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連花清瘟預防新冠肺炎降低密接人群陽性率76%的科學價值

作者:大西北網

近期,一篇被國際期刊Evidence-based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刊發的真實世界研究論文“連花清瘟膠囊預防新冠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前瞻性開放标簽對照試驗”引起關注,首次證明了連花清瘟膠囊對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次密接觸者預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密接人群預防應用連花清瘟可降低新冠肺炎陽性感染率達76%。

其實,兩千多年中醫藥積累了寶貴的防控疫病的經驗及方藥。大陸古代醫家就已經認識到疫病是一種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疾病,又稱為“瘟疫”、“疫疠”等,如春秋戰國時期《黃帝内經》記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明确指出了疫病具有傳染性強、感染後症狀相似的緻病特點。據《中國疫病史鑒》記載,西漢至清末兩千多年間大陸發生過300餘次較大疫病流行,約每6年發生一次,與近20年呼吸系統傳染病暴發頻率疾病一緻,表明大陸曆史上是疫病高發的國家,但西漢至清末大陸人口總體呈上升趨勢,清末人口數已達4億。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公元14世紀歐洲鼠疫造成1/4人口約2500萬人死亡,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造成近1億人死亡。可見中醫藥學在防控疫病保障民族繁衍昌盛中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視。

中醫藥在兩千年抗擊疫病過程中形成的預防用藥是其寶貴的臨證經驗,“預防”概念最早見于《周易》:“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即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黃帝内經》将預防理念引申至醫學領域,提出“治未病”思想,即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愈後防複,古代中醫在抗擊疫病過程中結合治未病思想,總結出“先證用藥、截斷病勢”用于疫病防治。明代醫家吳又可在其治療瘟疫的專著《瘟疫論》中基于疫毒之邪毒性甚烈,傳變迅速的特點,指出“逐邪為第一要義”、“客邪貴乎早逐”先證用藥、截斷病勢的寶貴臨證經驗。複方中藥用于防控疫情展現了防中有治、治中寓防、防治結合的獨特優勢。

先證用藥、截斷病勢提倡疫病早期幹預,除了發病之後的積極幹預,還包括未病階段幹預預防。春秋戰國《黃帝内經》記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幹也”,指出通過服用藥物可以預防疫病。東漢張仲景《傷寒論》提出“先時服藥”用于傳染性疾病防治。東晉時期《肘後備急方》記載各種預防方藥,通過内服、鼻吸、外敷、佩帶、燒熏、懸挂等途徑防疫。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雲:“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延及外人,故需預服藥以防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佩戴藥物香囊等以防疫毒。清代葉天士指出“未受病前……即飲芳香正氣之屬,毋令邪入為第一義”,清代喻嘉言也說:“病前預飲芳香正氣藥,則邪不能入”。近代醫家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創制“衛生防疫寶丹”,平時口服含化達到預防傳染病的目的。

兩千年抗疫實踐中建立了由政府統一組織安排預防措施,發放預防藥物的制度,如西漢“民疾疫者,空舍邸第,為置醫藥”,這也是政府設定疫病隔離點并發放幹預藥物的最早記載。南宋遇疫病流行由太醫局拟定藥方分發給軍隊作為常備防疫藥物;明代政府派遣醫官巡視疫情并發放藥物;清順治年間太醫院為百姓散發藥物防控瘟疫;康熙年間“疫病盛行,廣施藥餌”,乾隆年間“值大疫,設局施藥”。可見,中醫藥在抗擊疫病過程中形成了預防服藥控制疫情的寶貴經驗,而且建立了政府統一組織管理發放預防藥物的制度。每當疫情暴發,曆代名醫都處方制藥防控疫情,慈善人家出資購藥廣行善施防控疫情,這與目前抗擊新冠疫情政府采購、名醫處方、慈善捐助有異曲同工之妙,均是中醫藥傳統經驗和高尚醫德的展現。

中藥連花清瘟荟萃中醫藥兩千年抗擊疫病的三朝名方,以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麻杏石甘湯與清代吳鞠通《溫病條辨》銀翹散為基礎方,吸取明代吳又可《溫疫論》治疫病用大黃的用藥經驗“先證用藥、截斷病勢”,配伍藿香芳香化濕護脾胃、紅景天提高免疫固正氣。全方祛邪與扶正兼顧。

2009年甲流期間,臨床随機雙盲多中心與達菲對照的循證醫學研究證明,連花清瘟在病毒核酸轉陰時間方面與達菲相當,退熱時間及緩解咳嗽、咽痛、乏力等流感樣症狀優于達菲,治療費用僅相當于達菲的1/8,顯示出綜合幹預優勢。同時,河北省衛生廳針對廊坊甲流疫區密切接觸者及周圍人群20553人使用連花清瘟預防用藥迅速控制疫情,資料結果顯示服用連花清瘟預防組症狀出現率1.2%,明顯低于服用其他藥物預防(症狀出現率6.8%)及未用藥(症狀出現率8.8%)人群。

2020年武漢市新冠肺炎暴發初期,連花清瘟列入《方艙醫院工作手冊》,包括武漢方艙醫院在内的湖北省1600餘家醫院社群應用,在定點醫院、隔離人群、密接患者廣泛使用。由23家醫院參與的随機對照多中心臨床研究證明,連花清瘟組新冠肺炎确診患者臨床症狀消失率達91.5%,肺部發炎表現改善,與西藥正常治療對照組比較提高臨床治愈率19%,降低轉重型率50%,該研究結果發表于國際知名植物醫學期刊Phytomedicine,證明治療新冠肺炎療效确切。

2021年完成的連花清瘟對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1976例前瞻性、開放标簽、對照試驗,結果顯示密接人群預防應用連花清瘟後核酸檢測陽性率較對照組降低76%,研究結果發表于Evidence-BasedComplementaryandAlternativeMedicine。該項臨床試驗是針對新冠肺炎隔離點人群開展的連花清瘟預防效果真實世界研究,反映了疫情防控中的真實情況。目前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目前流行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表現出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傳播複雜隐匿的特點,無疑大大增加了疫情防控難度。該項臨床研究結果對目前針對隔離點密接人群預防用藥減少核酸檢測陽性率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連花清瘟上市以來30次列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的診療方案,列入國家衛健委釋出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四至九版)》醫學觀察期的推薦用藥、輕型和普通型推薦用藥。醫學觀察期人群包含了與确診病例、疑似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2022年3月河北省中醫藥管理局釋出了《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防治方案(試行第六版)》,連花清瘟被用于人群預防推薦用藥。

實驗研究也證明了連花清瘟可有效抑制SARS病毒、甲型H1N1、H3N2流感病毒、新冠肺炎病毒(野生型、德爾塔、奧密克戎病毒株),同時有效抗菌、退熱、止咳化痰、調節免疫功能,在大陸甲流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既有祛邪抑制病毒又有扶正調節免疫功能的整合調節優勢,成為連花清瘟既能預防又能治療的藥效學基礎。

香港疫情突然爆發,在中央和國家政府關懷下,工信部調撥、香港特區政府緊急采購連花清瘟,向全港350萬個家庭發放包括連花清瘟在内的防疫健康包用于預防和治療。中評電訊的中評資料:中醫藥救香港務必正名。資料分析認為市民由前期的嘲諷情緒指數偏高,到政府派發連花清瘟後正面情緒指數明顯升高,其評論指出在香港第五波疫情初期,内地生産的中藥連花清瘟膠囊的功效曾經在社交媒體上引起争議,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士“抹黑”,令外界誤解服用該藥會導緻肝衰竭等嚴重疾病,減低了香港市民對中醫藥抗疫的信心。但随着疫情海嘯式爆發令公立醫院“爆煲”,大批确診患者都留在家中自治自醫,沒有其它西藥可用,隻有中藥,越來越多患者在自行服用中藥并獲得了較好療效之後,社會輿論對連花清瘟膠囊的負面情緒大幅降低。中央援港抗疫物品中包含連花清瘟膠囊,則更令香港市民對中醫藥抗疫的正面情緒指數得以持續升高,連花清瘟以其确切的防治療效赢得了香港市民的肯定和歡迎。見下圖:

連花清瘟預防新冠肺炎降低密接人群陽性率76%的科學價值

http://bj.crntt.com/doc/1063/4/1/2/106341229_3.html?coluid=7&kindid=0&docid=106341229&mdate=0411095639

連花清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作為已上市近20年的中成藥,根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系統資料顯示,累計不良反應報告率為十萬分之一,屬于非常罕見級别。預防服藥3-5天短療程也可以減少不良反應發生。

由于奧密克戎病毒傳染性強、傳播隐匿的特點,許多處于潛伏期或未被及時發現的無症狀感染者可能會造成無意識傳播,屢有報道通過郵件快遞、冷鍊食品、水果、服裝等接觸途徑傳播病毒,需要多次核酸檢測才能篩查出陽性感染者,也有些患者在病毒感染早期不能及時确診隔離,随着疫情發展出現了新的名詞“時空伴随者”,14天内與确診者無論是身體上擦肩而過,還是通訊信号上的漂移,都被認定為“時空伴随者”,這使密切接觸者的範圍進一步擴大。連花清瘟膠囊預防新冠肺炎研究降低密接人群陽性率76%的研究啟示我們,家庭常備連花清瘟,在有時空伴随者可能性發生時,及時短療程用藥有益于減少發病,防止疫情傳播。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采購發藥、企業團購發藥、慈善捐贈發藥,讓家庭常備連花清瘟無疑是政府、社會、慈善家對群眾健康的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