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頌恩創作的《守夜的天使》。
“速寫廣州”的畫友們創作的街頭速寫為廣州留下了一份獨特的文化記憶。
“速寫廣州”畫友為培正路創作速寫。
醫生馮媛用畫筆記錄下支援香港抗疫的女護士臨行前告别兒女的感人一幕。
畫友為幫助老人掃碼測核酸的醫護人員創作的速寫。
肥仔斌為永慶坊創作的速寫。
4月11日淩晨兩點半,謝麗珍收到畫友陳頌恩從微信發來的水彩速寫畫《守夜的天使》,畫面記錄了她和醫務人員淩晨堅守在街道測核酸崗位上的動人一幕。這幅作品是陳頌恩根據她發在朋友圈的工作照創作的。看到畫作的一瞬間,她頓時就“破防”了,“心裡面忽然一震,差一點哭出來”。
謝麗珍是廣州市海珠區南石頭街道社工站的一名黨員社工。連日來,廣州11區啟動全員核酸檢測,她和同僚們全情投入到街道測核酸組織工作中,奮戰了3個日夜。感動之餘,她立刻把這幅為基層社群防疫從業人員“打Call”的畫作發到街道工作群,将這份鼓勵傳遞出去。
謝麗珍和陳頌恩都是“速寫廣州”的成員。這是一個由珠三角地區街頭速寫愛好者自發組建的興趣社群,成員們來自各行各業,既有白發冉冉的老者,也有童真稚氣的國小生。每個周末,他們背着畫闆,齊聚在廣州某個街角,進行半天時間的速寫。
如果說,漫遊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佳方式,那麼城市速寫則是另一種凝刻時光流轉、定格人間煙火的途徑。疫情期間,“速寫廣州”的畫友們将身邊一幕幕暖心戰疫場面記錄下來,在傳遞溫暖、凝聚人心的同時,也為花城廣州留下最生動、最本真的個性寫照。
●南方日報記者 李培 黃楚旋
本版圖檔均由受訪者提供
“畫筆有一種無聲的力量”
作為“速寫廣州”的一員,謝麗珍不僅是被記錄者,也是記錄者。
謝麗珍早年就讀于廣州市美術中學,畢業後再沒有碰過畫筆,直到2020年與“速寫廣州”結緣,她才重新開始畫速寫。
不久前,她将青年志願者王先生在荔灣區石圍塘社群參與一線防疫的場景畫了下來。“在‘i志願’APP上,我得知他已經服務了40多次、是五星志願者,覺得很受鼓舞和感動。”謝麗珍說。
兩年來,堅守社群防疫一線的她,在空餘時間用畫筆定格下不少感人瞬間:黨旗下忙碌到淩晨的下沉黨員,幫助阿婆查找二維碼資料的志願者小姐姐……畫面的主人公,謝麗珍大多并不認識,隻有一面之緣。
今年2月,謝麗珍創作了五格漫畫《有溫度的一夜》,記錄了街道社工瑣碎忙碌的一天,從接種疫苗核對登記,到幫有困難老人安頓住宿,直到深夜11點工作群還不停收到資訊……畫作在朋友圈發出後,街坊親友們紛紛為她點贊。
“畫筆有一種無聲的力量,能夠讓被畫者感到‘被關注、被了解、被記錄’。”謝麗珍說,畫友們用速寫形式,把廣州基層抗疫不為人知的點滴感動彙聚起來、傳遞出去。
除了像謝麗珍這樣有一定基礎的創作者,“速寫廣州”還有不少從零起步的成員。廣東省人民醫院風濕科“85後”醫生馮媛就是其中之一。
原本隻是繪畫“小白”的馮媛,8年前開始通過網絡自學繪畫,初衷是為了“自我療愈”。馮媛告訴記者:“風濕是慢性病,我和許多病人認識超過十年,有時聽到他們病情惡化的消息,心情會非常低落,畫畫能讓我放松下來,恢複平靜。”
2018年的一天,她報名參加了“速寫廣州”活動。或許是出于醫生的職業習慣,馮媛會很細心地觀察老廣州街坊生活的細節,窗台上曬的果幹、陳皮,甚至一個拖把,都會激發她的靈感。一次在老城區寫生時,街坊還為她搬來闆凳、拿來飲料,廣州這座城市的包容和人情味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為疫情緣故,馮媛近兩年很少參加外出速寫活動,但她卻畫得更勤了。
今年2月,醫院同僚集結準備出征支援香港戰疫,馮媛在門診樓下看到一位女護士臨行前和一對兒女告别的場面。回家後,她馬上創作了一幅水彩速寫,以此表達對同行們的祝福和敬意。兩年來,她用速寫形式描繪過許多“大白”默默奉獻、守護生命的忙碌身影,“每次疫情來襲,他們就是這座城市的主角”。
尋找“煙火氣”的“無名畫師”
40多年前,律師汪翊從山西來到廣州發展。談到與速寫結緣的原因,他用了一個很文藝的說法——為了“尋找人間煙火氣”。
在一次高第街的速寫活動中,汪翊選擇了“許地”作為創作對象——魯迅夫人許廣平曾在此度過童年。在他的畫中,纏繞的電纜線、布滿牆壁的爬山虎、舊窗上的塑膠雨棚……曾經繁衍了近代“廣州第一家族”的許地,處處流露着歲月洗禮的斑駁印痕。
汪翊曾擔任過兩屆“廣州市書香羊城全民推廣大使”。除了畫畫,他忙着讀書、寫作、做公益,把“一個人的愛好”擴充為“一群人的愛好”。如今,他的人生目标之一,就是力所能及地為廣州增添幾分人文氣息。
“速寫,本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但當一群人共同為城市畫像的時候,速寫事實上就成為了一個文化現象,吸引更多人去關注、感受和認識廣州這座城市,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汪翊說。
“我們大部分是新廣州人,大家都在用畫筆去發現這座城市不一樣的美。”據“速寫廣州”發起人之一肖龍川介紹,6年時間裡,團隊從最初的3人,慢慢發展為上千人的規模,500人的微信大群就建了好幾個。
6年來,畫友們走遍了荔灣、越秀和海珠等廣州老城區的許多角落。他們瞄準市井生活,筆下有曬滿被單的騎樓,有趟栊門、竹筒屋内的尋常人家,還有小販們的吆喝聲、小吃店的香氣……濃濃的市井生活氣息,被畫友們用色彩和線條融進了畫裡。
肖龍川強調,速寫有着與拍照打卡不同的深意。“拍照隻有短短幾秒,速寫至少要半小時以上,是對城市文化的一次深度觸摸。”他說,每張速寫都是有聲音和味道的,畫雖然是平面的,但蘊含的情感是多元的、立體的。
2019年,“中國廣州釋出”微網誌以“廣州溫度”為題,選登了“速寫廣州”的9幅作品,之後這些作品在六榕街道文化廣場長廊展出,受到街坊們喜愛。
2020年10月,“速寫廣州”四周年展覽在沙面舉行,一位前來看展的陳先生說:“沒想到在這裡可以看見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他們的畫作,勾起了我的兒時回憶。”
“我們用速寫的形式,為廣州留下一份特别的記憶。”肖龍川說,200多期外出速寫活動,數萬幅速寫作品,都來自于默默無聞的“無名畫者”,“每一幅都是不可複制的”。
散播城市之美的公共創作
從鋼筆、水彩到國畫、二次元,“速寫廣州”畫友們的速寫風格迥異,他們還對城市街景進行“超現實”創作,為老街巷注入創意和想象。
肥仔斌被畫友們稱為“大神級”人物,有人說,他像一個魔術師,畫出了一個“從地下生長出來”的廣州。從小在廣州西關長大的他,酷愛街頭塗鴉藝術,他将塗鴉藝術與速寫結合,創造出一種3D速寫風格,為年代已久的西關民居、小食店,添上生猛的色彩、跳躍的線條,讓一條條老街以時尚、動感的面孔“新生”。
“我們缺少的不是美的表達,而是個性化的表達。”肥仔斌希望用新的元素激活對廣州城市特性的表達,他筆下的羊城老街、大排檔、廣式茶樓,在小紅書、微網誌等社交媒體上走紅。
如今,他的作品更是被挂在永慶坊一期的青磚牆上,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去打卡。
除了為古老街區注入新活力,“速寫廣州”也越來越多地參與城市公共文化建設和公益關懷類活動,為朝夕相處的廣州增添光彩。
2021年,廣州公交集團和“速寫廣州”聯合,将“尋味西關”系列速寫畫搬上了廣州公交專線,喚起許多人對“老廣味道”的懷念。不久前,雙方再度攜手,拟推出第二條以博物館作為主題的公共汽車線路,站點涉及農講所、廣州藝博院、陳家祠等文化地标,畫友們準備用“速寫風”,再度“點亮”這座城市的文化記憶。
“速寫廣州”還走進廣州老城區的長者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為老人畫像。“畫友們雖然不太擅長畫人像,但都很用心地為爺爺奶奶們畫下Q版頭像。”肖龍川記得,一位老奶奶拿到畫作後十分感動,說“從來沒有人給她畫過畫像”。還有一對年過九旬的老夫妻,因患老年癡呆而口齒不清,但看到畫友們為兩人創作的“情侶頭像”後,笑得合不攏嘴。
2021年,在雕塑家、畫友劉藝的牽線下,畫友們來到為心智障礙者提供服務的廣州鐘落潭慧靈農場創作牆繪。許多人是第一次用丙烯在牆上作畫,30餘名畫友群策群力,完成了三幅顔色跳躍、想象力奔放的牆繪作品,馱着溫馨小屋的鲸魚遨遊在海底世界,宛如一場連續不斷五彩斑斓的夢境,頓時讓人感受到海風拂面的溫柔……他們在畫中傾注的對廣州的眷念、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如此濃烈而熾熱。
此前,“漫藝術·速寫聯展”曾在廣州東湖附近的越秀區文化館展出,“速寫廣州”畫友們的作品與專業畫家、美院教授的作品同台亮相。這些寂寂無名的業餘畫者的創作,讓廣州美術學院教授朱松青記憶猶新:“他們的城市速寫,不是冷冰冰的記錄,而是有溫度的表達。不同畫風的走心之作,承載了對廣州千言萬語的情感與态度。”
專家點評
朱松青(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協漫畫藝委會副主任,廣東省美協漫畫藝委會主任)青年速寫有助于塑造城市文明
速寫,是一門有點青春烙印的手藝,是一種短時間和低成本的美術實踐,也是一種無拘無束的探索與操練。由此可以自由探索繪畫語言、技能技巧。當你進入這個境界,就會發現其樂無窮,就像玩遊戲那般美妙。以手機為主要載體的快餐式讀圖,會讓大家産生數位視覺審美疲勞。基于紙本和純手工的速寫作品,形成了一種補償性和治愈性的文化資源,是以許多城市速寫在社交媒體上“走紅”,傳播和展現了城市文化特質。
很多年前,我就說過這樣一句話——回望文藝複興,可以看到:藝術之于人類文明,猶如美術之于藝術,猶如素描之于美術,猶如速寫之于素描。
就我個人對速寫的體會,年輕人多畫速寫,尤其多畫探索性速寫,可以全面提升個人的藝術素養。而如果廣州能有很多年輕人熱愛速寫,并成為一種時尚,一種生活常态,那麼廣州肯定就不僅是一座美術城市,更是一座真正的文明城市。
孫戈(廣東省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為城市留下有溫度的文化記錄
速寫,是直接面對生活的藝術形式,畫者用自己的觀察、感受和藝術語言去表現生活。同樣的一件景物,每一位速寫者畫出來的作品都絕不會相同,它展現出畫者對事物的獨特情感和技藝。可以說,速寫能夠很好地表達當代人“在場”的觀察與記錄,展現他們對生活的熱愛。
有這麼多人參加到“速寫廣州”裡,用“速寫”這樣一個藝術形式表達他們對廣州生活、曆史、建築等文化風貌的熱愛,為這座城市留下有情感、有溫度的記錄,并讓這種記錄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這些作品聚沙成塔、彙聚成對這座城市深厚的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