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春辭 排版丨羽夜
她說,“若您能感受到依依,是我的榮幸。若您不喜歡本作,退款也沒關系。”
一般來講,情報姬的牲口編輯們玩文字冒險和視覺小說這樣的遊戲,都在玩黃油。
但這次,我們被推薦了一款由女性遊戲制作者完全獨立制作的一款文字遊戲。
她叫《依依》,遊戲的首頁面長這樣。

在通關之後,編輯内部的體驗大概分為兩派。一派覺得遊戲音樂和畫面都還不錯,但劇情晦澀難懂,另一派則是,好美好厲害。
巧合的是,Steam評論頁面中,哪怕現在遊戲評價是特别好評,但好評和差評的主要讨論點,也集中在劇情這個問題上。
那麼,如何描述《依依》的劇情最客觀呢?
答:短。
短到什麼程度呢,短到有玩家覺得玩了個寂寞。
如果閱讀速度夠快,那麼《依依》的劇情隻夠玩10分鐘,如果不聽語音,那麼遊戲時長可能隻有5-6分鐘。仔細算一筆賬,3A遊戲一般都賣200-300塊,往往能夠為玩家提供40-100小時左右的遊戲時間,算下來每小時約在3-6塊錢左右。
而《依依》則賣6塊錢。
是以……
但是。
作為情報姬《依依》牛逼派的代表,我的評價是如果今年沒有《海沙風雲》、《葬花》這個級别的文字遊戲出現,那麼《依依》就是今年最震撼我的文字遊戲了。
原因在于,要讀懂《依依》的故事,要有創作經曆或是邏輯思辨的知識,光是停留在玩家的身份上依靠體感來閱讀《依依》的故事,反而會因故事中反欲望,保持克制的價值觀而感到而感到生理性的難受。
——花錢買你的遊戲,是為了我爽的,而不是聽你一個創作者在那裡發表自己獨創性的哔哔賴賴。
而這樣“主觀”的内容,則在遊戲裡還不少。
第一遍過《依依》的劇情的時候,我也有類似的體感問題,“這主角勾勾誰啊,代表我?”,加之遊戲時間很短,一句話來說基本就是幾個不同的角色輪流出來走一遍過場,最後和女主角依依對話,最後告别這個夢境。
玩家在與幾位配角的對話中就隻能勾勒出這個“夢境”的輪廓,以及配角們曾經和主角很熟絡,對主角抱有不同的情感,大多數時候,玩家能夠直覺感受到的,是随着場景和角色不斷變換,高度場景化的一種“情緒”。
但情緒歸情緒,遊戲時長短歸短,玩家在對話中獲得的資訊量其實非常足。
這裡簡單列舉一下。
·主角并不屬于夢境,夢境是一個平時沒有聲音隻有顔色的地方。
·夢境隻有下雨才有聲音,但每一次下雨主角就要離開去到下一個地方,并且沒有之前的回憶。
·主要的NPC都是由顔色命名,她們是女主角依依的一個部分,她們對于主角的态度,或是不舍,或是責怪,或是無奈,但都懷抱着愛意。
·男主角曾來過夢境,并且忘記了過去的記憶。
·夢境由人的欲望而建立。
·依依是基于男主角失意後的欲望或是需求,或是情緒和思考的某種投射而被男主幻想出的人物。
·由顔色命名的NPC們其實是女主角依依的化身,是她的某種情緒。
·這是最後一次和依依見面的機會了。
·在男主角想起來依依的時候,也是他必須得離開夢境的時候,依依沒有挽留主角,而是勸他歸去。
将這些資訊結合起來之後,玩家的體驗就會非常有意思了。
一方面,大家都能夠推斷出主角曾在某種狀況下将自己的情緒投射出去而幻想出了他心中完美的女性,但是就像網絡上那些嘲笑孤獨者的文字所說的言論一樣。
健全的人,為什麼要去幻想一個聊以慰藉的對象呢?一定是生活過的不如意吧。
需要思辨能力的地方在這裡開始展現,單純去以“性别”或是“形象”來帶入依依和男主角的關系,就會顯得玩家自己很Low……
另一方面,玩家代入主角身份之後會很困頓,因為在玩家的立場上最基本的邏輯就是以物易物,我投入我的心血和時間去玩遊戲,得到某種體驗,但《依依》的劇情卻需要玩家自行去推算,展現在玩家眼前的隻是冰山一角。
本來隻是去逆推一些遊戲時間線之外的事情玩家也會幹,但如此多的資訊和空白,基本就是告訴玩家:看你自己發揮了。
閱讀比較仔細的玩家幻想能力或是有過創作經曆的玩家可能還好,而沒有的玩家幾乎就被這高牆給堵死了,但解讀并再創作,反而才是這類作品最有趣的點。
根據依依是被主角所創造出,以及那些由顔色命名,對主角抱有各種不同情緒的配角們也是依依的一部分,我們能夠推導出很有意思的事。
依依被創造出來,面對主角時曾經也抱有過很多情緒,但在夢境的最後,依依在為主角獻上舞蹈的時候說,她希望主角萬事順利,不要再回到這裡了,可以見得主角來到這裡就是為了追尋某種能夠慰藉她的情緒。
哪怕其他以顔色命名的配角們對主角戀戀不舍,依依本體卻不挽留他。
是以,驅動着依依的核心應該仍然是被創造後,滿足主角失意時候的慰藉,而在這種慰藉中最好的就是”愛“。也正是因為”愛“,依依或許才會做出哪怕心中很不舍得,但卻依然不挽留,頗有”因為我愛你,是以我放手“的覺悟。
新的謎面和有意思的點又出現了。
在夢境中追尋依依的人是主角,可是根據NPC所言,這是最後一次的機會,那麼說明至少在現實中,主角已經進入了某種不需要依依的狀态。
而當我們将夢境中的一些人和事和依依是為慰藉主角而生聯系起來,我們就會發現夢境和現實高度相關,比如故事的情節推進都會有一場雨,那場雨可能就是現實中的某些變故。
同時,故事至今也确切沒告訴我們,這場夢境是誰的夢。
或許是主角的,這樣想的話主角或許是一個情緒細膩溫柔善良之人,哪怕是創造出了依依之後,甚至希望依依擁有獨立的人格,又或許是一個有情有義但卻自私至極之人,哪怕在不需要依依之後仍然要和她道别。
可如果這場夢,是依依做的呢?
在故事中,依依的分身搖朱告訴他:這裡的一切都不屬于你。
依依自己也說:“你才是我的夢之所向。”
在這個情景下,我們再回看主角進入到某種不需要依依的狀态中,又有無數種可能性。往好了想,或許是主角的生活邁入了正軌,往壞了想,或許主角即将死亡,不再需要依依……
總之,《依依》提出的問題,不是淺層次的作為遊戲和玩家的身份對話,思考這些問題的大前提,就是要清楚的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這一點,則是為什麼我将《依依》推崇至今年最震撼我的文字遊戲這個位置的原因。
遊戲本身的場景化塑造情緒的能力很強,并且在表層内容上是通過情緒來帶動劇情,可這種情緒卻是細膩圓融,符合主題并且邏輯自洽,甚至深想後能夠感受到那種基于靈魂诘問還有夢境與現實的”離别“縮帶來的張力。
遊戲竟有如此力量,能夠觸及靈魂。
可能有些觀衆讀到這裡,會有疑問:你說的這些和我有什麼關系呢?
誠然,沒有過類似經曆的觀衆很難感同身受,那麼我就舉一個現實裡的例子好了,例子的提供者是上一次我們寫麻豆傳媒上海團隊落網那一期的二次元民警朋友。
他跟我說,他遇到的這個案例很像之前貼吧的神文,被網友改編成了漫畫的《回想》中那個自殺的女孩子。
這個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女孩子逐漸喪失了希望,最後自殺的故事
民警朋友遇到的案例則是,一位女性舉報嫖娼,而她舉報的對象是她自己。他說當他們趕到現場的時候兩人已經正在做第二輪,衣服都沒穿好,根據調查和轉賬記錄,嫖娼是真的。
“那她是怎麼舉報自己的?”我問。
“事後她說,她借口去洗手間洗澡偷偷打的電話。”
民警回憶說,她穿着JK服,手機的鎖屏是一張他沒看過的繪畫,調查出來是跟着外賣平台上某些黑按摩接私單的,今年還在上大學。
“她家裡有三個孩子,她是大姐,自家母親被父親家暴。他父親好賭,隻會在家裡橫,為了賭甚至不準母親為孩子花錢買貴的肉,不然就會打她。”
後來她考到了很遠的大學,就是為了逃離原生家庭,但家裡除了學費就已經沒有其他的錢能給她掏出來,好在她自己争氣能拿到獎學金,但他媽軟弱還老實,思想也傳統,覺得嫁一個人就得一直伺候着他。
我問民警朋友怎麼知道這些,語音裡我能聽到他點煙的聲音,他說因為他們後來檢查手機的時候看到了這個學生上網搜過怎麼自殺,負責對她思想教育的同僚說她油鹽不進,是以他就去和她談了下,最後所裡依法把她送去收容教育所。
“當時我問她,你為什麼要舉報你自己,她跟我說那個男的要他叫爸爸,還有點想打她。後來我就跟她聊,她一直在說,我沒其他的方法賺錢養我媽和弟弟妹妹,在跟我強調,她做的沒錯,隻是犯法。”
聽到這裡的時候,我沉默了很久,才問到:“那他爸媽知道嗎?你們應該會通知家人吧。”
“嗯。收容教育結束之後她休學回去了。”民警朋友說,“後來我打電話過問,她媽說她被父親打了好多次,最後自殺了。”他也停頓了好久,“她媽媽離婚了。”
《回想》的故事中,女孩的結局
後來我和民警朋友讨論一些她精神上的特征,民警朋友很感歎,他說他還和這個小姑娘有過書信交流,但現實就是這樣一次次讓她失意,讓她走上了歧途,她本人的精神也是以抑郁,失去了自我調控的能力。
“她說,收容所那些叔叔阿姨說的都是對的,但是對我沒用。我不需要那種又正确又冠冕堂皇的話,那種話能救我媽嗎?”
可能她沒說的話還有一句,那些話也救不了她自己。
在《依依》的故事裡,依依是美麗的,還有那些情緒的場景也是凄美的,但至少故事中最後的離别為彼此都留夠了體面還有對未來的展望,依依離開之前會說,“我将這輪明月贈與你。”
很少有作品能把“離别”這個主題在不去刻畫苦難來反襯光明的前提下,做到這個人文高度。她把人在現實中遇到各種事情會遇到的情緒,具現成了角色,而又通過夢和做夢之人這種創造者和創造物的關系,将原本就存在的情緒放在了那裡,僅此而已。
這種手段最高明的點就在于,這是一種用情緒去刻畫情緒的手段,而非“小明挨了小紅一拳,是以小紅生氣了”這樣的邏輯去刻畫情緒。
正因如此,這樣藏在故事之下的诘問,才能讓觀衆們自己去思考,自己去發出最為涉及靈魂的回響。
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承載着自己精神的脆弱和希望的依依,依依們有着不同的形态,陪伴着她們的主人前進,在主人不再需要自己的時候告别,但人不能為了前進而前進,必須正視自己的精神世界。
至少,為了能夠精神健康的走向未來。
寫在最後:如作者在頁面中寫道,這是一款16天内制作出來的遊戲,一定會有不足之處,如果您不喜歡依依,退款便是。
《依依》是一部十分對電波的作品,但這也是一面鏡子,因為依依提出的問題是關于精神健康狀态的,無論在體驗的過程中出産生了任何情緒,仔細去品味由自身産生的情緒,才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