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澄|學書階段論

我們觀察了周圍的學書者,查考了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書家,發現每個人的學書過程,都有一個相近似的規律可循,我們把這個帶有普遍性的規律歸納總結為圖,并附以簡要文字說明。

學習,對于一個人來說是終生的事情,書法更是如此。無論業餘或是專業,無論一般愛好者或是書法家,都無例外。是以了解一下學書全過程以及各階段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應注意的事情,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初學者,對學書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有心理準備,便可及時采取相應措施,而避免誤入歧途或者半途而廢。對已經學習了一段時間,有了一定基礎的人,也可回憶一下自己走過的路,結合此圖,對号入坐,以便為以後的學習,制訂一個符合客觀發展規律、切合自己實際的計劃,更加增強向書法藝術高峰攀登的自信心。應該指出,此圖僅為學書的一般規律,由于氣質、學養、閱曆、環境諸因素的不同,每個人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由于這些特殊性的存在,對照學書各階段就可能不完全适合。譬如,筆性好、臨摹能力強的人,急進期的通過會快一些;知識面廣、藝術修養高的人,升華期的提高就比較輕松。即便各種因素、各種條件比較接近的人,勤于耕耘、寒暑不辍者與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者,進度就自然相差很大。是以各階段的時間劃分,隻是相對而言,階段之間的過度也無明顯界線。

(一)急進期

從“起步”開始,第一階段名“急進期。按照正确學習途徑,由臨摹碑貼入手開始,或教師單獨輔導,或參加各種類型的學習班。由于人們普遍具有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又由于初學容易上手,從點畫到字形,常常很快就有了幾分形似,是以,學習的積極性比較高,大部分人都能做到日不錯影,堅持天天臨習,對自己的進步比較滿意,旁人也常誇獎鼓勵。無論是寫顔或是寫柳,無論是寫隸或是寫魏,容易初具面目,筆性好的人,還能選一首碑帖上字比較多的詩句,“創作”一幅作品,自我欣賞或讓朋友、同好品評,甚至參加本地的展覽。

達到這一水準,對一般人來講,是比較容易的,隻要方法對頭,以一、兩個碑帖為主,堅持臨摹,經過兩年左右的努力,便可解決。

此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見異思遷。因為剛剛進入書法藝術的大門,就好象到了一個從沒有去過的地方,一切都是新鮮的,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又由于原來所見碑帖、法書不多,鑒賞能力自然較差。是以每見一個碑帖,就感到新奇,就想和自己所臨碑帖比較,且常能發現所臨碑帖不具備的“優點”,于是便改車易轍,臨起新帖來。過了十天半月,又見了一個碑帖,還會棄舊圖新。于是乎,朝秦暮楚,蜻蜓點水,到頭來,落得個一無所獲。

是以,這一時期,關鍵是選準碑帖就堅定地學下去,千萬不可見異思遷。

(二)緩進期

經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可基本掌握入手碑帖的特點,即初步達到了“入帖”。但這種收效畢竟是初步的、幼稚的,碑帖中有的字,寫起來還看得過去,碑帖中沒有的字,寫起來就大為作難,常常是離開帖便不知所措。是以,作為“根據地”來說,還需要大量的時間,付出更艱辛的勞動來鞏固,于是,便自然步入了“緩和期”。

顧名思義,這一階段的進度相對要緩慢些。要熟練掌握前階段所學碑帖的規律,做到帖中沒有的字,也可順手寫來,而且讓行家一看,便能識出宗法何家、源自何帖。為此,單單停留在照本臨帖,顯然是不行的。要注意逐漸打開視野,豐富自己。譬如,對自己所學的碑帖,應該做深一步的研究:它的時代背景和當時的書風,它的師承和淵源等等,如此,從橫的和縱的方面,對所學碑帖作一番了解,找出與其有直接血緣關系的碑帖,作為臨習的輔助,甚至改臨這些碑帖亦無不可。同時還要注意培養對繪畫(特别是中國畫)、音樂、舞蹈等姊妹藝術的興趣,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有時間還應該讀些文學作品,特别是大陸的古典文學,諸如詩、詞、歌、賦等等,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我們切不可忽視這些看來與寫字似乎無關的事情,要舍得在這些“字外工夫”上花些氣力,可能會是以而占去一些練字的時間,但這是值得的,将會在以後漫長的書法道路中,愈來愈體會到它的重要性。

這一階段學習,不象前階段那樣收效明顯。時間長了,新鮮感漸漸消失,學習的熱度會逐漸下降;工作及社會活動的沖擊;家務事的幹擾;加至書法的提高過程,本來就是波浪式的,有時可能停滞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現象”……以上各種原因,都可能使一些人到此卻步,以緻前功盡棄。是以,這一階段的關鍵是加強學習的自覺性,要處理好學習書法于本職工作及家務勞動的關系,要知難而進,在進步緩慢甚至停滞不前時,要頂得住。無數學書者的經驗證明,這時往外正孕育着一個質的飛躍,隻要方法得當,堅持下去,将會出現長足的進步。正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經過大約4-6年緩進期的學習階段,對于書法的基本功已大體熟練掌握,如紙、墨、筆的性能和使用比較得心應手,所學碑帖基本掌握,能夠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詞、聯語,按傳統的幅式,創作出條幅、對聯等不同形式的作品,而且常可得到行家的稱道“這幅是寫顔的,蠻有功夫”,“那幅是寫王羲之的,有點意思“。一些有心人,還可以掌握一定的書法理論,具備初步的鑒賞能力。

一般學書法的人,經過不懈的努力,都可達到這一水準,此後便進入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但有少部分人,還未進入穩定期便向下滑了。藝術修養差是重要原因,其中個别人還有一個緻命的弱點——急于成名。他們的典型表現是自以為寫得不錯,有了一定的基礎,于是便”創“起新來。什麼是書法藝術特有的本質,什麼是書法藝術的傳統精華,什麼是書法藝術的發展規律,等等,他們一概不管,而一味追求狂怪。更有甚者,個别人利用一些地區一些部門的人缺少書法知識,而以”書法家“自居,任筆為體,嘩衆取寵,實乃俗媚粗野,糟蹋藝術,而且謬種流傳,為害匪淺。

現在随着書法事業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欣賞水準和鑒别能力在不斷提高,是以,走這條路的人在逐漸減少,他們的市場也愈來愈小,最終必然被淘汰。

(三)穩定期

穩定期在漫長的學書道路中,是非常關鍵的時刻,發展下去,大部分人将要不可避免地進入僵化階段,不管是自覺或是不自覺。從事任何事業,想要取得一定成就,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書法尤其如此。有人把它比作跳高,一般高度,運動員通過努力都可以達到,而且進度比較快,常常是五公分、十公分的向上升,但是到了一米七、八以上,就很難了,每提高一公分,常常需要付出數倍于前的代價,如果方法不當或者稍微懈怠,還有下降的可能。書法進入穩定期前後就是這樣,由于繼續提高的難度加大,不少人便望而生畏,滿足于已有的水準,不願再作艱苦的長途跋涉,這是進入僵化期的最主要原因。還有些人,所見不多,又少理論作指導,于是徘徊起來,不知下步邁向何處,時間長了,心手自然僵化。是以,應盡量縮短穩定期。這就要求一方面不斷鞏固已有的成績,繼續經營多年來建立起來的根據地,一方面要積蓄力量,“窺測方向”,準備擴大地盤,打出新局面,力争早日進入升華期。

孫過庭《書譜》雲:“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複歸平正”。升華期之前,可視為“求平正”階段,而進入升華期就開始了“追險絕”的艱苦裡程。

(四)升華期

在緩進期中已經提到,要舍得在“字外功”上花些時間,而在向書法藝術高峰攀登的升華期,“字外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字外功”的修養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文學修養,特别是古典文學,這與書法藝術的特質有直接關系。書法曆史悠久,大量的書論經典是文言,沒有一定的古文基礎,就無法閱讀;書法作品的内容,大多是寫詩詞、聯語,沒有一定的格律知識,就很難了解,這些還是表面的、直接的。更重要的是,文學修養是基礎,是根本,它決定着一個人的氣質、素養,這些内在因素,對一個人能否在書法事業上取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查閱一下書法史,便可發現曆代書法家無一不是文學家、詩人、學者。

文學修養之外,還要注意培養廣泛的愛好。書法藝術和其他姊妹藝術,諸如音樂、繪畫、戲劇、舞蹈等等,有着密切的關系,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一個人的知識面愈寬,對書法藝術的了解就愈深,審美情趣就愈高,這些在前面已經談過。

還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走出鬥室,到社會中,到大自然中,去呼吸時代的氣息,包覽祖國的山河,以滋潤我們的情懷,開闊我們的胸襟。古人尚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在充滿改革的資訊時代,這一點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當然,談了這麼多,最終還是離不了練字,也代替不了練字。由穩定期向升華期邁出的第一步很關鍵的,要有膽識,敢于追求,大膽突破。在緩進期中曾提到應找些與所學碑帖有直接血緣關系的碑帖心習,意思是在基礎還不牢固時,步子不可邁的過大。現在就象蓋樓一樣,基礎已經打好,該是向高層發展的時候了。這就要廣開視野,博覽約取,上下幾千年,縱橫數百家,各種書體,各種流派,都要盡可能涉獵;要和書法界的人士廣泛接觸、交談;要多看各種專業性的書刊;……這都是提高鑒賞水準的必由之路,而隻有眼高才可手高。

下一步,字如何寫。大體有兩種方法:一是按自己原來所寫碑帖,上溯其源,下尋其流,做一番研究,然後決定主攻目标。譬如,原來是寫顔,而顔真卿主要宗法王羲之,同時還熔入了漢魏乃至周秦的筆法,是以就不防改寫王羲之的傳本或者在魏碑、隸書、篆書中選其一、二名碑,寫上一段時間。這樣會自然覺出用筆的方法增多了、變活了,寫出的點畫更加内涵,更多情趣,而結字的能力也自然增強了。還要尋其源流,曆代受顔真卿影響的書家不計其數,晚唐的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四家、明董其昌、王铎、傅山等等,或楷書,或行書都不同程度的透露着顔書的氣息,尤其至清代,錢沣、劉墉、何紹基、翁同和、趙之謙等書家,師法顔體更為明顯,但所列諸家又各具面目。是以不妨一一做些剖析,看看他們是如何繼承古人,而又不被古人所縛,創出新路的。這是大有好處的,會為我們的學習提示不少可借鑒的方法。以上作法比較容易上手,也比較穩妥,但收效往往較慢。

再一個方法就是有意和自己找别扭,包括多方面。譬如,原是寫碑的,現在偏要寫帖;原是寫隸書的,現在偏要寫行書;原來寫的比較秀,現在偏要寫粗曠些;原來寫的比較平正,現在偏要奇險些;原來寫的較扁,現在偏要拉長;原來寫的較慢,現在偏要快些;原來用的硬毫,現在偏用軟毫;原來習慣用膠墨,現在偏摻進些水;原來愛坐着寫,現在偏站着寫;……如此等等,一個目的:争取短期内出現大變化。這就更要有膽有識,甚至要擔些風險,可能會失敗,使你不得不回頭重來,即便如此,也可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下步鋪平道路。有人把這種方法比作”遠親結婚“。不無道理,隻要”雙方健康“,是可以達到”優生“的。所謂”雙方健康“,一是基本功紮實,一是目标選的好,這樣既利于出新,又不緻脫離法度。否則,不可避免要出現”怪胎“。

以上兩種方法,要因人而異,一般情況宜先用第一種,後用第二種,還要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靈活掌握,輪換使用。

按照《書譜》的說法,這一期為”既知平正,務追險絕“。

(五)成熟期

經過十數年的不斷探索,不斷追求,閱曆在逐漸豐富,境界在逐漸升華,筆下的功夫在逐漸成熟,至此,自然達到了“運用盡于精熟,規矩暗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筆後,潇灑流落,翰逸神飛”,達到了“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境界。這裡需要指出,“人老”謂修養的成熟,“書老”謂造詣的高深,不可把“人老”錯誤地了解為年高,曆史上年輕而成名的書家是不乏其例的,著名的書聖王羲之僅活了五十多歲,他的兒子王獻之才活四十多歲,而他們的成就和影響,可說是無出其右的。

按《書譜》的書法,到此,已是“既能險絕,複歸平正”了。這個“平正”,不是第一階段“平正”的還原,也不是第二階段“險絕”的倒退,同是“平正”,卻有着質的不同,經過了“險絕”的“平正”,是返樸歸真。

從起步到成熟,經曆了二十多個酷暑、嚴寒,一個書法愛好者終于成長為書法家。這是一個強者在知識的海洋裡向光明的彼岸奮力拼搏的艱苦曆程,又是一個勝者從書法藝術的必然王國到自由王國的幸福曆程。祖國書法藝術的未來,正寄希望于這些向着前方而又腳踏實地的人們!

——

王澄,當代著名書法家,曾任河南省文聯副主席,河南書協副主席, 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家協會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著有《魏體行書及其代表書家》、《學書階段論》、《康有為書法評傳》、《一代書家于右任》、《當代書法思考》、《河南曆代主要書家記略》等,主編《中國書法全集·康梁羅鄭卷》及《中國書法全集·于任卷》,擔任《中國現代美術全集·書法卷》編委。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王澄|學書階段論

您認為此文說的有沒有道理?

歡迎下方留言參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