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護理人員缺口怎麼補?學日本引進外國勞工可行嗎?

作者:中國經營報

文/李丹

“日本經驗”。

有業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國的老齡化階段相當于日本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情況。未來,随着中國老齡化速度加快,到2050年前後,其程度可能趕上日本。

考慮到中、日兩國同屬東亞國家,兩者在養老理念、文化價值觀方面有着相似之處,日本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方面積累的經驗(包括養老保障制度建設、老齡産業發展、養老服務推廣、養老護理、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經驗)也一直為中國學者所研究借鑒。

中國護理人員缺口怎麼補?學日本引進外國勞工可行嗎?

圖源:視覺中國

未來,中、日兩國該如何繼續完善養老保障制度?面對兩國共同面臨的問題,如養老護理人員缺口、外來人口引進等舉措會否有效?4月14日,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和盤古智庫聯合主辦的《中日老齡社會治理:前景與應對國際論壇》上,兩國專家分别就養老嚴峻性、政策适配性等話題發表觀點。

養老金缺口,怎麼補?

中、日兩國的老齡化有一個共同點:曾經的嬰兒潮将使得未來老齡化程度愈演愈烈,養老金缺口将持續增大。

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研究部部長小島克玖介紹,日本2021年的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該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600萬人,占總人口的28.6%。

日本經濟産業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北尾早霧則補充介紹,到2025年,日本二戰後第一次嬰兒潮出生的人口将超過75歲,成為超級老齡者。此外,2035至2040年,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人口也将超過65歲。“今後10到20年,對日本來說是非常嚴峻的時期。”

與之相近,中國的老齡化也和曾經的三次嬰兒潮有所關聯。

有資料顯示,1962年到1975年,大陸有大約3.6億人出生。這也就意味着,60年後,也就是2022年到2035年,這批出生于“第二次嬰兒潮”的3.6億人将加入老年大軍。而剛剛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大陸60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了2.64億人。

一方面,老年人數量在增加,壽命在延長,另一方面,新生兒出生率在走低,擺在中、日兩國面前的相同困境是:養老金缺口将加大。

為了應對困境,從2022年4月起,日本政府把老年人最晚領取養老金的起始年齡從原本的70歲調高至75歲,如果選擇提前領取,每月發放的金額會減少,反之則增加。按照最新規定,如果老人從75歲開始領終身俸,金額将比65歲開始領取的老人增加84%。

對比看中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養老與保障研究室主任林寶介紹,2014年以來,盡管中國在養老金改革方面下了很大力氣,比如城鄉居民、體制内人員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實作并軌,強調建立多層次、多支柱的養老金體系建設,但仍然受到人口老齡化的巨大沖擊。

“再加上養老金制度設計本身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繳費最低年限隻有15年,繳費标準按照平均工資的60%到300%,前者導緻很多人繳滿15年就不繳了,後者導緻很多高收入者沒有按照實際收入繳費。”林寶指出,從統計年鑒上看,2020年養老金收入已經低于支出,換言之,已經出現了年度資金缺口。

為了解決缺口問題,國家從頂層設計方面指出了方向:延遲退休、發展戰略儲備基金、提高基礎養老金标準、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此外,林寶認為,還能從制度銜接、收支側改革兩方面有所改善。

根據林寶的構想,一方面,可以把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改成國民養老金,或者公民養老金,和日本目前的舉措類似。另一方面,針對繳費标準為60%到300%的情況,可以提高繳費區間,提高高收入者繳費義務。與此同時,在改革退休年齡時,可以趁機把精算公平考慮進去,改革待遇和繳費挂鈎的關系,激勵延遲退休。

财政承壓,如何解?

随着中、日兩國老齡化程度加深,政府财政承壓的現實也日益凸顯。

日本的社會保障體系究竟為老年人花了多少錢?小島克玖介紹,針對老年人,日本除了有醫療保險,還有針對超高齡老人的醫療制度、遺孀養老金、殘障人士養老金等等。此外,長期護理保險基本上也是針對65歲以上的老人提供服務。

2019年,日本社會保障支出額大約為123萬億日元。與此同時,日本厚生勞動省進階顧問、日本經濟政策學會副會長駒村康平補充,預計到2025年,日本社會保障支出将達到125萬億日元,占本國GDP的24%左右。

而在日本社會保障支出中,大約50%用于養老金,約30%用于醫療,且老年人是主要受益人,“據說60%以上的醫療保險是老年人花費的”。某種程度上看,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是以老年人為中心的。

面對财政承壓,政府該何去何從?在北尾早霧看來,最為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支撐社會發展,也就是通過增加資源推動社會勞動力方面的發展。

“在這一點上,尤其該關注的是日本女性就業的問題。”據北尾早霧介紹,在日本存在一種現象,參加工作的女性少,且即便女性參加工作,也不能得到和男性同樣的工資待遇。

為此,北尾早霧通過研究指出,從目前來看,日本整體女性參與工作率在30%左右,如果想要養老金達到支出平衡,必須将女性工作參與率提高至66%到75%左右。

在中國,考慮到其老齡化的特殊情況,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梁春曉認為,包括養老金在内的社會保障制度都是基于過去年輕人口結構設計的,未來大陸所面臨的核心任務,是如何讓整個社會體系适應老齡社會。

為此,梁春曉建議,首先,要釋放3億老齡勞動力,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以此來應對年輕勞動力不足、經濟增長乏力的情況。其次,要全要素、多支柱、階梯式地應對養老金入不敷出的挑戰。再次,要推行生育自由、生育平權和生育福利,應對少子化趨勢這一嚴峻挑戰。

引進外來勞工彌補護理人員缺口,可行嗎?

養老護理人員短缺,是中、日兩國老齡化程序中的又一共同點。

七普資料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為18.7%,據此估算,國記憶體在約720萬個養老護工崗位缺口。

2013年開始,大陸大中專院校陸續開設老年服務等專業,力圖向行業輸送年輕血液。但低薪、重負、沖突難調……不少相關專業畢業生在完成三年課程後逃離了養老行業,更有甚者從未入行就畢業轉行。

同樣,在日本,如何解決人手不足、如何保障裁員也是圍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常見話題。為了緩解人員短缺問題,日本一度從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緬甸等國引進護理人員。

引進外來人口,作用有多大?中國能否借鑒?

在日本産業經濟研究所特任研究員殷婷看來,從提升服務數量的角度,引進外國勞動者是一種方式,但外國勞動人員提供的服務和本國人提供的服務會有很大差别,接受服務的老人也會對外國人有一種距離感。“如何彌補這種不同,是今後要考慮的問題。”

而日本京都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安裡和晃則試圖對整個引進制度進行分析。在安裡和晃看來,目前,日本對于外來護理人員的引進制度非常複雜,除了使用合作的方式引進技師外,外來人員的身份标簽還可能是研修生、學習特殊技能的人員、外來勞工,“這使得整個制度并不是很有效率”。

最終,日本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外國人勞動力提供體系:最上面的認證護理員,這些人成為長期護理制度的最進階人才,主要由日本人構成;中間層是接受了一定的教育訓練、有一定技能的中層人員,一部分由國外人員來承擔;最下層,也是人數最多的部分,則主要由外國人來承擔。

此外,安裡和晃還指出,從每個國家引進的勞動力,使用他們的管道以及使用目的都是不同的。比如針對泰國的勞動力,日本政府一般不提供勞動保險,且主要用于家庭長期照護。而引進自新加坡、中國台灣的勞動力,主要用于以家庭為機關來照顧老人。

“日本的這種長期照護提供方式是否适合中國,得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但日本經驗值得借鑒的一個方法是,從家庭、社會、機構三方面進行配合,這才是最好的方法。”安裡和晃補充說道。

(編輯:荀詩林 校對:顔京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