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在日本東京市中心的高架路上行駛時,不少人會偶遇一棟奇怪的建築,它被稱作中銀膠囊塔,經常出現在各類設計讀物中。

今年4月5日起,它将開始拆卸工程,結束其50年的曆史。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這座建築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同時也開啟了日本一代代年輕人蝸居的曆史。

像宇宙飛船一樣的膠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

純白錯落的外觀,緊湊有序的内部布局,鑲嵌在牆體内的置物空間及電器,不使用時可以折疊的書桌,以及标志性的太空艙圓窗——東京中銀膠囊塔作為東京市中心的标志性建築,跟上世紀70年代在各個設計領域興起一時的科幻感一脈相承。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1972年,正式完工的中銀膠囊塔由建築師黑川紀章設計。以宇宙飛船為靈感,将140個膠囊單元用四枚具有高張力的螺栓固定在兩個水泥核心筒上,堆疊成分别為11層和13層的雙子塔,每一個膠囊單元均可單獨使用或互相組合。

這座建築不僅傳達着建築師對現代建築的思考,也充分考慮到了建築的功能性。盡管每個膠囊間隻有10平方米,但均配備了空調、電視、書桌、床、以及獨立衛浴等設施,足以滿足一個上班族對生活的基本需求。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在寸土寸金的東京市中心,這樣租金低廉,并且距地鐵站步行僅需十分鐘的單身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讓大量湧入東京的年輕人有了栖身之處。

膠囊大廈中也居住過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年齡與職業的人。無論是在這裡居住還是工作,很多膠囊擁有者都将屬于自己的空間精心改造和打理。在百餘扇一模一樣的圓形窗子背後,是一個又一個蝸居在東京的年輕人生活與夢想的痕迹。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建成50年後,

它的歸宿是被拆除

根據黑川紀章的設計初衷,膠囊塔上的每個膠囊單元都可以拆卸、更換。這座在日本“新陳代謝”運動中拔地而起的建築,原本可以如同忒修斯之船般,至少存在200年以上。基于膠囊單元拆裝便捷的特點,甚至可以每隔一段時間更換整個建築的排列,讓每個住戶能夠享受到不同的采光、通風、和窗外風景。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然而在大廈建成後,開發商就已破産。在其存續的50年間,不僅沒有任何一個膠囊實作了更換和轉向,而且由于年久失修和管理不善,大廈内的管道出現漏水、無法加熱等問題;原本雪白色的外牆體也因缺少清潔而布滿污漬,牆體破損使可能緻癌的建築材料石棉暴露在外……

在經過多年不确定大廈是否要被出售的動蕩後,膠囊大廈的業主前田先生于2014年發起了大廈的儲存再生計劃。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起先前田先生隻是出于投資目的,對膠囊進行翻新改造,随後他卻開始真心喜愛、留戀這棟建築。通過導賞團帶領參觀及月租體驗活動,外加日本的知名人士和品牌的參與,業主們希望更多人能了解膠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曆史和現狀,為東京保留下這一獨具特色的建築。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過去的二十幾年間,在中銀膠囊大廈幾經轉手、各方努力挽留後,還是沒有逃過被拆除的命運。2022年3月,日本東京中銀膠囊塔所在的土地被出售,住戶陸續遷出;4月,這座世界上第一棟膠囊艙體建築開始被拆除。

蝸居的年輕人

假裝幸福

二戰結束後,随着日本經濟的複蘇與崛起,東京成了世界上發達國家中最繁華的城市之一。盡管老齡化讓日本人口多年連續負增長,然而東京的常住人口數卻依舊在連年上升。

想要靠近市中心交通便利,卻又不想花費太多租金,每個隻身來到大城市工作的年輕人都有同樣的訴求。然而要同時滿足以上兩個條件,他們隻能租住在城市中房齡三十年以上,因為老化而問題重重的老房子。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于是,自70年代開始,人口密度極大的日本城市,開始出現“膠囊式”的飯店和出租房。

日本流行的微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通常為9至13平米,下層空間為廚房、浴室、書桌,中層作為儲物空間,而睡覺則需要順着梯子爬到最上面一層的隔斷。更小也更便宜的“3疊1室”(面積隻有三張榻榻米的房間)單人房,面積僅為5平方米左右。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但是無論面積大小,每個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中都配備整潔的衛浴一體的洗漱間,滿足上班族對衛生和隐私的需求;房間内布置好基本家具後轉身可能都困難,可是卻是一個完全屬于自己,可以充分放松的空間。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日本城市街頭随處可見的便利店提供物美價廉的健康餐點,“附近的便利店就是自己的冰箱”;忙碌的上班族在周末将髒衣服送往街角的洗衣店;愛泡澡的日本人,蝸居在膠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中雖然沒有浴缸,但城市中的休閑浴場數量也在不斷增多。

在伸不平胳膊的小較高價的電梯大廈裡精打細算規劃自己的生活,已經是日本都市年輕人的日常。

當住在膠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都成為奢侈

不過,即便是不足十平米的膠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不含水電費的月租金也可能需要6-7萬日元(約合人民币3500元左右)。能負擔得起“看起來很像正常房子”的單人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都是有較穩定收入的上班族。

而城市中還有更多并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他們可能是高中畢業後來到城市打零工,或是突然失業破産。經濟狀況不穩定,讓能住進膠囊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對他們來說都成為奢侈。

于是,更小的蝸居出現。金融危機後,日本迎來失業潮,很多突然丢了工作的年輕人不得不搬進所謂的“膠囊旅社”,隻有在那裡,他們才擁有居住空間。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這樣形狀如同棺材的格子間擺在一起,隻要“回到家”就必須躺下,連坐卧都很困難。格子間内配備有床鋪、台燈、衣架、和小電視,居住在此的年輕人小心翼翼地将自己面試要用的西裝挂起來以防出現褶皺。

在午夜的漫畫咖啡店,也有不少暫時或長期居住在此的人。可以看漫畫、上網,提供速食售賣,有公共浴室,格子間裡還有單人床,很多在日本大城市依靠打零工為生的年輕人,隻能負擔得起這樣以小時或時段計費的“網咖”。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同時也有一些上班族,他們因為家離市中心太遠,每天又要加班到很晚,于是選擇在下班後拎着行李箱住進公司附近的網咖。這樣做不僅能節約數小時的通勤時間,而且在網速極快的格子間裡,他們也能繼續加班,處理未完成的工作。

蝸居,有可能是一輩子

作為一個島國,日本多山地丘陵,城市聚集在平原上,并且三大都市圈以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六個城市為中心,國土面積約為37.8萬平方公裡,卻擁有1.26億的人口,人們為了尋求工作機會,紛紛來到大城市打拼。

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繁榮期,房價也曾跟着騰飛的經濟一路上漲,到上世紀70年代時,相比于20年前已經漲了44倍。盡管在90年代,随着資本争相湧入房地産市場對實體經濟造成摧毀,迫使日本不得不主動戳破房地産泡沫。

然而曆經30年,房子的價格還是一步步地漲回來了。動蕩的房地産市場,回暖的房價,都讓日本人要麼負擔不起房子,要麼遲疑着不敢買房子。在買了房子後,還需要繳納固定的修繕費、管理費、稅金等,不少年輕人也不願被房貸綁架。于是在日本租房生活,并不是一件稀奇事。在地少人多的市中心,想要容納下密度極大的年輕人,蝸居變成了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

作為工作壓力極大、加班文化盛行、創造了“過勞死”這個詞的日本,上班族在結束一天的工作後,屬于自己的時間非常少,很多人回到家就是倒頭大睡。

當家變成一個隻是晚間暫時休息的地方,蝸居的環境對于本就繁重的生活好像也沒什麼影響。

盡管是蝸居,生活依舊需要用心打理。除了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本身在功能設計上貼心地考慮到使用者,地産商往往也會将狹小的空間巧妙利用。

藏在門闆後的收納格,嵌在竈台下的洗衣機,牆壁上的伸縮衣架,日本的單人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内飾,全部以節約空間為目的。室内的布置雖簡單,但全部品質上乘、經久耐用,整潔簡單的裝潢讓蝸居其中的人也能偶有“家的溫馨”。

日本最著名的出租屋要拆了

日本一家居品牌推出的9.1平米的小房子

而日本人也在蝸居中摸索出一套屬于自己的生活哲學。“小而精”的文化讓日本人在注重細節的同時,也更推崇在有限的空間内進行收納與簡化。《斷舍離》《怦然心動的整理魔法》《不持有的生活》……關于收拾東西和扔東西,日本作者甚至寫了不少書,讓全世界的讀者都開始反思物質過剩的自己。

哪怕是長年蝸居在格子間、網咖的都市人,其實有一些也沒有聽上去那麼悲慘。在每天都有人定時打掃消毒的浴室梳洗,用心給自己搭配衣服和妝容,努力打工和找工作,蝸居也許隻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階段。

撰文:盆栽,Jonas

編輯:Sebastian

圖檔來自網絡和視覺中國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