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連接配接新未來!從雲遊戲到工業機器人,從智慧燈杆到無人駕駛,數字化轉型洶湧澎拜,智能連接配接時代未來已來!面向智能連接配接時代,産業鍊應該如何把握新機遇、釋放新動能、助力新增長;為此,C114策劃推出了《新技術連接配接新未來》大型專題,廣邀行業頂尖專家為您解讀,探索無線連接配接的未來!
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未來移動通信論壇常務副理事長張新生。他是如何看待行業過去近三十年波瀾壯闊的發展曆程?立足當下,他是如何看待5G産業發展的成績與不足,5G應該如何與垂直行業發生“化學反應”?面向6G未來,移動通信産業又将如何持續演進,在全社會的數智化轉型中釋放出更大價值?

回望:從“一朵金花”到“平分天下”
作為行業“老兵”,張新生可以說是國内移動通信産業蓬勃發展的全程見證者、參與者與推動者,經曆了大陸移動通信産業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引領的崛起曆程。
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更加快捷高效的通信連接配接就成為人類矢志不渝的追求。現代移動通信以1986年第一代通信技術(1G)發明為标志,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最重要動力之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陸移動通信産業在1G時代基本是缺失的。
張新生回憶,面對旺盛的市場需求,在國家“八五”通信發展規劃中,大陸正式啟動了2G技術的科研開發工作。按照移動通信産業發展的規律,研發工作分為無線接入和交換兩個方向同步推進。雖然從市場角度來看,當時大陸還處于“七國八制”的産業發展初期 但前期的科研投入卻是一朵産業金花,培養的一批寶貴的人才,成為了大陸移動通信産業發展的中堅力量。
移動通信在國内的爆炸性增長和需求,極大增強了産業鍊的信心,“到了3G時代,我們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搶占戰略制高點,推動産業持續成長。我們大膽提出了一個願景,能否做出一個國際标準來?”在1998年的“香山會議”上,TD-SCDMA登上了曆史舞台,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在2000年5月16日,TD-SCDMA被ITU正式準許為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标準。2001年3月16日,TD-SCDMA的全部技術方案被3GPP正式接納。
TD-SCDMA跻身國際标準,隻是“萬裡長征的第一步”,面對依然薄弱的移動通信産業基礎,産業化與商業化是一條更艱辛的路。“當時,我們提出的目标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張新生說。在他看來,TD-SCDMA産業化面臨的最大難點在于晶片與終端;最終,在TD聯盟+TD論壇+技術專家組“三駕馬車”的推動下,在産業生态的協同努力下,通過産學研用相結合的産業創新與推動體系,大陸成功實作了TD-SCDMA的大規模商用。
其實,不僅僅是TD-SCDMA,依托龐大的國内市場,WCDMA和CDMA2000在國内也得到了不錯的發展。但3G标準本身卻面臨着曆史的拷問,“3G的真正需求在哪?”這也是張新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3G的使命在于網際網路,但在标準與關鍵技術的設計上,3G卻很難滿足移動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需求。”這也就注定了3G尴尬的結局。但對于國内3G的發展,特别是TD-SCDMA标準的産業化,張新生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通過TD-SCDMA商用,大陸移動通信産業實作了系統裝置、終端、晶片的全産業鍊突破。
移動通信的發展,曆來都是“使用一代,建設一代,研發一代”。張新生指出,相關部門在2005年就啟動了4G發展戰略規劃,明确了在既有優勢的基礎上發展4G的頂層設計。“TDD和智能天線都是很好的設計,再加上OFDM等新技術理念,我們推出了TD-LTE。”以推動形成全球技術共識為目标的的未來移動通信論壇也在4G發展戰略規劃啟動之初應運而生。
在4G時代,TD-LTE和LTE FDD成為了全球4G兩大技術标準,實作了“平分天下”。作為有史以來在中國發展最快的移動通信技術,TD-LTE在正式商用一年的時間裡,無論是營運商的網絡部署還是使用者規模都取得了可喜的進步,進一步帶動了全産業鍊的群體再突破。
當下:從“改變生活”到“改變社會”
張新生指出,從第1代到第4代移動通信技術,圍繞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而第5代移動通信技術,不僅僅是傳輸速度的大幅度提升,更在可靠性及時延方面有根本性的改變,為5G從“改變生活”走向“改變社會”奠定了基礎。
作為首個全球大一統的移動通信标準,5G在全球範圍内得到了快速發展。GSA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2月底,已經有209家營運商在83個國家/地區推出了符合3GPP标準的5G服務。在國内,5G更是處于全球領先的态勢,截至2月底,大陸5G基站總數達150.6萬個,5G套餐使用者超過了7億,5G套餐使用者滲透率已經超過45%。
可以說,5G 2C的基本盤已然穩固。但在張新生看來,5G依然是任重道遠。“我們現在已經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大陸的必然選擇,也是5G産業的發展機遇與曆史使命。”
5G與垂直行業的深度融合,是釋放5G潛能的唯一路徑,但絕非易事。現在的5G網絡與生态能否支援?垂直行業的數字化水準與變革意願是否強烈?裝置商/營運商能否了解垂直行業的業務生産流程與痛點?碎片化需求下如何實作規模複制?長改造周期下如何確定投資回報率?這都是5G在2B市場中需要回答的問題。
張新生指出,5G要想釋放其巨大潛能,就應該走出連接配接的窠臼,建構以無線技術、網絡技術、終端技術、應用技術整體綜合在一起的全新生态系統。“2021世界5G大會提出的‘5G深耕,共融共生’的理念,就是因為我們發現,5G要想成功,就必然需要深耕,在2C/2B兩個市場同步深耕;要想具備深耕的能力,就必須要共融共生,實作技術融合、産業融合和生态融合,最終實作5G融合應用。事實上,融合發展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在張新生看來,融合分為幾個層面。首先是CT和IT的融合,CT網絡吸收IT彈性、靈活等技術特點,解決了比特傳輸和資訊資料驅動下的資料應用實作價值問題 比如在5G核心網中,就普遍采用了虛拟化和雲化的設計理念。其次是ICT和大資料以及人工智能的融合,提升傳統資訊通信基礎設施智能化水準,成為數字經濟時代新型智能化資訊基礎設施,比如在現在5G網絡中就大量引入了AI能力,用于網絡規劃與運維。第三是ICDT和OT的融合,結合垂直行業的業務生産需求,向确定性網絡演進,助力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
張新生強調,垂直行業的5G融合應用,不僅僅是技術問題,也是産業生态問題,需要包括晶片、終端、系統裝置、營運商、行業使用者等在内的5G全産業鍊群策群力。
其中,張新生高度關注終端和邊緣兩個子生态。張新生認為,如何強調終端的重要性都不為過,在2C和2B兩個市場上,5G終端都需要持續創新。2C側,5G終端需要更多形态,充分激發泛在場景下5G大帶寬、低延遲時間的特性,帶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2B側,5G終端則需要持續降低成本,增加行業屬性,為5G融合行業應用奠定基礎。智能邊緣則是5G行業應用的另外一個重要抓手。張新生指出,圍繞着邊緣計算,“共生”是必然選擇。ICT行業應該對垂直行業心存敬畏,“要想垂直行業之所想,才能解決痛點問題。”
未來:從5GA走向6G的“星辰大海”
5G方興未艾,6G嶄露頭角。3GPP組織計劃将于2023年開展對6G的研究,2025年下半年開始對6G進行标準化,并且通信先進國家已經相繼啟動6G研發。按照“商用一代,研發一代”的傳統,現在談6G絕不是為時尚早。
但從5G邁向6G,并非一蹴而就。在5G已經開始商用的今天,5G技術還在不斷向前發展。3GPP在2021年4月27日會議上正式将5G演進的名稱确定為5G-Advanced。同年12月的會議則确定5G-Advanced在R18中的研究課題。5G-Advanced将為5G後續發展定義新的目标和新的能力,通過網絡演進和技術增強,使能5G産生更大的社會和經濟價值。
在張新生看來,5G-Advanced是5G發展的必經階段,跳過5G發展6G基本上是不現實的。5G-Advanced極大提升了5G網絡的性能,也擴充了5G網絡的應用場景,對于發揮5G在數字經濟時代的更大價值夯實了基礎。
面向6G演進,張新生強調,需要延續過往的成功經驗,既有優勢的基礎上發展6G。在今年未來移動通信論壇舉辦的全球6G技術大會上也可以看出,目前,圍繞着6G願景,國内學術界和産業界已經基本達成共識。
張新生指出,在走向6G的道路上時,要清楚的意識到——6G和5G相比,建構要素大有不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要素作為支撐,沒有要素就無法進一步發展。是以,在研發6G之前要首先把要素确定下來,才能确定哪些關鍵技術是6G發展中關注的重點。
回顧波瀾壯闊的移動通信30年,産業界一直在圍繞着頻效、頻譜與密度等三大要素進行創新,努力提升頻效,擴充頻譜以及引入多天線技術來進行空間複用。從最初的2G到現在商用的5G,頻譜從低頻走向了中頻,毫米波的引入也提上了日程;編碼與調制解調方式也出現了巨大的革新;而以Massive-MIMO為代表的多天線技術更是極大提升了網絡容量與性能。而這一切的創新,都賦予了連接配接更多的可能性,也創造了多姿多彩的移動通信産業生态。
張新生表示,6G時代的要素資源出現了極大擴充,在原來基礎上增加了資料、算力和能量,這六大要素共同構成了充滿無限可能的6G。“什麼是6G,如何實作6G,業界還在讨論之中。但6G不是5G的簡單擴充,6G将融合連接配接、感覺、計算與AI能力,打破實體世界和數字世界的邊界,6G網絡不僅有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還要有KVI(Key Value Indicator),為更多的市場和垂直領域提供服務。”C114通信網 樂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