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進賢:我的投資啟蒙來自我母親和姐姐

作者:志雄走讀
陳進賢:我的投資啟蒙來自我母親和姐姐

金錢交易并非是猶太人的專業,中國人在這方面同樣精明。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陳進賢 [新加坡]

國投瑞銀

入行經曆

Q你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投資這一行?

新加坡法律規定,每名年滿18歲的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我當兵時,作為一名軍官秘書,有較多的空閑時間,剛好當時母親對股票有投資,學投資的姐姐也正在一家基金公司實習。耳濡目染之下,我對投資漸漸産生了興趣。我從她們那裡學到了不少基本的投資常識,便開始嘗試進行股票投資,一開始還略有斬獲,後來又賠了回去。

這時我迫切地感到自己需要學習更為專業的投資知識,但我姐姐當時卻反對我投資,認為一家人都從事金融業意義不大,建議我在大學中選修房地産專業。但大學三年級時,在一家香港金融機構實習的經曆更激發了我對投資的興趣,畢業時我已很清楚自己将來要做什麼,那就是投資。

1990年,我25歲,開始了人生第一份正式工作。入行的經曆非常特别,記得當時我去面試的是一家新加坡銀行,銀行的人事部主管跳過投資部門主管直接把我推薦給執行總裁,執行總裁和部門主管都非常欣賞我對投資的熱情,我順利地獲得了這份工作。入行後,部門主管征詢我喜歡從事投行還是資金管理。出于對投資的熱愛,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資金管理,從一名研究員開始了職業生涯的起步。

直到現在我還清晰地記得,我所寫的第一份報告是針對某鋼鐵公司的,洋洋灑灑地寫了好多頁,但就是沒突出這家公司的優勢和劣勢,最後得出的結論模糊不清。那份報告讓我認識到寫文章要突出重點、結論明确。

在那家銀行裡,我最初研究的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個市場。開始時,投資經理教我如何分析公司、如何判斷同行優劣,我感到自己進步很快。從1992年起,泰國市場開始受到關注,我的研究重點也轉移到泰國,我寫的研究報告為銀行在泰國市場上賺了不少錢。公司讓我參與具體的資金管理,開始擔任基金經理助理。

雖然部分參與了資金管理,但當時我的主要工作還是研究,在對泰國、印尼、南韓、歐洲和美國市場的研究過程中,我從助理成功轉型為一名獨立基金經理。這段工作經曆給我的職業生涯打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從工作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

Q你什麼時候覺得自己具備了職業投資人的素養?

在開始對泰國市場進行投資之前,我就已經能較清楚地判斷一家公司的優勢,之是以對某家公司投資,那是因為我們在作出分析後覺得能把握它以後的發展趨勢。

這種不斷被調研訓練所強化的感覺一旦形成,我就完成了從門外漢到投資人的轉變。

陳進賢:我的投資啟蒙來自我母親和姐姐

Q在新加坡那家銀行的工作經曆中,讓你印象最深刻的投資品種或領域是什麼?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投資泰國市場。當時泰國還是一個開發中國家,一切都很新鮮,但市場秩序比較雜亂。我認為要真正了解泰國企業,需要到企業中去,和他們的管理層默契溝通。可是,在你實地詢問公司的财務狀況時,他們往往會給你一大堆資料資料,我真正需要感受的是企業管理層對企業的熱情、管理層關于企業的想法和思路。

當時在泰國,我調研的有科技類公司,也有制造類企業,有小公司,也有大公司。相比而言,新加坡上市公司多數已進入成熟期,隻有在像泰國那樣的創業型企業或部分科技型公司中,才能看到管理者的“激情”。

Q你入行那年,新加坡基金業處于怎樣的發展階段?

新加坡基金業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封閉式基金起步的,1990年左右開放式基金開始快速發展,市場上出現了幾隻較大規模的開放式基金。

Q在銀行中,你什麼時候在投資方面擁有獨立決策權?

1994年左右。我管理的是銀行自有資金中對泰國市場的投資。

陳進賢:我的投資啟蒙來自我母親和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