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最近,海清的演技又一次上熱搜了。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記得她上次引爆影視圈,還是3年前《小歡喜》裡說一不二的“虎媽”。

而這次,她在劇裡飾演的馮曉琴,卻是個委曲求全,牢騷滿腸的“怨婦”。

不少人看了《心居》後感歎:“馮曉琴太糊塗了!”

誠然如此,劇裡的馮曉琴遠嫁上海,丈夫窩囊,公婆強勢,自己拼死拼活維系着家庭,卻很少得到認可與尊重。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這個人物,和戲外的海清,可以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了解海清的人都知道,她可是少有的“人間清醒”——

知道自己要什麼,更知道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人如其名,海清骨子裡透着一股“清冷勁兒”,克制、冷靜、理性。

好友曾晖這樣評價她:

“海清是特别早熟的那種人,她拎得清,目标明确,特别「要」,非常清楚自己在幹什麼。”

生活中,不少女人活成了馮曉琴,辛苦一輩子卻沒為自己活一天。

但海清讓我們看到了女性的另一種活法:

那就是,做個清醒女人,讓人生通透而明亮。

看清現實,逼自己吃苦

民國時期,中國最大的私人民宅,當屬南京的“甘家大院”。

甘家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一直到清朝,它還是響當當的名門望族。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然而,在戰亂頻仍的時代裡,甘家漸漸敗落。

到抗戰時期,甘家已經凋零地不得不把年幼的子女送去親戚家寄養。

這其中,就有海清的母親。

家族的盛衰離海清并不遙遠,她從小就明白:

世事無常,凡事唯有靠自己。

這也就不難解釋,她為什麼比同齡人早熟,小小年紀就懂得逼自己一把。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四五歲學跳舞的時候,别的孩子喊疼喊累,但海清卻忍着疼一直練,她說:

“疼是疼,但疼完之後,你這個腿就能到那兒。”

有一次去少年宮上課,教室裡一個人影兒都沒有,門上貼了張老師的請假條。

按理說,小孩子碰見這種情況肯定樂翻天,但海清卻有點沮喪。

于是,她就在空蕩蕩的教室裡,一個人練了倆小時。

國小六年級時,舞蹈學校來招人,海清積極報考。

順利通過考試後,卻不想爸媽極力阻攔,鐵了心的海清不惜和父母争吵起來。

最後,還是外婆出面,支援海清去舞蹈學校。

結果,舞蹈學校的日子并不好過。

剛去的一個月最難熬,父母不在身邊,老師不認可自己,同學有意疏遠,海清仿佛一夜之間陷入了某種困境。

即使她目标明确,心勁兒很強,但不代表她不會受挫,不會失望。

那段日子,她特别愛哭,哭夠了,還是會硬着頭皮去上課。

那年,她才12歲。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和同齡人相比,海清最大的特點還不是能吃苦,而是對現實有很清醒的認識。

她受不了舞蹈學校的專科文憑,她要讓自己讀大學,她要考北京電影學院。

為了實作這個目标,海清在練舞之餘必須加緊文化課和表演課的學習。

那幾年,她幾乎是早上練舞,上午上課,下午排練,晚上啃課本。

她時常來不及吃飯,就邊走路邊啃包子;

晚上總熬夜,吓得爸媽都得拉電閘逼她睡覺。

多年後,海清回憶起那段日子說:

“當時覺得自己渾身是勁兒,一定能考上。”

果然,一年後,她去了北京電影學院。

這年,她19歲。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海清讓我想起了作家寬寬的一句話:

清醒有追求的人,在哪兒都能過得滋潤,隻是更高的人生追求,需要更尊重自我的選擇來成就。

其實,清醒的背後,少不了對生活的洞察和感悟。

一個人,唯有看清命運的難測與生存的不易,才會狠心逼自己成長,靠自己托舉起明天。

保持清醒,不被名利左右

進入北京電影學院的第一天,海清就陷入了巨大的失望中。

原來,她的班主任是黃磊,一個比自己大不了幾歲的小青年。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海清說:“當時自己的心裡‘哐當’一下,心想完了,這四年,要砸他手裡了。”

在她看來,黃磊不過是個明星,怎麼比得了老教授。

于是,海清開始厭學,課堂上各種不配合,言行上吊兒郎當的。

這天,她故意在頭上紮兩個大花,站在台上抽煙。

黃磊一眼看到她,直接開罵:

“你幹什麼呢?你一女的,撇着個腿,頭上紮一花,在那兒抽着煙,不許抽。”

海清先是一愣,之後她開始觀察黃磊,半個學期下來,她發現黃磊認真嚴厲,很有師者風範。

于是,她一改前态,安安穩穩地學習、排練。

幾個月後,她被一個劇組選中,可這個嶄露頭角的機會,卻被黃磊直接拒絕。

沒想到海清卻高興壞了,因為她也覺得:比起“賺錢”和“紅”,演員應該先沉澱自己。

回顧海清的成名之路,她的确比别人慢半拍,她似乎一直不緊不慢地行走在自己的節奏裡。

2003年,26歲的海清憑借電影《玉觀音》正式出道。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四年後,她主演的《雙面膠》熱播,大家發覺:海清這個演員,挺會演媳婦的。

再後來,《王貴與安娜》、《媳婦的美好時代》等熱播劇更是坐實了海清“國民媳婦”的形象。

這幾部劇讓海清名利雙收,但很快,她就銷聲匿迹了。

等再回來,觀衆發現:海清變了。

最直覺的變化是,她不再演“媳婦了”。

她成了《紅海行動》裡剛柔并濟的女記者,成了《趙氏孤兒》中顧全大局的母親,成了《小别離》、《小歡喜》裡強勢又可愛的中年媽媽。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尤其是《小别離》和《小歡喜》,讓沉寂多時的海清,又紅透半邊天。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然而,這次和上次一樣,海清在人氣最高的時候,又銷聲匿迹了。

她似乎永遠不懂趁熱打鐵,總選擇在人生的高光時刻隐去。

究其原因,用她自己的話說,那就是:

“我要不斷地重塑自己,打破自己,但又不追求刻意的突破。”

談及名利,她又說:“你來,我接受,沒你,我一樣活得很好。”

常言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生活中,太多人被名利困住,被誘惑腐蝕,把人生活成一個逐利的過程。

殊不知,這樣的生活可謂舍本逐末,隻能讓自己被欲望奴役。

低谷時向上攀爬不難,難的是,高峰處的理性與克制。

唯有在名利面前保持警惕,方能活得自在灑脫。

最進階的人間清醒,是看清自己的心

一直以來,我們對海清的了解,更多的停留在她的作品上。

有人說她是“爆款輸出機”,有人說她是“收視率保障”,也有人說她是不可多得的“演技派”。

這些年,海清時刻保持着清醒,事業線脈絡清晰,生活的步伐也有條不紊。

她很早步入了婚姻,丈夫是圈外人,為了不影響家庭,她很少對外談及自己的家庭。

作為女演員,不少人生怕結婚生子影響前途,但海清覺得,一切隻要遵從内心就好。

當年拍完《雙面膠》,海清于風頭正盛之際,選擇回家生孩子。

兒子出生後,她時常因為拍戲缺少對孩子的陪伴,為此,她十分苦悶。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到底要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成了海清必須面對的問題。

既然怎麼選都有遺憾,那就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

她的心在兒子那裡,就推掉所有的戲,回家陪孩子;

如果遇到讓自己蠢蠢欲動的好劇本,她就和家人商量好,出去接戲。

在家和劇組之間來回奔波,海清也有疲倦的時刻。

而這時,她會放下一切,去旅行,去放松,去獨處。

海清每年都會去一趟普陀山,不帶父母,不帶丈夫,也不帶孩子,全程隻有她一個人。

她會在傍晚漫步海邊,随心所欲地走走,吹吹海風,聽聽濤聲的呼嘯。

有時,她也會帶上一本小書,找個安靜的所在,靜靜地看上一天。

海清:清醒的女人,最好命

人到中年,海清漸漸退去年輕時的鋒芒,頓悟了人生的意義,就是要找到真實的自己。

她看見了自己的心,循着内心的聲音,在時光裡走得更加從容。

她說:“女人,在這個社會上應該有很多身份。她不僅要面對子女、家庭,更要面對自己的人生和感情。”

女人,總要為自己活一次,不束縛于身份,不糾纏于名利,不執着于成敗。

古語雲: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真正清醒的人,從不刻意迎逢這個世界,她們永遠懂得為心而活。

海清,曾客串過黃磊主演的《深夜食堂》。

她在裡面出演一個60多歲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大嬸。

雖然隻有幾個鏡頭,但這個角色卻讓海清有很深的感悟。

她明白了人生實苦,但恰恰是這些“苦”,讓生命有所回甘。

或許正是這些微小的“覺醒時刻”,拼湊出了海清腦海裡清晰的人生畫卷。

生活裡,我們見過太多人活得過且過,是以“清醒的人”,尤其可貴。

想清楚人生的路怎麼走,明白自己到底要什麼,才算不負此生。

願你也如海清一般清醒自知,不被困難擊垮,不被名利束縛,不被俗事亂心。

作者| 瑾山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主播| 素年錦時,微信公衆号:素年錦時FM。

圖檔|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