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毛澤東的詩詞書法以行草為主,用筆恣肆,氣勢如虹,縱逸奔放,展示了一代偉人睥睨天地、獨領風騷的豪放和霸氣。書法愛好者公認毛體别具一格,很難臨摹。
然而,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剪紙藝人張奕清卻大膽創新,以刻刀和剪刀為筆,通過剪紙技藝再現了毛澤東詩詞的風采。經過十幾年的不斷琢磨和反複實踐,她成功地剪刻了毛澤東的《清平樂·會昌》、《沁園春·雪》、《西江月·井岡山》等20多首詩詞。

張奕清剪刻的毛澤東詩詞《清平樂·會昌》
張奕清3歲開始跟祖父學習剪紙。她的祖父是位小有名氣的木匠,尤其擅長雕刻。每當祖父雕刻時,她就圍前圍後,興奮地看着,不停地問這問那。祖父見她興趣濃厚,但年紀幼小,無法做木刻,便教她如何用紙剪出花鳥蟲魚。從此她迷上了剪紙,剪紙也成了她一生的興趣愛好。
剪紙需要耐心,是個細緻活,可以陶冶性情。
祖父離世後,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張奕清在緬懷他音容笑貌的同時,開始嘗試将祖父的刻刀技巧與剪紙技藝進行融合。天道酬勤,經過無數次的實踐失敗、再實踐再失敗,慢慢地她的刻刀和剪刀下,生出了栩栩如生的梅蘭竹菊和巧奪天工的亭台樓閣。
梅蘭竹菊是張奕清最愛的剪紙題材
張奕清認為剪紙是一種享受。她說“雙眼盯着紋樣,一剪一刻,像是剪刻出心裡的話兒,那鉸刻紙張時發出的輕微聲音像極了一首美妙的音樂。”
會昌是“兩代偉人奠基,革命先烈荟萃”的革命老區,毛澤東、鄧小平和十大開國元帥中的七位都在這裡工作過戰鬥過,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張奕清從小就受紅色文化熏陶,随着年齡的增長、剪刻水準的提高、眼界心境的提升,她萌生出剪刻毛澤東詩詞《清平樂 會昌》的大膽想法,希望讓更多的人了解被偉人贊為“風景這邊獨好”的家鄉--會昌。
“江西風景獨好,獨好就在會昌”剪紙
為了更好地展現書法的神韻,張奕清虛心向書法、繪畫、雕刻等領域的藝術家們請教。在不斷地學習探讨和交流碰撞中,她對剪紙藝術有了新的感悟,她的書法剪紙也越來越逼真傳神,有了幾分毛體的豪氣和神韻。現在她在會昌已小有名氣,很多書法家都拿着自己的書法作品和她互換“書法”剪紙。
她多次參加省市舉辦的文化博覽會并獲獎,已成為江西剪紙界的佼佼者。除了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外,張奕清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身份--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承擔起将“會昌剪紙”發揚光大的重任。
張奕清沒将一技之長傳給兒子和兒媳,她選擇了擁有油畫功底的會昌縣教科體局的李慧霖,傾囊傳授她剪紙技藝。可喜的是,師徒二人教學相長,不斷推陳出新,她他們将油畫的色彩引入了剪紙,制作了反映會昌縣洞頭鄉獨特畲族文化的新作品。
套色剪紙作品--會昌縣洞頭鄉畲族獨特的鳳凰圖騰
張奕清還帶領徒弟們走進會昌縣特殊教育學校,每周一次免費給22名聾啞學生上兩節剪紙課。
張奕清在會昌特殊學校教授學生剪紙
作者:任未老
本文圖檔由李慧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