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中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銳熙到南朗街道調研鄉村文化振興以及紅色遺址的保護及利用工作。紅色文化、文創業态、鄉村旅遊......一種更符合現代審美的文旅模式正在南朗街道興起,為文化興城注入新動能。

中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林銳熙到南朗街道調研鄉村文化振興以及紅色遺址的保護及利用工作。
接續傳承,曆史文化遺址助推鄉村振興
調研組沿着彩虹步道,來到頗具氣勢的陳氏宗祠群,擡頭可見正梁上懸挂有“星聚堂”木匾一塊,周邊精美考究的雕刻仍可尋見舊時的繁華。陳氏宗祠群由陳氏宗祠、裡仁祖家廟、貢三陳公祠、淨溪陳公祠4組建築組成,是珠三角儲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祠堂建築群之一。雖然是工作日,但仍有不少遊客開車前來參觀。
南朗街道陳氏宗祠。
除了陳氏宗祠,行走于茶東村内,“東來圩”遺址、孝義坊、清代茶東公園、五度橋和武帝廟等曆史遺迹處處皆見。南朗街道宣傳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茶東村正以陳氏宗祠為核心,打造集文化旅遊、生态景觀體驗、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鄉村景觀旅遊特色村。
走于茶東村内,孝義坊、清代茶東公園等曆史遺迹處處皆見。
目前,南朗街道正圍繞轄區内35個紅色革命遺址,打造紅色文化旅遊線路,形成黨史國史教育和文旅産業發展新載體,定制“半日遊”“一日遊”“兩日遊”紅色文化精品線路,以紅色文化資源為鄉村振興賦能。
茶東村自然風景如畫。
調研中,林銳熙表示,南朗街道要不斷提升保護和利用曆史文化資源的水準,加強對紅色革命遺址的資源整合,做到整體規劃、連片保護,将保護利用與紅色旅遊相結合,讓紅色資源保護利用與鄉村振興互融互促,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新興業态,“畫家村”開辟文創新天地
南朗街道不僅“愛古”,更愛“探新”。
在茂林溪水的環抱中,石門村被美術館和藝術家工作室點綴文藝氣息。翠亨美術館一号館、二号館内的藝術作品琳琅滿目,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們也紛紛駐紮在大石門美術館、南方畫院等地的工作室裡。
石門村被美術館和藝術家工作室點綴文藝氣息。
駐紮在大石門美術館工作室的李景芳是一所大學的美術教師,他租下村居為村民和遊客們提供皮具制作、手繪油畫以及打造陶藝的場地。“親手制作藝術品是接觸藝術最為直接的方式,就是要吸引外面的人進村賞玩,另一方面,也讓村民能夠更多地感受繪畫美學。”李景芳說。
景芳工作室畫展。
高雅的藝術并不需要華麗的堆砌。石門村的各個美術館,大都是由村中的廠房和民房改建而成,内部的簡潔設計使人們的目光更加聚焦于展品,粗糙的灰白牆壁襯托出精細打磨的藝術品和鮮亮的藝術元素,帶給視覺上更強的震撼。
南朗街道通過對這個“畫家村”的發現、挖掘、培育,不僅解決了這一問題,而且達到了加快美麗鄉村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提升鄉風文明、壯大文化産業、拓寬鄉村旅遊等諸多功效。
畫家王東彪講述自己的繪畫理念。
“藝術家始終需要市場,我們希望能夠創作更多具有中山元素的主流題材作品,在開拓本土市場的同時傳播中山文化。”畫家王東彪表示,希望來到“畫家村”創作的藝術家們能夠更加安心在這裡創作,紮根于此。
名家畫作雲集石門村。
林銳熙表示,有關部門和南朗鎮街要以推進文化興城為契機,繼續擦亮“畫家村”等文化品牌,合理引導專業市場團隊搭建銷售平台,組織開展繪畫展覽,找到市場與創作者之間的共同連接配接點,将‘畫家村’的品牌影響力傳播出去。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楊慧榮
【圖檔】翟凱欣
【作者】 楊慧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