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不教自立,大必沒出息?

作者:脫媽媽說育兒

有報道稱,98%的家長擔憂孩子自理能力差,這幾乎成了家長的“心病”。但是這“心病”是如何患上的呢?其實讓孩子患上沒有獨立自主能力的毛病,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問題出在我們家長身上。相信下面這個事例大家都不陌生——

小不教自立,大必沒出息?

強強是個很聰明的孩子,一家人視如珍寶,尤其爺爺奶奶更是心疼得不得了。到了上幼稚園中班的年齡,還都是家長喂飯給他吃。老師教小朋友自己動手穿衣服,自己吃飯,别的小朋友都可以自己學着做,可他就是不學。到了上國小的年齡,每天的文具書包都是媽媽幫忙整理,媽媽說怕他整理的丢三落四,第二天還是要她送過去,麻煩,還不如自己三兩分鐘搞定。漸漸地強強知道,他隻管學習,其他的事都是家長的事情和他無關,而且把這種模式當成了理所應當。後來他上中學了,小時候這些事情自然自己也會做了,可是他依舊從來不做家務,包括自己的衣服放在哪裡,他都不知道。這個時候他人長大了,也會花錢了,由原來的一天十塊零花錢,到後來一天二十,三十,甚至更多。對于他的要求家長是來者不拒。他認為他的需求家長都有責任無條件滿足他。大學畢業後,本來到了自己養活自己的年齡了,可對工作挑三揀四,不是覺得專業不對口,就是薪資太低。呆在家裡就是不去上班。他媽媽給我抱怨的時候,我問她:‘’他不出去工作那平時拿什麼開銷呢?‘’媽媽說的當然是我們給的呀!不給怎麼辦呢?‘’。我說:‘’如果你不給他會怎麼樣?‘’‘’鬧!吵!‘’他媽媽無奈地說。我說:‘’那這樣下去他結婚的費用,也隻能你們全包了?‘’媽媽說:‘’早都準備好了!那些都不要他管,隻要他現在出去工作,跟社會接軌就行了!‘’我又反問她媽媽:‘’他的一切你都給他準備好了,他出去工作幹嘛呢?在家多輕松工作多累呀?‘’他媽媽被我這麼一問,啞口無言。

小不教自立,大必沒出息?

我相信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獨立自強,長大後做個有出息的人,而不像強強那樣依靠家長一輩子。可是培養優秀的孩子,不但需要付出精力和耐心,更需要正确的方法。培養孩子的任何一種良好的習慣,都需要從小開始,從小事開始一點點培養。讀書學習對于孩子來說固然重要,但孩子長大後進入社會,任何書本知識也不能代替自理、自立的能力和勞動的美德。那麼怎樣從小訓練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讓他們從小養成良好的勞動獨立

小不教自立,大必沒出息?

的習慣呢?以下幾點特别重要!

(1)增強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識。家長無條件地替孩子做任何事情,會使孩子形成一種錯誤認識:自己不願意幹的事情,家長會幫着幹。自己不想做的事家長肯定會做。例如,孩子口渴了,家長會端水來;孩子要起床了,家長會給他穿衣服……是以,家長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從小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如通過提問、讨論、行為練習等形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有能力幹好一些事情,為自己會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感到高興。

(2)讓孩子學會具體的生活自理的方法。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把一些生活能自理的事情教會孩子自己去做。有時也可以通過兒歌的形式,讓孩子認識一些生活技巧。孩子會有興趣地邊唱這些朗朗上口的兒歌。邊做動作,逐漸就學會了穿衣服、脫衣服和疊衣服,吃飯等等。

(3)分步驟培養。每個孩子的領悟能力不同。如果家長發現教了幾次後,孩子仍無法獨立完成這件事,那麼就以拆分的形式讓孩子分步驟去學習。先将每項技能的步驟簡單分解成四五個階段,再來分析、衡量孩子可以完成哪些。如果孩子不能完成,可再将步驟細分,并由家長細緻示範或陪着孩子一起做,指導孩子完成,直至孩子可以獨立完成為止。每個孩子有每個孩子的特點,家長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比,而覺得自己的孩子笨。有時可能是由于家長的示範不夠清楚,而使孩子搞不清楚,是以緩慢且清晰的示範是必需的。以孩子的能力及家長認為容易接受的步驟為基準去教。

培養孩子獨立做一件事情雖然很難,但是隻要家長有耐心,想想孩子将來的生活,想想我們要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優秀的人,就會很有信心和耐心!

小不教自立,大必沒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