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别報道丨“名校+”:能否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

作者:教師報道

近日,西安旅遊職業中專的學生梁斌一改往昔的學習态度,上課效率提高很多。“我覺得我和考到西安市一中的同學‘一樣了’,我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梁斌說。 近期,西安市出台了《西安市職業教育“名校+”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西安市第一中學和西安旅遊職業中專屬于首批組建的15 對“優質高中+中職學校”之一。《方案》的出台受到社會、家長和學生的廣泛關注,各方都期待《方案》能引領西安職業教育蹚過改革深水區,營造出一個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特别報道丨“名校+”:能否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

資料照片(李大章/攝)

職業教育:何以處于“相對”發展低谷?

從福建的馬尾船政學堂起,從洋務派辦的學校始,在中國教育發展史上,職業教育起步最早。但是近些年的一組資料:2017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82.43萬人,2020年畢業生484.87萬人,有近100萬的中職學生沒有順利完成學業畢業,展現了職業教育發展比較滞後的現狀。

形成此現狀的背後原因,陝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等教育與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郭為認為,一方面是由于國人固有的教育可以實作階層躍遷觀念,而在實作人才選拔的聯考制度中,好的普通高中是考上好的高校的主要途徑,大學錄取是根據分數分批錄取,最後一個批次才是高等職業學校選拔,是以,給人們形成一個認識:高職選拔的學生是同代人在聯考競争中的失敗者,高等職業教育不是好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中職學校大多由薄弱高中改辦而成,存在着先天不足,另外,在發展過程中,政府對中職教育的投入比不上普通高中,進一步降低了中職教育的社會認可度,并且部分中等職業學校還存在“空、小、散、弱”等不達标問題。辦學品質社會認可度低、可供選擇高水準職業學校嚴重不足、國中後分流低分生進中職,均使得在社會中,中職學生成為高中階段“差生”的代名詞,這些造成了職業教育沒有形成社會認可的吸引力。

事實上,“中職學生的升學路徑是打通的。”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馬君表示。郭為也認為,雖然國家在努力建構縱向中高貫通、橫向職普融通的現代職教體系,也在設計職教聯考打通職業教育升學路徑,然而目前還處在政策發展階段。

“名校+”: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建點”?

與普通教育不一樣,職業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類型,更強調“需”和“求”的緊密結合,更注重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現階段,各地對如何整體提升職業教育品質,仍處于摸索路子、積累經驗的過程中。《方案》中提出的“優質高中+中職學校”的發展模式,無疑是西安市職業教育的體制改革創新,也是對怎樣更好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辦學品質、促進職業教育“三教”改革和如何落實好中等職業學校通過合并、合作、托管、集團辦學等措施,建設好一批優秀中等職業學校和優質專業的一種探索。

對于《方案》中制定的“名校+”辦學模式,郭為認為這種模式是西安教育的創新品牌,且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辦學效果不斷凸顯,實踐證明這一理念、經驗和模式可複制、可推廣。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将“名校”的優質教育資源、管理理念用于薄弱中職學校,促進中職學校辦出特色,激發中職學校的辦學活力,對全市職業教育健康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此外,将此模式移植到職業教育形成的職業教育“名校+”工程,“将有力促進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生生涯規劃,中職教育與普高教育将會形成花開兩朵、各顯精彩的局面。”西安旅遊職業中專副校長劉深說。

同時,優質高中的強勢加入有利于加強中等職業教育的文化基礎課教育品質。文化基礎課是‘職業基礎教育’定位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關鍵,加強文化基礎課程學習一定程度上是提升中職生競争力,使中職學校學生與普通高中學生文化基礎保持大體相當水準的有效途徑之一。

對于“優質高中+中職學校”共同體是否能健康發展下去,多位業内教師表示,關鍵是在共同體在制定具體方案時,要始終抓住職業教育的特點,重點培養學生掌握技能的興趣愛好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能力。

組建類型:怎樣避免出現“阿喀琉斯之踵”?

《方案》對西安市首批優質高中與中職學校的“名校+”的組建類别,給出了三種基本形式:集團化辦學、合作學校和委托管理。幾種類别模式符合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職能轉變,由注重“辦”職業教育向“管理與服務”過渡的國家精神。

事實上,改善職業學校的形象一直是職業教育改革的難點,形象改善的關鍵就在于職業教育品質的提升。可以說,組建類别與提升職教品質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對改革實施效果和《方案》落實力度有着關鍵性影響。如何将類别組建最優化?郭為認為,如果簡單将中職學校納入優質普通高中教育集團統籌管理,将中職學校委托優質高中管理或高中校長同時擔任中職學校校長等,将難以促進中職學校強化“職業性”這一類型特征,有可能會讓中職學校“普高化”,給社會産生中職和高中升學同質的歧義。

作為一位長期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資深專家,郭為分析: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标不同,中職學校育人目标是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具有紮實技術技能基礎和合格文化基礎的生源,是以在設定“名校+”模式和類型上,要堅持職業教育為主體的原則。比如集團化管理,因職業教育本身就有自己的區域或者行業職業教育集團,優質高中可以加入不同的職業教育集團,既可實作資源共享,也可展現職業教育的跨界特性,而不是中職加入普通高中教育集團。對于委托管理而言,“重慶模式”曾将薄弱中職委托給優質中職或者高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委托給普通高中,職業教育自身的産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培養模式可能難以實施,反倒失去職普融通的初衷。讓普通高中校長同時擔任中職學校校長,應因人而異。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頒布了《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專業标準》,對任職資格有相應要求,中職校長崗前有專門關于職業教育的辦學理念、管理能力、國内外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趨勢、産業發展、行業需求和職業崗位變化、課程特點等的專業教育訓練,高中和職中是兩種不同類型的學校,可以擔任優質高中校長未必可以勝任中職校長,是以,應建立職教系統自有的管理幹部培養機制,激發職業教育工作者的發展動力和事業心。選擇“名校+”的模式最好“一校一策”,在發展較好、專業特色切近的中職實施“高職+中職”,通過3+2合作辦學,在專業設定、課程體系、資源建設、教學工作、招生就業等方面深度融合,中高職實作“一體化”;薄弱的中職可以和優質中職“+”,在專業建設、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等方面幫扶提質;至于“校企融合”模式,本身就是職業學校最具特色的地方,需要出台專門的政策将其實施好。

(文中學生姓名屬于化名)

記者:孔祥娜;編輯:關中小夥

特别報道丨“名校+”:能否挺起職業教育的“脊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