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春天摘榆錢

小時候我在中原農村長大,對老家的鄉土記憶深刻,土坯壘起的房子和草院子,一年四季都會有各種鳥兒在老屋的房檐上做窩,最常見的是麻雀,燕子,還有其他一些不知名的鳥兒,它們就像家人一樣,整天叽叽喳喳地與我們和諧相處,從窗台的縫隙裡鑽進廚房,堂屋,偷啄食物,谷類,整天趕也趕不完,攆也攆不走,别提有多煩人了。

春天摘榆錢

但要數最有意思的事情,還是春天的時候在院子裡摘榆錢。小時候村子的綠化特别好,家家門口或庭院裡都種了梧桐樹,白楊樹和榆樹,還有桃樹,梨樹,柿子樹木等等。那時候父親在我家院子裡挖了一個大坑,是專用來存放生活垃圾堆肥的,坑邊就有一棵粗壯的榆樹,也許是受坑裡的肥料影響吧,營養充足,這棵榆樹長得枝繁葉茂,一到春天,尖尖的樹葉遮掩了大半個庭院,每天都有小鳥兒在上面唱歌,榆錢花悄悄地從枝杆上長出來,圓圓的,綠綠的,像一串串淺綠色的銅錢挂在樹上,給春天增加了幾分姿色。

春天摘榆錢

大概農曆三月初,榆錢花就都長出來了,母親用一根長長的樹杆綁上一個鐵鈎子,站在院子外面,把鐵鈎子戳到榆樹枝上,先擰幾下,再往下一拉,榆錢就像雪花一樣紛紛從樹上落下來,一片一片的灑了一地,然後我們孩子就提着小籃子,把串在細樹枝上的榆錢花握在掌心裡撸下來,一會兒就撸滿了一籃子。

春天摘榆錢

母親收好工具,就把榆錢花拿到壓水井邊,壓了幾桶清水,把榆錢花沖洗幹淨,撒點鹽腌制一會,再拌入玉米面,做一個綠色的玉米大面團,再用刀切成小塊,拿在手裡捏幾下做成窩窩頭,或者餅子,放進鍋裡蒸熟給孩子們吃,清甜,鮮香,現在回味那種天然的食物味道嘴巴裡都流口水了。那時候因為經濟拮據,家裡也沒有白面粉,吃得最多的就是玉米面,生活相當清苦,但是我們卻吃得津津有味。三月底,榆錢花就漸漸地老了,由青變黃,沒有被摘下來的,它們就輕輕地都落下來了,被春風一吹,就消失不見了。隻留下一樹濃綠的葉子,在陽光下閃耀着金色的光彩。

春天摘榆錢

後面經濟稍微好一些的時候,每年春天母親又用小麥面粉拌着蒸榆錢花,像往年一樣,母親還會用那個鐵鈎子到榆樹上摘榆錢,有時候父親也會放下農具過來幫忙,我們孩子們還在樹下撿。歲月如歌,日光如梭,轉眼間孩子們都長大了,成了家,家裡的天地也日新月異,先是老房子拆了重建,其次是把很老榆樹都砍了,隻留下一些梧桐樹,春天的時候,粉色的花朵像小鈴铛,一朵一朵的挂在樹上,把村子襯托得額外漂亮好看。

春天摘榆錢

如今離開故鄉已多年,每到春天就懷念家鄉的榆錢花,饞那一口清鮮,但聽母親說村子裡的樹木更少了,想吃榆錢花隻能到那些荒蕪的小樹林裡去找了。唉,心裡有點失落,留在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的味道,越來越少了。

春天摘榆錢

鄉愁有時候就是一口久違的味蕾體驗,成年人回到故鄉是一種奢望,有時候隻能用這些熟悉的味道,深深地去懷念歲月裡的每一個春天,每一場離别,每一次團聚,四季的車輪永遠不停歇,載着我們走了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