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作者:石坊青斜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愛爾蘭版海報

愛爾蘭文學在1990年後加速繁榮,進入一個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新階段。大批小說家迅速崛起,小說文類成為代表性的文類,長短篇小說的創作十分興盛,詩歌和戲劇也繼續延續着驕人的成績。

愛爾蘭文壇新人輩出,佳作不斷,頻頻斬獲布克獎、科斯塔獎等英國文學大獎,在藝術性和流行度上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尤其是愛爾蘭複雜的曆史問題及伴随而來的對暴力、政治忠誠、民族主義霸權等問題的思考仍然不斷出現在新的作品中,延續了前一個階段的愛爾蘭特色題材。

北愛局勢随着1998年《貝爾法斯特協定》的簽訂而漸趨穩定,北愛沖突主題的作品開始向“後沖突時代”發展,出現新的特點。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屠夫男孩》劇照,伊蒙·歐文斯Eamonn Owens

作家帕特·麥凱布Pat McCabe的《屠夫男孩The Butcher Boy》(小說1992,電影1997)和《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小說1998,電影2005)将關注點從描寫暴力沖突,轉向描寫個體在暴力環境下遭受的精神創傷。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哭泣遊戲/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1992)劇照,傑伊·戴維森Jaye Davidson

特别是導演尼爾·喬丹Neil Jordan自編自導的北愛沖突電影《哭泣遊戲/亂世浮生The Crying Game》(1992)是這一小說熱潮與電影媒介結合的傑出例子。

而且自從尼爾·喬丹拍攝完改編自帕特·麥凱布的同名電影《屠夫男孩》後,就一直喜歡帕特·麥凱布的作品,當《冥王星早餐》出版後,導演就購下了該片的拍攝版權。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連姆·尼森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變色 長大後尋找生母】

《冥王星早餐》是以20世紀60、70年代的愛爾蘭及英國為背景,描述被丢在教堂門口的男嬰,長大後成為比女人還妩媚的男孩。

在愛爾蘭小鎮上,棄兒帕特裡克·布蘭登(斯裡安·墨菲Cillian Murphy 飾)在脾氣暴躁的養母家裡掙紮着成長。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希德·楊Sid Young 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從小被父母抛棄的帕特裡克,他經常穿上養母女兒的裙子,抹上她的口紅,打扮成溫柔的女孩子。

他的這些怪癖讓身邊的家人難以忍受,老師、學生們都覺得他行為怪異另類。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小鎮神父伯納德(連姆·尼森Liam Neeson 飾)的忏悔室是帕特裡克時常求助的地方。

他在一篇作文中充滿想像地書寫了伯納德神父與其女管家之間的風流韻事,這一舉動在小鎮上掀起軒然大波。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帕特裡克最常用的口頭語是:“認真,認真,要認真。”這句話的意思與《亂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中斯嘉麗的那句“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在他看似無憂無慮的享樂至上的外表下,卻隐藏着他異常痛苦的靈魂,他認為人生太過痛苦,自己太需要愛和接納,以至于自己從來不敢對任何事“認真”對待。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性格叛逆,桀骜不馴的帕特裡克在某夜和夥伴們遭到了歹徒的糾纏,幸得一幫見義勇為的自行車手相救。

那夜,車隊隊長哼唱了一首“冥王星上的早餐”,它仿佛是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門,又好像是一個美麗無比的夢,蠱惑着帕特裡克。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和蓋文·弗萊戴Gavin Friday(左)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帕特裡克決定離開小鎮到倫敦去,尋找生母。

從帕特裡克招手、爬上一輛旅行劇團汽車的那一刻起,一段曲折多彩的人生就此拉開序幕。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帕特裡克也遇到過愛他的人,如路途上的一個樂隊主唱、倫敦的一個魔術師,但他們并不适合他,因為他一直想得到答案的簡單問題,“你會不會送我玫瑰;要是回家看見我受傷躺在地上,你會不會送我去醫院……”他們答不上,他們不能給帕特裡克一個安全的庇護港灣。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和歐文·沃爾Owen Roe(右)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很可惜的是導演和編劇認為這個故事必須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但卻忽略了現實的殘酷。

是以我們在電影的片尾看見帕特裡克和某人以“從此他們永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做結。

帕特裡克接着帶着未完成的夢想重新上路,金絲卷發,鮮紅裙裝,其強大的内心着實令人歎服。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日本版海報,斯裡安·墨菲

【異色 主演斯裡安·墨菲】

帕特裡克的扮演者斯裡安·墨菲是一位長得很有特點的男演員,他出演過不少小的獨立電影,但讓國内大多數影迷記住他的大約就是《盜夢空間Inception‎》(2010)中的富二代了。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盜夢空間》(2010)劇照,斯裡安·墨菲和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Leonardo DiCaprio

雖然他貌不驚人,但是他在《冥王星早餐》中的女裝扮相竟然是驚豔級别的。

斯裡安·墨菲當時剛拍完《紅眼航班Red Eye》(2005),接到導演尼爾·喬丹的邀約,他立馬180度大轉彎投入到這個角色中。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盜夢空間》(2010)劇照,斯裡安·墨菲

他扮演的患有易裝癖的傳奇人物帕特裡克,在20世紀動蕩的70年代裡,用驚世駭俗的舉動和豐富曲折的人生遭際,向人們展示了那個時代的真實面目。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本來就面容“嬌好”的斯裡安·墨菲,在影片裡的女子扮相柔媚無比。和當年達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在《窈窕淑男/杜絲先生Tootsie》(1982)中的驚豔造型有得一拼,高挑的身材比羅賓·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1951-2014)在《窈窕奶爸/肥媽先生Mrs. Doubtfire》(1993)中用肥碩身材反串女士的手法更具觀賞性。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華服綢衣、濃妝豔抹、脂粉香濃下,斯裡安·墨菲的眉眼間充滿絕色女子才有的萬種風情。

把他比作希臘神話中因自戀而遭仙女施咒,被變成水仙花的美男子納西斯絕不過分。

整天與口紅、眼影、指甲油、高跟鞋、連衣裙厮守,斯裡安·墨菲此番“男生女相”的銀幕造型相當誘人。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不過《冥王星早餐》是斯裡安·墨菲演藝生涯中最具标志性也是最複雜的作品。

從一個對自身迷惑的青少年轉變成為一個迷人的金發女郎,把這種感情糾結并表演出來不是一般人能駕馭了的。

斯裡安·墨菲作為那幾年竄紅速度最快的新生代愛爾蘭小生,其狂放細膩,甚至帶點妖異的氣質讓當時許多大導演激賞不已!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風吹麥浪》(2006)劇照,斯裡安·墨菲(左)和帕德萊克·德蘭尼Padraic Delaney

特别是在拍完《冥王星早餐》後,斯裡安·墨菲在肯·洛奇Ken Loach勇奪2006年第59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榈大獎,描述愛爾蘭共和軍早年武裝抗争史的《風吹麥浪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2006)裡,斯裡安·墨菲精湛诠釋剛毅熱血,甯死不屈的革命領袖,讓人完全無法判定小生英勇男兒身與嬌媚女兒裝的帕特裡克是同一人扮演的!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丹麥女孩》(2015)劇照,埃迪·雷德梅恩

但斯裡安·墨菲顯然沒有之後的《達拉斯買家俱樂部Dallas Buyers Club》(2013)中的傑瑞德·萊托Jared Leto和《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2015)中的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那麼的好運。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導演尼爾·喬丹站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海報旁

【雙色 導演尼爾·喬丹】

導演尼爾·喬丹是愛爾蘭人,他的電影總是鐘情于一切沖突的東西,對人物性别交錯這一主題尤其熱衷。

《哭泣的遊戲》中斯蒂芬·瑞Stephen Rea居然發現自己的“女”朋友,原來是一個男人;

《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The Vampire Chronicles》(1994)裡的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他們吸血以後的燦爛面容也有一種女性的陰柔之美;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首映式上,導演尼爾·喬丹(左)和斯裡安·墨菲

《冥王星上的早餐》裡,天真的帕特裡克毫不隐諱他強烈的易裝癖喜好,甚至不介意在劇團裡以女生形象上台表演,還找個陽剛的比爾來保護自己。

尼爾·喬丹本人也說,他對這種沖突性很感興趣,但影片絕不能簡單地用“一個易裝癖者的故事”來概括,其中的深層意蘊還有待觀衆自己去解讀。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劇照,斯裡安·墨菲(左)和勞倫斯·金蘭Laurence Kinlan

《冥王星上的早餐》以無比調侃的語調帶領觀衆一道體驗着帕特裡克複雜的内心世界,看着他如何花去一生的時間學會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甚至在尋找遺棄自己的親生母親時,都不敢付出感情。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導演尼爾·喬丹還強調,本片盡管從表面上看,帕特裡克是個漂亮的、風騷的“女子”,但觀衆看完後也不會忘記,在帕特裡克的内心深處是時刻呼喚愛的降臨。他為此付出一生的等待和期盼。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外景地,斯裡安·墨菲和連姆·尼森

在《冥王星上的早餐》中,除了施展渾身解數,以各種造型驚豔全場的斯裡安·墨菲,尼爾·喬丹還挖來分别在《傲氣蓋天Michael Collins》(1996)、《蝙蝠俠: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2005)中曾與他合作過的老搭檔連姆·尼森及斯蒂芬·瑞,擔綱演出收養“她”的小鎮神父與魔術師男友。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蒂芬·瑞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音色 再現70年代音樂】

《冥王星上的早餐》,作家帕特·麥凱布所言,這詩意的片名來自1969年的一首同名歌曲。

歌曲告訴我們,即使不離開你在現實中所處的位置,想像依然可以讓我們的心靈掙脫身體的束縛而遨遊宇宙,到冥王星上吃早餐。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斯裡安·墨菲在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中的影像

這首歌的意境和影片的叙述氛圍十分貼切。它成為一種象征,一個美麗的夢,遙遙呼喚着帕特裡克去追尋,就像當初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1993 )向往《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1961)一樣。

音樂在本片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分量,愛好幻想的帕特裡克心中許多夢境的展現,都需要選擇合适的音樂來傳神表達。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本片鏡頭運動優雅迷人,映照出迷朦懷舊的色調,是以在配樂部分則大量采用流行于20世紀60、70年代的英倫金曲,讓電影極盡賞心悅目。

導演尼爾·喬丹後來透露,影片除了使用了一小段由他的女兒安娜創作的鋼琴曲之外,自己是極力擯棄傳統音樂,他認為,它們會敗壞影片情緒的表達。

《冥王星上的早餐》:身份轉換,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人

電影《冥王星早餐》(2005)美國藍光版封套

  • 愛情是一場不分性别的遊戲,超越一切才是真愛
  • 最終被時代遺棄的舞台“麗人”,他經曆了什麼?
  • 最冰冷的訣别:标準之外的愛情,死生從此各西東
  • 衆生皆苦,唯有自渡:在信仰與情欲沖突下的認“同
  • 《同窗之愛》你是站在直的隊伍中還是站在彎的隊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