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作者:寒香砺劍

  “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歌一阕詞,讓蕩氣回腸詠流傳。”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帶着一顆“江山留勝迹,我輩複登臨”的瞻仰之心,通過詩詞品鑒、歌曲演繹,帶領觀衆直覺感受祖國各地的繁華勝景與風土人情,展現在歲月流轉中奔流不息的中華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節目在康震老師作詞,張傑演唱的《大美中華》中拉開新一季的帷幕。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

  這是杜甫贊過的春雨,

  王維的空山就在心裡

  特别想念那東坡的月光

  夢想跟随在放翁的身邊

  就算我沒有稼軒同一般的才華,

  挑燈看劍 咱有的是擔當

  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

  歌一阙詞讓唇齒留香滿心間

  吟一首詩看千年經典惹人戀

  歌一阙詞讓蕩氣回腸詠流傳

  空山新雨後

  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

  清泉石上流

  長安—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

  這是杜甫贊過的春雨,

  王維的空山就在心裡

    ——康震作詞,韓雷作曲,張傑演唱 《經典詠流傳》歌曲《大美中華》

  讓我們随着張傑《大美中華》的歌聲,一起賞析歌詞中包含的傳世詩詞。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一、“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

 “走在古城朱雀的小街”——這句來源于詩豪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朱雀橋邊冷落荒涼野草開出了花,烏衣巷口斷壁殘垣正是夕陽斜挂。

朱雀橋:在金陵城外,烏衣巷在橋邊,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橫跨秦淮河。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當年王導、謝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進尋常百姓家中。

舊時:晉代。

王謝:王導、謝安,晉相,世家大族,賢才衆多,皆居巷中,冠蓋簪纓,為六朝巨室。至唐時,則皆衰落不知其處。

尋常:平常。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烏衣巷》這是唐朝詩人劉禹錫感慨藏而不露,寄物詠懷的名篇,是組詩《金陵五題》中的一篇。詩人此前尚未到過金陵,始終對這個六朝古都懷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寫的五首詠金陵古迹詩給他看,他便乘興和了五首。烏衣巷原是六朝貴族居住的地方,最為繁華,如今有名的朱雀橋邊竟長滿野草,烏衣巷口也不見車馬出入,隻有夕陽斜照在昔日的深牆上。

  首句“朱雀橋邊野草花”,朱雀橋橫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烏衣巷的必經之路。橋同河南岸的烏衣巷,不僅地點相鄰,曆史上也有瓜葛。東晉時,烏衣巷是高門土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舊日橋上裝飾着兩隻銅雀的重樓,就是謝安所建。在字面上,朱雀橋又同烏衣巷偶對天成。用朱雀橋來勾畫烏衣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實,又能造成對仗的美感,還可以喚起有關的曆史聯想,是“一石三鳥”的選擇。句中引人注目的是橋邊叢生的野草和野花。草長花開,表明時當春季。“草花”前面按上一個“野”字,這就給景色增添了荒僻的氣象。再加上這些野草野花是滋蔓在一向行旅繁忙的朱雀橋畔,這就使我們想到其中可能包含深意。

  記得作者在“萬戶千門成野草”(《台城》)的詩句中,就曾用“野草”象征衰敗。現在,在這首詩中,這樣突出“野草花”,不正是表明,昔日車水馬龍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荒涼冷落了嗎!

  第二句“烏衣巷口夕陽斜”,表現出烏衣巷不僅是映襯在敗落凄涼的古橋的背景之下,而且還呈現在斜陽的殘照之中。句中作“斜照”解的“斜”字,同上句中作“開花”解的“花”字相對應,全用作動詞,它們都寫出了景物的動态。“夕陽”,這西下的落日,再點上一個“斜”字,便突出了日薄西山的慘淡情景。本來,鼎盛時代的烏衣巷口,應該是衣冠來往、車馬喧阗的。而現在,作者卻用一抹斜晖,使烏衣巷完全籠罩在寂寥、慘淡的氛圍之中。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經過環境的烘托、氣氛的渲染之後,按說,似乎該轉入正面描寫烏衣巷的變化,抒發作者的感慨了。但作者沒有采用過于淺露的寫法,諸如,“烏衣巷在何人住,回首令人憶謝家”(孫元宴《詠烏衣巷》)、“無處可尋王謝宅,落花啼鳥秣陵春”(無名氏)之類;而是繼續借助對景物的描繪,寫出了脍炙人口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他出人意料地忽然把筆觸轉向了烏衣巷上空正在就巢的飛燕,讓人們沿着燕子飛行的去向去辨認,如今的烏衣巷裡已經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

  為了使讀者明白無誤地領會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地指出,而今這些飛入普通老百姓家築巢的燕子,以往卻是栖息在王導、謝安兩家權門高大廳堂的檐檩之上的舊燕。“舊時”兩個字,賦予燕子以曆史見證人的身份。“尋常”兩個字,又特别強調了今日的老百姓是多麼不同于往昔。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一變化發出的滄海桑田的無限感慨。飛燕形象的設計,好像信手拈來,實際上凝聚着作者的藝術匠心和豐富的想象力。晉傅鹹《燕賦序》說:“有言燕今年巢在此,明年故複來者。其将逝,剪爪識之。其後果至焉。”當然生活中,即使是壽命極長的燕子也不可能是四百年前“王謝堂前”的老燕。但是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有栖息舊巢的特點,這就足以喚起讀者的想象,暗示出烏衣巷昔日的繁榮,起到了突出今昔對比的作用。

  《烏衣巷》在藝術表現上集中描繪烏衣巷的現況;對它的過去,僅僅巧妙地略加暗示。詩人的感慨更是藏而不露,寄寓在景物描寫之中。是以它雖然景物尋常,語言淺顯,卻有一種蘊藉含蓄之美,使人讀起來餘味無窮。

  這首詩寫詩人對盛衰興敗的深沉感慨。朱雀橋和烏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叢生,夕陽已斜。荒涼的景象,已經暗含了詩人對榮枯興衰的敏感體驗。後二句藉燕子的栖巢,表達作者對世事滄桑、盛衰變化的慨歎,用筆尤為曲折。此詩為劉禹錫著名的詠史詩《金陵五題》中的第二首。

創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寶曆二年),劉禹錫從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刺史任上傳回洛陽,途徑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寫了這一組詠懷古迹的詩篇,總名《金陵五題》,這是其中的第二首。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二、“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

  “聽見太白唱醉的明月”——這句來源于詩仙李白的《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zhuó)無相親。

在花叢中擺上一壺美酒,我自斟自飲,身邊沒有一個親友。

間:一作“下”,一作“前”。

酌:飲酒。

獨酌:一個人飲酒。

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舉杯邀(yāo)明月,對影成三人。

舉杯向天,邀請明月,與我的影子相對,便成了三人。

“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明月既不能了解開懷暢飲之樂,影子也隻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

既:已經。

不解:不懂,不了解。

徒:徒然,白白的。徒:空。

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

暫且以明月影子相伴,趁此春宵要及時行樂。

将: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時。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我吟誦詩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

月徘徊:明月随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同交歡 一作:相交歡)

清醒時我與你一同分享歡樂,酒醉以後各奔東西。

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miǎo)雲漢。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缥缈的銀河邊。

無情遊: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裡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岩畔”。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産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

  佛教中有所謂“立一義”,随即“破一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辨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一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确的結論。關于這樣的論證,一般總有雙方,互相“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隻一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是以一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隻是他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過來,連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雖然像陶潛所說的“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别”(《影答形》),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詩人姑且暫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顧影獨盡,忽焉複醉。”(陶潛飲酒詩序)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詩人已經漸漸進入醉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傾聽佳音;舞時詩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好像在他共舞。醒時互相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詩人一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于詩人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詩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是以終日醉,頹然卧前楹。覺來盼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莺。感之欲歎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其中“一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表現了詩人難以排解的孤獨。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于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共飲之人,是以隻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孤獨、冷清的感受。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賞析二

  這是一個精心剪裁出來的場面,寫來卻是那麼自然。李白月下獨酌,面對明月與影子,似乎在幻覺中形成了三人共飲的畫面。在這溫暖的春夜,李白邊飲邊歌舞,月與影也緊随他那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飲酒的歡樂與憂愁。從邏輯上講,物與人的内心世界并無多少關系。但從詩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卻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也正是中國詩歌中的“興”之起源。它從《詩經》開始就一直賦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動作、思想與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風”等等。李白此詩正應了這“興”之寫法,賦明月與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語堂所說:“它是一種詩意的與自然合調的信仰,這使生命随着人類情感的波動而波動。”

  但在詩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種獨而不獨,不獨又獨的複雜情思,他知道了月與影本是無情物,隻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對這個無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結無情遊,意思是月下獨酌時,還是要将這月與影邀來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雲漢”,也在所不辭。可見太白之孤獨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斯蒂芬·歐文曾說:“詩歌是一種工具,詩人通過詩歌而讓人了解和歎賞他的獨特性。”李白正是有了這首“對影成三人”的《月下獨酌》,才讓人們了解和歎賞他的獨特性的。無論男女老少,任何一個中國人,隻要他舉杯淺酌,都會吟詠“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以表他對所謂風雅與獨飲的玩味。而這首詩的獨特性,早已化入民族的集體無意識之中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于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寶三載),當時李白身居長安,正是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缪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于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作,心情是孤寂苦悶的。是以寫下本詩,告訴自己及時行樂。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好有人認為該句來源于他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yí)是地上霜(shuāng)。

明亮的月光灑在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

疑:好像。

床:今傳五種說法。一指井台。二指井欄。三“床“即窗”的通假字。四取本義,即坐卧的器具。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古時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馬紮功能類似小闆凳。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我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舉頭:擡頭。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刹那間所産生的錯覺。一個獨處他鄉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心頭就難免泛起陣陣思念故鄉的波瀾。何況是在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凄涼之情。

  詩的後兩句,則是通過動作神态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已從迷朦轉為清醒,他翹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一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一個“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實在太豐富了。

  明人胡應麟說:“太白諸絕句,信口而成,所謂無意于工而無不工者。”(《詩薮·内編》卷六)王世懋認為:“(絕句)盛唐惟青蓮(李白)、龍标(王昌齡)二家詣極。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藝圃撷馀》)怎樣才算“自然”,才是“無意于工而無不工”呢?這首《靜夜思》就是個樣榜。是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來,說是“妙絕古今”。

  這首小詩,既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更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它隻是用叙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然而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味,千百年來,如此廣泛地吸引着讀者。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一個作客他鄉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感覺吧:白天倒還罷了,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一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何況是月明之夜,更何況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詩歌中所經常看到的。例如梁簡文帝蕭綱《玄圃納涼》詩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詩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裡,用“空裡流霜不覺飛”來寫空明澄澈的月光,給人以立體感,尤見構思之妙。可是這些都是作為一種修辭的手段而在詩中出現的。這詩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狀物之辭,是詩人在特定環境中一刹那間所産生的錯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錯覺呢?不難想象,這兩句所描寫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擡頭一看,一輪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淨!這時,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産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着,想着,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内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

  短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内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緻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迹的。從這裡,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創作背景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于公元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同時同地所作的還有一首《秋夕旅懷》。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擡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三、“這是杜甫贊過的新雨”

  “這是杜甫贊過的新雨”——這句來源于詩聖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春天植物萌發生長的時候。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拟人化的寫法。

乃:就。

發生:萌發生長。

随風潛(qián)入夜,潤物細無聲。

随着春風在夜裡悄悄落下,無聲地滋潤着春天萬物。

潛: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随風而至。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雨夜中田間小路黑茫茫一片,隻有江船上的燈火獨自閃爍。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曉看紅濕處,花重(zhòng)錦官城。

天剛亮時看着那雨水潤濕的花叢,嬌美紅豔,整個錦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曉:天剛亮的時候。

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花重: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

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後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稱。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為什麼好呢,因為它“知時節”。這裡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确很“好”。

  颔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是以“好”,好就好在适時,好在“潤物”。“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讨“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緊接着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雨夜景色。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隻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互相映襯,不僅點明了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雨後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彙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是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裡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隻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是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鑒賞二

  杜甫這首五言律詩是他在成都第二年所作的著名詩篇之一,曆來為人們所傳誦。當時,詩人在親戚和朋友的幫助下,加上自己的苦心經營,他寓居的浣花草堂基本建成。經過長期颠沛流離和飽經憂患的杜甫,生活總算暫時得以安定,是以他才有時間能對成都自然景物進行深入的觀察和細緻的琢磨,并在此基礎上創作了不少吟詠它們的詩篇。《春夜喜雨》,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首。

  詩一開頭,杜甫就贊美春夜所下的雨是“好雨。”為什麼是“好雨”?因為在春季農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潤。農諺雲:“春雨貴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寶貴。由于成都地處“天府之國”的四川盆地,氣候溫和,雨量充足,一到春天雖然常常晚上下雨,但次日卻又有明媚的陽光。這就正如詩人在另一首詩中所描繪的:“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水檻遣心二首》)在正需要雨水之時,雨就降下來了,它是“知時節”的,是以“當春乃發生”。這種為萬物生長所必須的“及時雨”,真是難得的好雨!這兩句詩,是采取拟人化的手法進行描繪的。把無情作有情,把無知當有知,杜甫作詩常常如此。這裡把春雨當作有知覺的,故它能根據需要,應時而降。詩中的“知”字和“乃”字,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

  接着,第三、四兩句既描寫了春雨的動态,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因為好雨下在夜裡,故詩人着重是從“聽覺”上去描繪雨景的。雨細而不能驟,随夜色而逐漸隐沒。它悄悄而來,默默無聲,不為人們所覺察,故稱為“潛入夜”。這樣不聲不響地下的雨,當然是滋潤萬物的細雨。“細無聲”,正好恰當地表現了它的可貴精神。這裡的“潛”字和“細”字都用得準确、貼切,前者透露出風很微,後者說明了雨極小。這恰如仇兆鳌所說:“曰潛、曰細,寫得脈脈綿綿,于造化發生之機,最為密切。”(《杜詩詳注》卷十)

  第五、六兩句是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野徑”指田野間的小路,是指地上;“雲”是指天空。由于晚上正在下雨,是以濃雲密布,群星潛藏,月色無光,天空和地上都是一團漆黑,正說明雨意正濃。而一片墨黑的世界裡,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并且顯得格外明亮。這是一幅極其生動的雨中夜景圖。詩人在這裡所用的“俱”字和“獨”字,都是為了突出這種景象。而在這種景象之中,也包含了詩人自己驚喜的感情。

  最後兩句是寫雨後曉景。是第二天的事。天明雨霁,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花朵沉甸甸地擡不起頭來。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沖口進發而出,真是“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放王嗣奭說:“束語‘重’字妙,他人不能下。”(《杜臆》卷四)

  這首詩描寫細膩、動人。詩的情節從概括的叙述到形象的描繪,由耳聞到目睹,自當晚到次晨,結構謹嚴。用詞講究。頗為難寫的夜雨景色,卻寫得十分耀眼突出,使人從字裡行間。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悅的春天氣息。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顯然,詩人這種感情的産生絕不是出于一時的沖動,而有其現實基礎。據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米鬥至七千錢,人相食”(《資治通鑒·唐紀》)。是以,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好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 ▲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評解

  平常之景最為難寫,能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且如此真切入微,令人如臨其境,隻有大詩人能夠做到。這是一首五律。前兩聯用流水對,把春雨的神韻一氣寫下,末聯寫一種驟然回首的驚喜,格律嚴謹而渾然一體。詩人是按先"傾耳聽雨"、再"舉首望雨"、後"閉目想象"的過程和角度,去表現春夜好雨的。詩從聽覺寫至視覺,乃至心理感覺,從當夜想到清晨,結構嚴謹,描寫細膩;語言錘煉精工;巧妙地運用了拟人、對比等具有較強表現力的藝術手法。詩中句句繪景,句句寫情,不用喜悅歡愉之類詞彙,卻處處透露出喜悅的氣息、明快的情調。《瀛奎律髓彙評》引紀昀語:"此是名篇,通體精妙,後半尤有神。"

  在擇韻上,詩人以韻就情,他選擇的"庚"韻,是後鼻韻母,其發音過程較長,客觀上拖慢了整首詩涵詠的時間和語調,這恰恰宜于表達詩中喜悅而不沖動、醇厚而不奔放的綿長細膩的情感。▲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于來到成都定居。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四、“王維的空山就在心裡”

  “王維的空山就在心裡”——這句來源于詩佛王維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新雨過後山谷裡空曠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氣特别涼爽。

暝:日落時分,天色将晚。

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

新:剛剛。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明月映照着幽靜的松林間,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後的景色。

竹喧歸浣(huàn)女,蓮動下漁舟。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歸來,蓮葉輕搖是上遊蕩下輕舟。

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

喧:笑語喧嘩。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滌衣物。

随意春芳歇(xiē),王孫自可留。

任憑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連。

随意:任憑。

春芳:春天的花草。

歇:消散,消失。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此處指詩人自己。

留:居。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這首詩為山水名篇。描繪了秋雨初晴後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樸風尚,表現了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對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滿足心情,以自然美來表現人格美和社會美。全詩将空山雨後的秋涼,松間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聲音以及浣女歸來竹林中的喧笑聲,漁船穿過荷花的動态,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展現了王維詩中有畫的創作特點。

  首聯是寫雨後山中秋景,由于這裡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來了。“空山”兩字點出此處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見。

  颔聯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淙淙流瀉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條潔白無瑕的素練,在月光下閃閃發光,多麼幽清明淨的自然美啊!王維的《濟上四賢詠》曾經贊歎兩位賢士的高尚情操,謂其"息陰無惡木,飲水必清源”。詩人自己也是這種心志高潔的人。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嗎?這兩句寫景如畫,随意灑脫,毫不着力。

  頸聯中詩人先寫“竹喧”再寫“蓮動”,因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漁舟被蓮葉遮蔽,起初未見,等到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紛披,才發現浣女、蓮舟。這樣寫更富有真情實感,更富有詩意。寫到竹林裡傳來了一陣陣的歌聲笑語,那是一些天真無邪的姑娘們洗罷衣服笑逐着歸來了;亭亭玉立的荷葉紛紛向兩旁披分,掀翻了無數珍珠般晶瑩的水珠,那是順流而下的漁舟劃破了荷塘月色的甯靜。在這青松明月之下,在這翠竹青蓮之中,生活着這樣一群無憂無慮、勤勞善良的人們。這和諧美好的生活圖景,反映了詩人希望過閑适無憂無慮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從反面襯托出他對黑暗官場的厭惡。這兩句寫的很有技巧,而用筆不露痕迹,使人不覺其巧。

  尾聯則是詩人有感而發。雖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願意留下來。其喜歸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靜、淡泊的田園生活,不願同流合污的感受。厭惡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詩的中間兩聯同是寫景,而各有側重。颔聯側重寫物,以物芳而明志潔;頸聯側重寫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時,二者又互為補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蓮,可以說都是詩人高尚情操的寫照,都是詩人理想境界的環境烘托。

  這首詩是以自然美來表現詩人的人格美和一種理想中的社會之美。表面看來,這首詩隻是用“賦”的方法模山範水,對景物作細緻感人的刻畫,實際上通篇都是比興。詩人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志,含蘊豐富,耐人尋味。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初秋時節作者在所居地所見雨後黃昏的景色,應該是王維隐居終南山下辋川别業時所作。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五、“特别想念那東坡的月光”

  “特别想念那東坡的月光”——這句來源于蘇轼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節,通宵痛飲直至天明,大醉,趁興寫下這篇文章,同時抒發對弟弟子由的懷念之情。

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這一年蘇轼在密州(今山東省諸城市)任太守。

達旦:到天亮。

子由:蘇轼的弟弟蘇轍的字。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qióng)樓玉宇,高處不勝(shèng,舊讀shēng)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何似 一作:何時;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像中秋佳節如此明月幾時能有?我拿着酒杯遙問蒼天。不知道高遙在上的宮阙,現在又是什麼日子。我想憑借着風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擔心美玉砌成的樓宇太高了,我經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賞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宮哪裡比得上人間煙火暖人心腸。

把酒:端起酒杯。把,執、持。

天上宮阙:指月中宮殿。阙,古代城牆後的石台。

歸去:回去,這裡指回到月宮裡去。

瓊樓玉宇:美玉砌成的樓宇,指想象中的仙宮。

不勝:經受不住。

勝:承擔、承受。

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種舞姿。

弄:賞玩。

何似:何如,哪裡比得上。

轉朱閣,低绮(qǐ)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cháng)向别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chán)娟(juān)。(長向 一作:偏向)

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明月不應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可又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别之時才圓呢?人生本就有悲歡離合,月兒常有陰晴圓缺,(想要人團圓時月亮正好也圓滿)這樣的好事自古就難以兩全。隻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都能平安健康長壽,即使相隔千裡也能共賞明月。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月兒移動,轉過了朱紅色的樓閣,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戶上,照着沒有睡意的人(指詩人自己)。朱閣:朱紅的華麗樓閣。绮戶:雕飾華麗的門窗。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月兒)不該(對人們)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偏在人們分離時圓呢?何事:為什麼。

此事:指人的“歡”“合” 和月的“晴”“圓”。

但:隻。

千裡共婵娟:隻希望兩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裡,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賞。婵娟:指月亮。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這首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甯九年(公元1076年),當時蘇轼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這首《水調歌頭》。

  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親人千裡、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蘇轼一生,推崇儒學、講究實務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後,又曾表示過“歸依佛僧”,經常處在儒釋道的糾葛當中的。每當挫折失意之際,則老莊思想上升,借以幫助自己解釋窮通進退的困惑。熙甯四年(公元1071年),他以開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為了避開汴京政争的漩渦。熙甯七年(公元1074年)調知密州,雖說出于自願,實質上仍是處于被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當時“面貌加豐”,頗有一些曠達表現,也難以掩蓋深藏内心的郁憤。這首中秋詞,正是此種宦途險惡體驗的升華和總結。“大醉”遣懷是主,“兼懷子由”是輔。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作者來說,手足分離和私情,比起廷憂邊患的國勢來說,畢竟屬于次要的倫理負荷。此點在題序中有深奧微妙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啟發人們的藝術聯想。一鈎新月,可聯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輪滿月,可聯想到美好的團圓生活;月亮的皎潔,讓人聯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類無限美好的憧憬和理想。蘇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氣質浪漫的文學家,當他擡頭遙望中秋明月時,其思想情感猶如長上了翅膀,天上人間自由翺翔。反映到詞裡,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

  此詞上片望月,既懷超宜興緻,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問題: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把酒問天這一細節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有相似之處。其問之癡迷、想之逸塵,确實有一種類似的精、氣、神貫注在裡面。從創作動因上來說,屈原《天問》洋洋170餘問的磅礴詩情,是在他被放逐後彷徨山澤、經曆陵陸,在楚先王廟及公卿祠堂仰見“圖畫天地山川神靈”及“古賢聖怪物行事”後“呵而問之”的(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是情景觸碰激蕩的産物。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自注是:“故人賈淳令予問之。”應當也是即興遣懷之作。蘇轼此詞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後的狂想之曲,亦屬“伫興之作”(王國維《人間詞話》)。它們都有起得突兀、問得離奇的特點。從創作心理上來說,屈原在步入先王廟堂之前就已經是“嗟号昊旻,仰天歎息”(王逸《楚辭章句·天問序》),處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狀态,故呵問青天,“似癡非癡,憤極悲極”(胡浚源《楚辭新注求确》)。李白是“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那種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緒,也是鼻息可聞的。蘇轼此詞作于丙辰年,當時因為反對王安石新法而自請外任密州。既有對朝廷政局的強烈關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複雜心情,故時逢中秋,一飲而醉,意興在闌珊中饒有律動。三人的創作心理實是脈絡暗通的。

  蘇轼把青天當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問,顯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氣魄。李白的《把酒問月》詩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不過李白這裡的語氣比較舒緩,蘇轼因為是想飛往月宮,是以語氣更強烈、更迫切。“明月幾時有?”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驚歎造化的巧妙。讀者從中可以感到詩人對明月的贊美與向往。

  接下來兩句:“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把對于明月的贊美與向往之情更推進了一層。從明月誕生之日起到現在已經過去很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宮裡今晚是一個什麼日子?詩人想象那一定是一個好日子,是以月才這樣圓、這樣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是以接着說:“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唐人稱李白為“谪仙”,黃庭堅則稱蘇轼與李白為“兩谪仙”,蘇轼自己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風歸去”之想。他想乘風飛向月宮,又怕那裡的瓊樓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兒的寒冷。“瓊樓玉宇”,語出《大業拾遺記》:“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謂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觀之。’俄見月規半天,瓊樓玉宇爛然。”“不勝寒”,暗用《明皇雜錄》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葉靜能邀明皇遊月宮。臨行,葉叫他穿皮衣。到月宮,果然冷得難以支撐。這幾句明寫月宮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潔,把那種既向往天上又留戀人間的沖突心理十分含蓄地寫了出來。這裡還有兩個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風歸去”的“歸去”。飛天入月,為什麼說是歸去呢?也許是因為蘇轼對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裡當成自己的歸宿了。從蘇轼的思想看來,他受道家的影響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歡道教的養生之術,是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賦》描寫月下泛舟時那種飄飄欲仙的感覺說:“浩浩乎如馮虛禦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這首詞互相印證。詞人之是以有這種脫離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來自他對宇宙奧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來自對現實人間的不滿。人世間有如此多的不稱心、不滿意之事,迫使詞人幻想擺脫這煩惱人世,到瓊樓玉宇中去過逍遙自在的神仙生活。蘇轼後來貶官到黃州,時時有類似的奇想,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然而,在詞中這僅僅是一種打算,并未展開,便被另一種相反的思想打斷:“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兩句急轉直下,天上的“瓊樓玉宇”雖然富麗堂皇,美好非凡,但那裡高寒難耐,不可久居。詞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來堅定自己留在人間的決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詞人對人間生活的熱愛。同時,這裡依然在寫中秋月景,讀者可以體會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氣逼人。這一轉折,寫出詞人既留戀人間又向往天上的沖突心理。這種沖突能夠更深刻地說明詞人留戀人世、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顯示了詞人開闊的心胸與超遠的志向,是以為詞帶來一種曠達的作風。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蘇轼畢竟更熱夫妻間的生活,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與自己的清影為伴,一起舞蹈嬉戲的意思。李白《月下獨酌》說:“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蘇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從這裡脫胎出來的。“高處不勝寒”并非作者不願歸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才是根本之所在。與其飛往高寒的月宮,還不如留在人間,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碼還可以與自己清影為伴。這首詞從幻想上天寫起,寫到這裡又回到熱夫妻間的感情上來。從“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轉折開阖中,展示了蘇轼情感的波瀾起伏。他終于從幻覺回到現實,在出世與入世的沖突糾葛中,入世思想最終占了上風。“何似在人間”是毫無疑問的肯定,雄健的筆力顯示了情感的強烈。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下片懷人,即兼懷子由,由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别,同時感念人生的離合無常。“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轉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動,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轉過朱紅的樓閣,低低地穿過雕花的門窗,照到了房中遲遲未能入睡之人。這裡既指自己懷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節因不能與親人團圓以至難以入眠的一切人。“無眠”是泛指那些因為不能和親人團圓而感到憂傷,以緻不能入睡的人。月圓而人不能圓,這是多麼遺憾的事啊!于是詞人便無理地埋怨明月說:“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明月您總不該有什麼怨恨吧,為什麼總是在人們離别的時候才圓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離人的愁苦了。這是埋怨明月故意與人為難,給人增添憂愁,無理的語氣進一步襯托出詞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卻又含蓄地表達了對于不幸的離人們的同情。

  接着,詩人把筆鋒一轉,說出了一番寬慰的話來為明月開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有悲歡離合,月也有陰晴圓缺。她有被烏雲遮住的時候,有虧損殘缺的時候,她也有她的遺憾,自古以來世上就難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别而感到憂傷呢?詞人畢竟是曠達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無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為暫時的離别而憂傷呢?這三句從人到月、從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從語氣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問;從結構上,又是推開一層,從人、月對立過渡到人、月融合。為月亮開脫,實質上還是為了強調對人事的達觀,同時寄托對未來的希望。因為,月有圓時,人也有相聚之時。很有哲理意味。

  詞的最後說:“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樣子,這裡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謝莊的《月賦》:“隔千裡兮共明月。”既然人間的離别是難免的,那麼隻要親人長久健在,即使遠隔千裡也還可以通過普照世界的明月把兩地聯系起來,把彼此的心溝通在一起。“但願人長久”,是要突破時間的局限;“千裡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間的阻隔。讓對于明月的共同的愛把彼此分離的人結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說法,好友天各一方,不能見面,卻能以精神相通。“千裡共婵娟”也可以說是一種神交了!這兩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現了作者處理時間、空間以及人生這樣一些重大問題所持的态度,充分顯示出詞人精神境界的豐富博大。王勃有兩句詩:“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意味深長,傳為佳句,與“千裡共婵娟”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張九齡的《望月懷遠》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杜牧的《秋霁寄遠》說:“唯應待明月,千裡與君同。”都可以互相參看。但願人們年年平安,相隔千裡也能夠共享這美好的月光,表達了作者的祝福和對親人的思念,表現了作者曠達的态度和樂觀的精神。蘇轼就是把前人的詩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鑄成一種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詞前小序所說,這首詞表達了對弟弟蘇轍(字子由)的懷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說這首詞是蘇轼在中秋之夜,對一切經受着離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願。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此篇是蘇詞代表作之一。從藝術成就上看,它構思奇拔,畦徑獨辟,極富浪漫主義色彩,是曆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從表現方面來說,詞的前半縱寫,後半橫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轉。前半是對曆代神話的推陳出新,也是對魏晉六朝仙詩的遞嬗發展。後半純用白描,人月雙及。它名為演繹實體,實則闡釋人事。筆緻錯綜回環,搖曳多姿。從布局方面來說,上片淩空而起,入處似虛;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交錯,纡徐作結。全詞設景清麗雄闊,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遊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沖突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适,人生長久樂觀和美好的願望,極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後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的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展現出蘇詞清雄曠達的風格。

  作者既标舉了“ 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又摒棄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情态(聞一多評《春江花月夜》語)。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對待自然界的變化發展,而是努力從自然規律中尋求“随緣自娛”的生活意義。是以,盡管這首詞基本上是一種情懷寥落的秋的吟詠,讀來卻并不缺乏“觸處生春”、引人向上的韻緻。

  對于這首《水調歌頭》曆來都是推崇備至。胡仔《苕溪漁隐叢話》認為此詞是寫中秋的詞裡最好的一首。這首詞仿佛是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讨着人生的意義。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尋味。是以九百年來傳誦不衰。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清露下,滿襟雪。”《水浒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 “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全詞意境豪放而闊大,情懷樂觀而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灑的風格和行雲流水一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人們以健康的美學享受。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甯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詞前的小序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蘇轼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輾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公元1074年(熙甯七年)蘇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後,這一願望仍無法實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詞人與胞弟蘇轍分别之後,已七年未得團聚。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六、“夢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

  “夢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這句來源于陸遊的《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原本知道死去之後就什麼也沒有了,隻是感到悲傷,沒能見到國家統一。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本來。

萬事空:什麼也沒有了。

但:隻是。

悲:悲傷

九州:這裡代指宋代的中國。古代中國分為九州,是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國。

同:統一。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jì)無忘告乃翁(wēng)。

當大宋軍隊收複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時,你們舉行家祭時不要忘了告訴我!

王師:指南宋朝廷的軍隊。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區。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無忘:不要忘記。

乃翁:你們的父親,指陸遊自己。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此詩是陸遊愛國詩中的又一首名篇。陸遊一生緻力于抗金鬥争,一直希望能收複中原。雖然頻遇挫折,卻仍然未改變初衷。從詩中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着、深沉、熱烈、真摯!也凝聚着詩人畢生的心事,詩人始終如一地抱着當時漢民族必然要光複舊物的信念,對抗戰事業具有必勝的信心。題目是《示兒》,相當于遺囑。在短短的篇幅中,詩人披肝瀝膽地囑咐着兒子,無比光明磊落,激動人心!濃濃的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死去元知萬事空”,“元知”,本來就知道,是一個通假字;“萬事空”,是說人死後萬事萬物都可無牽無挂了。但從詩人的情感流向來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萬事空”這話看來平常,但就全詩來說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現了詩人生死所戀,死無所畏的生死觀,更重要的是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襯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強勁有力,反襯出詩人那種“不見九州同”則死不瞑目的心情。

  “但悲不見九州同”描寫詩人的悲怆心境。此句詩意是詩人向兒子們交代他至死也無法排除的極大悲痛的心境,那就是沒有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而深深感到遺憾。這一句中的“悲”字是句眼,詩人臨終前悲怆的不是個人生死,而是沒有看見祖國的統一。表明自己心有不甘,因為“不見九州同”。“悲”引擢文盟字深刻反映了詩人内心的悲哀、遺憾之情。

  “王師北定中原日”,詩人以熱切期望的語氣表達了渴望收複失地的信念。表明詩人雖然沉痛,但并未絕望。詩人堅信總有一天宋朝的軍隊必定能平定中原,光複失地。有了這一句,詩的情調便由悲痛轉化為激昂。

  “家祭無忘告乃翁”,情緒又一轉,無奈自己已經看不到祖國統一的那一天,隻好把希望寄托于後代子孫。于是深情地囑咐兒子,在家祭時千萬别忘記把“北定中原”的喜訊告訴你的父親。表達的詩人堅定的信念和悲壯的心願,充分展現了年邁衰老的陸遊愛國、報國之情,從中受到感染,加深熱愛祖國的情感。

  這首詩用筆曲折,情真意切地表達了詩人臨終時複雜的思想情緒和他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既有對抗金大業未就的無窮遺恨,也有對神聖事業必成的堅定信念。全詩有悲的成分,但基調是激昂的。詩的語言渾然天成,沒有絲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詩更美,更感人。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公元1210年(甯宗嘉定三年),八十五歲的陸遊一病不起,此詩為陸遊的絕筆,既是詩人的遺囑,也是詩人發出的最後的抗戰号召。表達了詩人的無奈以及對收複失地的期盼。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也有人認為該句來源于他的《臨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如今的事态人情淡淡的像一層薄紗,誰又讓我乘馬來到京都作客沾染繁華?

世味:人世滋味;社會人情。

客:客居。

京華:京城之美稱,這裡指當時的京城臨安。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zhāo)賣杏花。

住在小樓聽盡了一夜的春雨淅瀝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賣杏花。

深巷:很長的巷道。

明朝:明日早晨。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鋪開小紙從容地斜寫着草書,在小雨初晴的窗邊細細地煮水、沏茶、撇沫,試品名茶。

矮紙:短紙、小紙。

斜行:傾斜的行列。

草:指草書。

晴窗:明亮的窗戶。

細乳:茶中的精品。

分茶:宋元時煎茶之法。注湯後用箸攪茶乳,使湯水波紋幻變成種種形狀。

素衣莫起風塵歎,猶及清明可到家。

不要歎息那京都的塵土會弄髒潔白的衣衫,清明時節還來得及回到鏡湖邊的山陰故家。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這裡用作代稱。是詩人對自己的謙稱。

風塵歎:因風塵而歎息。暗指不必擔心京城的不良風氣會污染自己的品質。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讀這首《臨安春雨初霁》,也許會以為它并不是出自“鐵馬金戈”、“氣吞殘虜”的陸放翁之手。詩中雖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卻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紗”的感傷之情和“閑作草”“戲分茶”的無聊之緒。這是與高唱着“為國戍輪台”而“一身報國”的陸遊的雄奇悲壯的風格特征很不一緻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見了陸遊以來,他并未得到重用,隻是在福建、江西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家後五年,更是遠離政界,但對于政治舞台上的傾軋變幻,對于世态炎涼,他是體會得更深了。是以詩的開頭就用了一個獨具易動的巧譬,感歎世态人情薄得就象半透明的紗。于是首聯開口就言“世味”之“薄”,并驚問“誰令騎馬客京華”。陸遊時年已六十二歲,不僅長期宦海沉浮,而且壯志未酬,又兼個人生活的種種不幸,這位命途坎坷的老人發出悲歎,說出對世态炎涼的内心感受。這種悲歎也許在别人身上是無可疑問的,而對于“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的陸遊來說,卻顯得不盡合乎情理。此奉诏入京,被任命為嚴州知州。對于一生奮鬥不息、始終矢志不渝地實作自己的報國理想的陸遊來說,授之以權,使之報國有門,竟會引起他“誰”的疑問。

  颔聯點出“詩眼”,也是陸遊的名句,語言清新隽永。詩人隻身住在小樓上,徹夜聽着春雨的淅瀝;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告訴人們春已深了。綿綿的春雨,由詩人的聽覺中寫出;而淡蕩的春光,則在賣花聲裡透出。寫得形象而有深緻。傳說這兩句詩後來傳入宮中,深為孝宗所稱賞,可見一時傳誦之廣。曆來評此詩的人都以為這兩句細緻貼切,描繪了一幅明豔生動的春光圖,但沒有注意到它在全詩中的作用不僅在于刻劃春光,而是與前後詩意渾然一體的。其實,“小樓一夜聽春雨”,正是說綿綿春雨如愁人的思緒。在讀這一句詩時,對“一夜”兩字不可輕輕放過,它正暗示了詩人一夜未曾入睡,國事家愁,伴着這雨聲而湧上了眉間心頭。李商隐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是以枯荷聽雨暗寓懷友之相思。陸遊這裡寫得更為含蓄深蘊,他雖然用了比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還是要表達自己的郁悶與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為背景,才與自己落寞情懷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接下去的頸聯就道出了他的這種心情。在這明豔的春光中,詩人隻能做的是“矮紙斜行閑作草”,陸遊擅長行草,從現存的陸遊手迹看,他的行草疏朗有緻,風韻潇灑。這一句實是暗用了張芝的典故。據說張芝擅草書,但平時都寫楷字,人問其故,回答說,“匆匆不暇草書”,意即寫草書太花時間,是以沒功夫寫。陸遊客居京華,閑極無聊,是以以草書消遣。因為是小雨初霁,是以說“晴窗”,“細乳戲分茶”這裡就是品茶、玩茶道。無事而作草書,晴窗下品着清茗,表面上看,是極閑适恬靜的境界,然而在這背後,正藏着詩人無限的感慨與牢騷。陸遊素來有為國家作一番轟轟烈烈事業的宏願,而嚴州知府的職位本與他的素志不合,何況觐見一次皇帝,不知要在客舍中等待多久!國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詩人卻在以作書品茶消磨時光,真是無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捺不住心頭的怨憤,寫下了結尾兩句。

  尾聯雖不像古人抱怨“素衣化為缁”(晉陸機作《為顧彥先贈好》:“京洛多風塵,素衣化為缁”),但這聯不僅道出了羁旅風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惡濁,久居為其所化的意思。詩人聲稱清明不遠,應早日回家,而不願在所謂“人間天堂”的江南臨安久留。詩人應召入京,卻隻匆匆一過,便拂袖而去。陸遊這裡反用其意,其實是自我解嘲。

  在陸遊的衆多著名詩篇中,有壯懷激烈的愛國憂民之作,如《關山月》、《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有寄夢抒懷、悲憤凄切之作,如《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些詩不是直抒胸臆,痛切陳詞,就是筆墨縱橫,撫古思今,都是雄壯的大氣磅礴之作;作者也有優美淳樸的鄉村生活描寫,如《遊山西村》;也有緬懷愛情、追思往日幸福的傷感之作,如《沈園》。等等這些,都與《臨安春雨初霁》極不相似。《臨安春雨初霁》沒有豪唱,也沒有悲鳴,沒有憤憤之詩,也沒有盈盈酸淚,有的隻是結腸難解的郁悶和淡淡然的一聲輕歎,“别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嚴酷的現實,使他不得不對朝廷對皇帝,對人生對社會作出一些陰暗的結論。與他的許多寄夢詩不一樣,在深夜,萬籁俱寂時,作者眼前沒有現實生活的情景攪擾,可以對着曠遠的星空和雨夜任意地幻想,說任何放言達詞。而身在繁榮帝都,作者卻身不由己。臨安城雖然春色明媚,但官僚們偏安一隅,忘報國仇,粉飾太平。作者是時刻清醒的,他在表面的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聩,想到了自己未酬的壯志。但他既不能高唱,又無法托情夢,隻好借春色說愁緒,把春天寫成了無情之物。

  可以說《臨安春雨初霁》反映了作者内心世界的另一方面,作者除了在戰場上、幕帳中和夜空下高唱報國之外,偶爾也有惆怅徘徊的時候。在幾乎同時所作的《書憤》中,作者就截然不同地表現了一貫的豪情。《書憤》在一定意義上是作者對自己悲壯一生的總結。“早歲那知世事艱”,卻終有膽量說“千載誰堪伯仲間”,把一生留給曆史公斷。《臨安春雨初霁》、《書憤》的比較可以顯現出詩人感情思想的一個短時期的反複。陸遊畢竟是陸遊,他不會永久地停留在“閑”“戲”之上的。不久後他在嚴州任上,仍堅持抗金,并且付諸行動,表達于詩文,終于又被以“嘲詠風月”的罪名罷官。他的綿綿“杏花春雨”,在《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中,發展成了“鐵馬冰河入夢來”的疾風暴雨。

  一個詩人的性格是複雜的,一個始終剛強不屈、矢志不渝的烈士,也難免間或惆怅抑郁。這種抑郁惆怅與其雄奇悲壯并不沖突。唯其抑郁惆怅得苦不堪言,才有更強烈的情懷的噴發。詩中一開頭就道“世味薄似紗”,正是作者對現實的否定,也展現出作者的剛直氣節。詩末拂袖而去,也是詩人對浮華帝都的不屑。是以,透過原詩的表面,依稀仍可看見一個威武不屈的形象,這個形象才是作者真正的一貫的自己。

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淳熙十三年)春天,作者奉诏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之前,先到臨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見皇帝,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裡聽候召見,在百無聊賴中,寫下了這首脍炙人口的詩作。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七、“就算我沒有稼軒同一般的才華,挑燈看劍咱有的是擔當”

“就算沒有稼軒同一般的才華,挑燈看劍咱有的是擔當”——這句來源于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tiǎo)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huī)下炙(zhì),五十弦(xián)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醉夢裡挑亮油燈觀看寶劍,恍惚間又回到了當年,各個軍營裡接連不斷地響起号角聲。把酒食分給部下享用,讓樂器奏起雄壯的軍樂鼓舞士氣。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醉裡:醉酒之中。

挑燈:撥動燈火,點燈。

看劍:檢視寶劍。準備上戰場殺敵的形象。說明作者即使在醉酒之際也不忘抗敵。

八百裡:指牛,這裡泛指酒食。《世說新語·汰侈》篇:“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裡駁,常瑩其蹄角。王武子(濟)語君夫:‘我射不如卿,今指賭卿牛,以千萬對之。’君夫既恃手快,且謂駿物無有殺理,便相然可,令武子先射。武子一起便破的,卻據胡床,叱左右:‘速探牛心來!’須臾炙至,一脔便去。”韓愈《元和聖德詩》:“萬牛脔炙,萬甕行酒。”蘇轼《約公擇飲是日大風》詩:“要當啖公八百裡,豪氣一洗儒生酸。”《雲谿友議》卷下《雜嘲戲》條載李日新《題仙娥驿》詩曰:“商山食店大悠悠,陳䵮(yàng)䭔(duī)饠古䭃(rěn)頭。更有台中牛肉炙,尚盤數脔紫光毬。”

麾:軍旗。

麾下:指部下。

五十弦:本指瑟,泛指樂器。翻:演奏。 塞外聲:指悲壯粗狂的軍樂。沙場:戰場點兵:檢閱軍隊。

馬作的(dì)盧(lú)飛快,弓如霹(pī)靂(lì)弦驚。了(liǎo)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戰馬像的盧馬一樣跑得飛快,弓箭像驚雷一樣震耳離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複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世代相傳的美名。一夢醒來,可惜已是白發人!

馬作的盧飛快:戰馬像的盧馬那樣跑得飛快;作,像…一樣;的盧,馬名。一種額部有白色斑點性烈的快馬。相傳劉備曾乘的盧馬從襄陽城西的檀溪水中一躍三丈,脫離險境。作:像,如。

霹靂:特别響的雷聲,比喻拉弓時弓弦響如驚雷。

了卻:了結,完成。

天下事:此指恢複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後:死後。

可憐:可惜。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全詞從意義上看,可分為上下兩篇,前三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軍的形象,進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後三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歎,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

  第一句,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内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深夜情景。夜深人靜,無法入睡,隻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後,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總算睡着後,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着一個軍營,響起一片号角聲。這号角聲,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而那位壯士,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将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裡”、“夢裡”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二、三兩句,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将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鬥情緒。“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将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鬥樂曲。将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沙場秋點兵”之後,大氣磅礴,直貫後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将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仿佛看到若幹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将,狼狽潰退;将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鬥;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歎:“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這處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沒有誰“可憐”他。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隻能在醉裡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歎。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裡、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展現。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醉裡挑燈看劍”一句,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淩空直上。而當翺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歎,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産生強烈的藝術效果。這樣的結構不但宋詞中少有,在古代詩文中也很少見。這種藝術手法也正表現了辛詞的豪放風格和他的獨創精神。但是辛棄疾運用這樣的藝術手法,不是故意賣弄技巧、追求新奇,這種表達手法正密切結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複大志難以實作,心頭百感噴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正常,這絕不是一般隻講究文學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沖突統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沖突統一的聲調,恰當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複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鬥準備、戰鬥進行、戰鬥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後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處,可以參看。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賞析二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後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系,又要“換意”,進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雲連”的境界。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沙場秋點兵”之後,大氣磅礴,直貫後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将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幹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将,狼狽潰退;将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鬥;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将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後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并沒有産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化身為詞裡的将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歎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複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淩雲壯志,而“報國欲死無戰場”(借用陸遊《隴頭水》詩句),便隻能在不眠之夜吃酒,隻能在“醉裡挑燈看劍”,隻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誰“可憐”他呢?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同甫是陳亮的字。學者稱為龍川先生。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饒訪辛棄疾,留十日。别後辛棄疾寫《虞美人》詞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後又用同一詞牌反複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這一時期寫的。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軍的形象,進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歎,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隻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破陣子》上下兩片各有兩個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沖突統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沖突統一的聲調,恰當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複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鬥準備、戰鬥進行、戰鬥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醉裡挑燈看劍”一句,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淩空直上。而當翺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歎,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戛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産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好花滿春殿,隻今惟有鹧鸪飛!”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後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處,可以參看。

  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複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隻能借酒澆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着曾伴随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着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着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裡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号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将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着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着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着描寫了壯烈的戰鬥和勝利的結局:将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将士們終于完成了收複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赢得了生前死後不朽的英名。到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将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然而,在詞的最後,作者卻發出一聲長歎:“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原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鬥,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實際上,在苟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可憐白發生”,包含着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于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後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緻,實為辛棄疾「沉郁頓挫」的典型之作。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隻能在醉裡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歎。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裡、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展現。▲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賞析三

  這是辛棄疾寄好友陳亮(陳同甫)的一首詞,詞中回顧了他當年在山東和耿京一起上司義軍抗擊金兵的情形,描繪了義軍雄壯的軍容和英勇戰鬥的場面,也表現了作者不能實作收複中原的理想的悲憤心情。

  上片寫軍容的威武雄壯。開頭兩句寫他喝酒之後,興緻勃勃,撥亮燈火,拔出身上佩戴的寶劍,仔細地撫視着。當他睡覺一夢醒來的時候,還聽到四面八方的軍營裡,接連響起号角聲。“角”,古代軍隊的樂器,如同今天的軍号,有竹、銅、牛角等制品。三、四、五句寫許多義軍都分到了烤熟的牛肉,樂隊在邊塞演奏起悲壯蒼涼的軍歌,在秋天的戰場上,檢閱着全副武裝、準備戰鬥的部隊。古代有一種牛名叫“八百裡駁”。“八百裡”,這裡代指牛。“麾下”,即部下。“炙”,這裡是指烤熟的牛肉。古代的一種瑟有五十弦,這裡的“五十弦”,代指各種軍樂器。

  下片前兩句寫義軍在作戰時,奔馳向前,英勇殺敵;弓弦發出霹靂般的響聲。“作”,與下面的“如”字是一個意思。“的盧”,古代一種烈性的快馬。三國時代,有這樣的故事:劉備帶兵駐紮在樊城(今湖北省襄樊市),劉表不信任他,曾請他赴宴,想在宴會上捉拿他。劉備發覺這個陰謀後,便從宴會上逃出。蔡瑁去追趕他,當時他所乘的馬名叫的盧。在他騎馬渡襄陽城西檀溪水時,的盧溺在水中,走不出來。劉備非常着急地說:“的盧,今天有生命危險呵,應當努力!”于是,的盧馬一躍三丈,渡過溪水,轉危為安。“馬作的盧”,是說戰士所騎的馬,都象的盧馬一樣好。“了卻君王天下事”,指完成恢複中原的大業。“赢得生前身後名”一句說:我要博得生前和死後的英名。也就是說,他這一生要為抗金複國建立功業。這表現了作者奮發有為的積極思想。最後一句“可憐白發生”,意思是說:可惜功名未就,頭發就白了,人也老了。這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的沖突。

  這首詞氣勢磅礴,充滿了鼓舞人心的壯志豪情,能夠代表作者的豪放風格。▲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思想感情

  夢境寫得酣暢淋漓,将愛國之心、忠君之念及之間自己的豪情壯志推向頂點。結句猛然跌落,在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對照中,宣洩了壯志難酬的一腔悲憤。

  雖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激烈。結句抒發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展現作者壯志難酬、心中憤懑不平的感情。

  整首詞抒發了作者想要殺敵報國,建功立業卻已年老體邁的壯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詞當作于作者失意閑居信州(今江西上饒)之時。辛棄疾二十一歲時,就在家鄉曆城(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後,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複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後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辛棄疾與陳亮在鉛山瓢泉會見,即第二次“鵝湖之會”。陳亮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他先後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這次他到鉛山訪辛棄疾,留十日。别後辛棄疾寫《賀新郎·把酒長亭說》詞寄給他,他和了一首;以後又用同一詞牌反複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作于這一時期。

  《曆代詩餘》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詞話》:“陳亮過稼軒,縱談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嚴重,恐為所忌,竊乘其廄馬以去。幼安賦《破陣子》詞寄之。”▲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八、“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出自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dǎo)衣聲。

秋月皎潔長安城一片光明,家家戶戶傳來搗衣聲。

一片月:一片皎潔的月光。

萬戶:千家萬戶。

搗衣:把衣料放在石砧上用棒槌捶擊,使衣料綿軟以便裁縫;将洗過頭次的髒衣放在石闆上捶擊,去渾水,再清洗。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砧聲任憑秋風吹也吹不盡,聲聲總是牽系玉關的親人。

吹不盡:吹不散。

玉關: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北,此處代指良人戍邊之地。

何日平胡虜(lǔ),良人罷遠征。

何時才能平息邊境戰争,夫君就可以結束漫長征途。

平胡虜:平定侵擾邊境的敵人。

良人:古時婦女對丈夫的稱呼。

罷:結束。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

  全詩寫征夫之妻秋夜懷思遠征邊陲的良人,希望早日結束戰争,丈夫免于離家去遠征。雖未直寫愛情,卻字字滲透着真摯情意;雖沒有高談時局,卻又不離時局。情調用意,都沒有脫離邊塞詩的風韻。

  月色如銀的京城,表面上一片平靜,但搗衣聲中卻蘊含着千家萬戶的痛苦;秋風不息,也寄托着對邊關思念的深情。讀來讓人怦然心動。結句是閨婦的期待,也是征人的心聲。

  開篇四句情景交融,渾成自然,被王夫之譽為“天壤間生成好句”(《唐詩評選》)。秋涼之夜,月華輝灑,砧聲陣陣,寒風習習,真是一幅充滿秋意的絕妙圖景。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前三句分寫秋月、秋聲和秋風,從視覺到聽覺,再到觸覺,都在為第四句的“情”作鋪墊:月光是引發相思之情的媒介;搗衣聲說明婦女們正在為戍邊親人作趕制征衣的準備(古時裁衣前必先将布帛搗平搗軟),其本身就包含着深厚的關切、思念之情;而秋風則最易逗起人的情思和愁緒。

  對飽經離别之苦的人來說,這三者有一于此,便難以忍受了,何況它們全都聚集在一起?更何況在月白風清的夜晚,整個長安城都響徹那令人心碎的“萬戶”搗衣之聲!這種時刻,有誰能不為這凄涼而又熱烈的氣氛所感染呢?“總是玉關情”,一語作結,力抵千鈞。

  情而冠以“玉關”,令人聯想到遙遠的邊塞,益覺此情之深長;句首着一“總是”,将前三句目中所見、耳中所聞和肌膚所感囊括淨盡,極力突出此情充塞于天地之間,無所不在。詩寫到這裡,整個氣氛渲染已足,作者大筆一揮:“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盼望戰事的早日結束,向往和平安定的生活,這既是詩人的願望,也是征婦的心聲。有此一筆,不僅使全詩主旨更加深刻,而且使“玉關情”愈發濃厚。

創作背景

  本詩是《子夜四時歌》中第三首,李白是沿用樂府舊題創作的新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

2022《經典詠流傳·大美中華》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