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無意中看到一個視訊,是有關一位84歲南京大學教授尋找失聯23年的兒子的故事。

兒子自國小習成績很好,1994年從南大實體系畢業後就離開家到北京工作。因為一直覺得父母的管教太嚴,幹預太多。到達北京3個月後,就告知父母,和父母脫離關系,之後23年一直未聯系。
84歲的老教授白發蒼蒼,老态龍鐘。在節目中不斷檢討自己的錯誤,表示是自己當年的教育方法不對,太過嚴格苛刻、家長作風,耽誤了孩子的前程,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希望節目組能幫忙找到兒子,要當面說對不起,希望得到兒子的原諒,再續親情。
對于此事件,大家也是很受觸動,議論紛紛。廣大網友都表示老教授确實太過分,是以才會導緻兒子如此做法。很多自媒體也撰文,宣揚隻有平等的家庭才能培養出好孩子。本人卻不是很贊同大家的觀點。
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大家越來越重視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這沒有錯。但是家庭教育會對人有100%的影響嗎?是決定性因素嗎?據研究表明,基因會對人有60%的影響,剩下的40%是環境對人的影響。而這40%又分為内部環境,即家庭環境和外部環境,即家庭以外環境。
綜上所述,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可能隻能占到20%!而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後,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更可能隻有5%!當然,個人也覺得即使家庭教育隻能對孩子有20%的影響,但是作為家長還是應該做出100%的努力!
是以就此事件,個人覺得這位老教授一定是有錯的,但是兒子的錯誤更大。如果老教授的錯有20%,那麼兒子的錯應該有80%。父母可能會有很多的局限性,也會有很多的問題。但是因為父母是我們不能選擇的,是以作為子女,隻能接受并自我調節,處理好和父母的關系,并實作自我。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而這位兒子一味怪罪父母,23年都不能原諒父母。這樣做,對不起父母,也束縛了自己。是以這個人本身是有較大的性格缺陷的,才會有今天的局面。這也從他自己所述,已經47歲了,高學曆在北京工作了23年,卻還未婚,買不起房子,這個側面可以看出。
無獨有偶,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期金牌調解。一個母親沒有學曆,隻是超市的理貨員。但辛勤工作,省吃儉用,前前後後拿出幾十萬給20多歲的兒子做生意。兒子生意一直賠,卻仍不踏實上班,仍然向母親伸手要錢。母親已經無能為力,卻還要受到兒子的指責。
隻是因為這個母親年輕時就離婚自己帶着2個孩子生活,很是辛苦,又沒有文化,當生活壓力大時,會打孩子拿孩子撒氣,讓兒子有了所謂的心理陰影。母親總覺得對不起兒子,想要補償。兒子自己沒出息,卻覺得是因為母親的教育所導緻的,是以自認為母親給他的補償是理所應當的。很是荒謬!
有意思的是,這個母親有兩個孩子,還有一個女孩。女孩和男孩相差2歲,是以童年的經曆差不多。當場連線這個女孩,她就沒有任何問題,做了老師,積極向上地生活着。表示了解母親當年的做法,并對母親的養育之恩還是感激的。這個事件恰恰也說明了,同樣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孩子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導緻不同的結果,更多的原因是個人的不同。不應該太誇大家庭的因素。
還有一個更極端的例子,就是美國全國聞名的女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她是個私生女,小時候生活在貧民窟,9歲被強奸,做過妓女吸過毒,14歲生下孩子,孩子夭折。就是這樣的童年,毫無家庭教育可言。但是之後,她把握住了人生中的機會,充分發揮自己的口才與演講能力,成為美國最受歡迎的女主持人,上榜福布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今社會,大家都十分重視家庭教育,這是對的。就如我前面所說,即使家庭教育隻能對孩子有20%的影響,作為家長還是應該做出100%的努力!但是對于結果,不應該一味強調父母的因素,責怪父母。作為孩子,更應該多看到自身的問題,個人的因素是遠大于環境因素的。
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留言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