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衆所周知,減少碳排放對于改善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維護世界環境的積極作用。回顧過去的幾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發,生物多樣性受到的威脅隻增不減;而連年來,新冠疫情的暴發則讓全球經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戰,也讓我們再次深刻意識到可持續發展對于全人類和僅有一個的地球的重要性。

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已日益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設計師陳湖,在他的創作與工作中力所能及地推動“可持續”的實踐,他以行動表達:“一切皆可持續”。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

2022年3月26日“地球一小時”行動當天,陳湖的《不落“塑”套》海洋生态保護概念藝術裝置于佛山開展,展覽引人深思,掀起了大家對“塑膠”的反思,對可持續發展生活的思考。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從建築空間設計師到裝置藝術師,從設計集團董事長到“暨南大學-漢博聯合可持續社會設計研究中心”主任,從《城市客廳》節目主持人到暨南大學 ME工業工程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客座教授,從漫畫師到年度精英設計師,不管是哪個領域的角色加持,不停“加載”的則是陳湖“可持續發展”的想法。在業界看來,“思考全球化,設計本地化”的可持續概念,更富有責任感,多年來,他秉持為客戶提供可持續發展的設計思維,并以這種理念和關懷演繹空間設計或創新文商旅空間。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2011年,陳湖于瑞士伯爾尼應用科學大學可持續發展建築碩士畢業;對國際先進的低碳理念和技術進行了全面系統地學習後回國,一直從事“有态度”的建築空間設計,其中,他提出“城市生态圈”的可持續生态規劃理念,倡導打造可持續的生态系統,并和暨南大學共同成立“可持續社會設計研究中心”,通過更多的規劃建築項目的設計實踐,總結建構可持續的城市生态系統,同時更好地為項目輸出國際化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總之,對他來說,作品或設計手法“可持續發展”是底色,是貫穿始終的堅持。

不落“塑”套,生活中将“可持續”進行到底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日常生活和生産中,人類大量的生活垃圾進入海洋,對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有資料顯示,每年超過100萬的海洋生物因誤吞塑膠或被塑膠纏繞,而面臨生命危險。

陳湖打造的這組海洋生态保護概念藝術裝置——不落“塑”套到底是如何“騰空出世”?據介紹,該組作品利用生活塑膠作為原材料,經過藝術化加工處理,以點、線、面的結構,呈現三幅海龜、海獅、海豚的立體剪影,以此勾勒海洋生物被垃圾重重包圍的生存窘況。他希望,以此引發公衆思考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呼籲公衆在日常生活中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制品、落實垃圾分類,共同守護地球家園。

陳湖透露,“創作靈感其實從去瑞士讀書之前就已經有了,那時非常關注保護海洋的内容”。後來,工作過程中,與客戶的深度交流中,瑞安集團對于“海洋環保”的問題也十分重視,是以雙方一拍即合,将10年前的想法“裝置”而出,便有了不落“塑”套。業界戲稱這個裝置藝術是陳湖的“副業”,他樂此不疲;同時,他也認為,“保護地球,人人有責”;年輕的企業家對于低碳的實踐是對社會責任的作為,是企業家“富而有德”的表現。于是,有了“不落‘塑’套”的完美呈現。

空間設計師對材料尤為敏感,面對大量塑膠廢棄物的關注,他希望通過一種實驗性的作品形式,用眼、手、心去體驗、嘗試、表達對事物的情緒、構想和感覺。作品:不落“塑”套,表達了他内心對人類生活方式的一種反思,以及人和自然如何相處的一種喚醒。

展覽現場,不落“塑”套的色彩尤為抓人眼球,且海洋生物的形象逼真,令觀衆不禁凝神屏氣、駐足觀看。

裝置藝術設計首要有同理心

說起“裝置設計”,陳湖表示,裝置藝術将日益流行,大的建築空間确定後,不能時常改變,但通過裝置設計的主題變化,可呼應和吸引閱聽人參與其中,沉浸式體驗感更強,這也是建築主體“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延伸。從裝置主題延伸到商場體驗區,這種“主題體驗”會随着更新,配合周邊的娛樂設施、餐飲配套等,尤其容易引發年輕閱聽人的共情。

如這個“不落塑套”的裝置藝術展覽,便可與閱聽人産生極大的共鳴;商家再輔于“自帶杯挑戰、舊物改造及舊衣回收等多項綠色行動”,可更有效地讓閱聽人将綠色、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生活方式。進行到底。從看展覽到“共情”限塑,這種認知逐漸形成生活習慣,帶到日常之中,一場有意義的“環保”沉浸之旅便于此展開。

文商旅場景中将“可持續”進行到底

據介紹,一件塑膠,從被丢棄到完全分解,至少需要50年以上或更長時間。在工作中,陳湖一直“聚焦環保話題,地球可持續實驗”。

在陳湖的了解中,“可持續發展模式”就是在不影響當下的生活品質的同時,也不能影響後代的生活品質的一種發展模式。

是以,“限塑”不是環保的終極目标,要“可持續”地生活需要令其“重生”。早前,陳湖主導的“破繭成蝶” 環保藝術裝置成功“破圈”:就是采用一種可塑性極高的再生纖維材料——再生滌綸。這種材料具備了極強的再塑特性,可多次重複回收利用,進而實作“循環利用”的地球可持續實驗。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破繭成蝶”環保藝術裝置以再生滌綸這一環保材料進行二次創造,以地球可持續實驗,引起參觀者在快消時代下的空間對話與環保反思,進而喚醒大衆對拯救地球污染、倡導可持續環保的意識。用多元化、年輕化、趣味化的社交參與方式,跨越藝術、材料學和色彩心理學的原創環保裝置作品讓觀衆自如地穿行其中,真切感受地球之美。

觀點:學畫是童子功

将“可持續”進行到底!設計師陳湖教你生活不落“塑”套

在陳湖的諸多成功身份之中,《城市造像——陳湖的老廣印記》的系列手繪作品令其“漫畫師”的藝術才華為我們所矚目,既有《騎樓下的生活》與建築設計相關的思考,也有《收銀台》這種老廣記憶的漫畫随筆,業界評價“陳湖在多年的建築空間手繪的實踐中,更多地體驗對空間使用者的需求、感受、以及文化、行為、生活方式的承載,這個過程已經關乎空間價值利用的善解。”而陳湖謙遜地表示,“學畫是童子功”。

陳湖出生于廣州的藝術世家,其跨界藝術創作緣起于從小父親的影響,他父親是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著名寫實主義的油畫家,師從父親的紮實藝術童子功在多年的建築空間手繪的實踐中,更多地體驗對空間使用者的需求、感受、以及文化、行為、生活方式的承載。結合個人的閱曆,陳湖建議,小孩子從國小畫是“藝術童子功”,對于畢生的“可持續發展”大有裨益,從小處講,學畫後對穿衣、審美等有幫助;從大處來說,學畫對自我陶冶是極高雅的精神享受。

采寫:南都·灣财社記者 肖陽

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有線索提供或服務咨詢

可聯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課題組。

發送郵箱:

[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