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維護和諧的親子關系?

作者:樂天心晴心理

随着疫情态勢的更新,各項社會活動已經被封停,隔離在家成為常态。

在這段“特殊”的時間裡,不少爸爸媽媽可以暫停手中的事項,“宅”在家裡陪伴孩子們。但令很多家長們心累的是,這段親子時光并沒有想象中的靜谧美好,狹窄的家中,孩子沒有社交和活動空間,面對着遙遙無期的網課和輔導,家長們僅有的耐心被迅速消磨殆盡。

每天面臨的種種瑣事讓家長們情緒逐漸煩躁,這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家庭氛圍。家長們和孩子各自心情煩悶,即使相處時再小心翼翼,也總會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冒起無名之火,發生争執乃至激烈的對抗。

近段時間來也陸續有客戶在網上咨詢我們如何與孩子相處的心理知識。

心理學: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維護和諧的親子關系?

我想,這應該是目前家庭普遍面臨的問題。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情緒轉移”,是指當個體的情緒超越門檻值時就會将滿溢的情緒宣洩到更為低級的對象身上去,以此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和穩定。這種情緒的轉移既包括好情緒,也有諸如憤怒、郁悶性質的壞情緒,不過一般來說,壞情緒的轉移效率遠超出好情緒,就如同病菌一樣,具有高傳染性、高破壞性。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在心情愉悅時,想要同别人分享,但往往很難做到讓其他人感同身受;但如果是負面情緒,隻要簡單地幾聲歎息、擺個臉色,就足以讓其他人原本不錯的心情迅速敗壞下來。

為什麼疫情防控期間,親子關系比起以往更難維護?為什麼心理健康成為風控階段的主要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封空期間,狹窄的環境加劇了焦慮情緒的傳播。

很多時候,家長在沒有意識的情況下,就已經通過一些行為動作将焦慮轉嫁到了孩子的身上。比如說,家長買菜不順利,恰逢孩子在餐桌上挑食,頓時就會冷下臉來訓斥;比如說,孩子完成網課後寫作業,教師要求家長輔導,很多家長們就會習慣性地絮絮叨叨,指指點點;再比如說家長因為疫情工作進展不順利,經濟壓力驟襲,以沉悶陰郁的面孔示人,孩子會自然感到氣氛壓抑,心情也難以明朗開來。

心理學: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維護和諧的親子關系?

疫情的反複确實令我們大為頭疼,但壞心情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家長想要走出困境,改善親子關系就要先做到靜心,少說話少指責少議論,更不要将生活和工作的不順帶到家庭中來。3歲的孩子有敏銳的情緒感覺能力,7歲的孩子已經初步具備自我覺醒認知,家長的每個動作,每句話語,孩子們都能感受到背後的情緒變化。是以,家長們不要成為焦慮情緒的輸出機器,要控制好自身情緒,改變想法觀念,嘗試積極有意義的行為,讓生活變得明朗起來。

一、與孩子開誠布公

如果家長處在不安全的感覺中,很容易将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想要改變這種狀态,家長就要學會和孩子交流溝通,傾訴自己的想法觀念,取得孩子的了解和認可。

家長要首先放下威嚴和架子,控制語言和情緒,主動去與孩子談疫情、談生活、談困難,這樣既可以疏導内心的焦慮情緒,又能增加家庭親密度。比如在食物方面,家長可以如實告訴孩子物資供應的困難,并與孩子共同嘗試食材的創新做法,這樣可以克制挑食、厭食的習慣;比如在空間和時間劃分方面,家長可以與孩子約定各自的區域與活動,幫助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習慣,保持家庭空間的相對獨立,讓彼此不再沖突。

二、開展多項室内活動

注意力轉移法是解決焦慮最有效的途徑,家長與孩子若是整日将交流局限在作業的輔導上難免會滋生沖突,如果有豐富的活動介入,就能為親子關系抹上潤滑劑。

室内空間雖是有限,但可以進行的活動卻豐富多樣,家長們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階段适當性選取。在3-7歲的孩童階段,為孩子們講故事、讀童話、聽音樂都是很不錯的溝通方式;8—16歲的孩子,好奇心強,自我意識重,家長們可以适當為孩子安排家務活,陪孩子聊天、看綜藝節目,帶孩子閱讀或是簡單的室内運動,讓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起來;如果家中有成年的子女,家長們停止絮叨行為,給予他們足夠的私人空間。

心理學:疫情防控期間,如何維護和諧的親子關系?

結語:

家長與孩子不是天生的對立關系,隻要家長們可以多點耐心、多點包容,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自我空間,那麼孩子也會樂意與父母交流、談心。良好的親子關系在于用心的維護,封控期間,家長們要管理好情緒,不要讓孩子成為你焦慮情緒的宣洩體。

上海心理咨詢-好的心理醫生-上海樂天心理咨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