不能支撐協同智能。如果能夠提供相應的基礎設施,毫無疑問協同智能是更完全的、可以感覺的、效率更高的、更加容易融合的。而協同就需要跨部門的協調,中國在這方面有獨特優勢。亦莊(即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這幾年在北京市的大力推動下,在協同智能出行應用、環境生态打造以及與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協同融合等方面的創新管理模式,非常值得業界研究,值得複制、推廣和借鑒。

建議亦莊在認真總結此前創新管理模式的基礎上,建構一個更高層次的有效引導機制,這樣才能夠力推協同智能的實作,加快智能新能源網聯汽車産業的大發展。(原題: 汽車産業亟需突破創新邊界——專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進華)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22年第3期

号内容版權歸屬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轉載務請注明出處及原作者。

長按以下二維碼,識别并關注和傳播“中國發展觀察”微信公衆号(ID:ichinado),我們會努力提供有價值的回報。

《中國發展觀察》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管、中國發展出版社主辦、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編輯出版,是以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為重點的綜合性月刊,開設有戰略、宏觀、區域、世界、法治、社會、文化、前沿、産業、智庫論壇等欄目,具有較強的前瞻性、權威性、可讀性。《中國發展觀察》在學術理論界、各級黨政機關以及企業家階層擁有廣泛而穩固的讀者群,并被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重要機構和中國知網、維普資訊等權威資料庫列為核心期刊或來源期刊,獲評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文獻中心學術期刊資料庫“2020年度經濟學最受歡迎期刊”。

中國發展觀察雜志社: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榮華中路22号院亦城财富中心A座7層(郵編:100176)

公衆号:ichinado(中國發展觀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