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電視中的天生殺人狂,現實中真的存在嗎?

前段時間,新聞報道,黑龍江一個年僅15歲的少女劉某莫,在去年12月把母親殺掉藏屍冷庫,然後僞造現場,直到後來其父親發現遺體後報警,警方經調查後,鎖定少女的作案嫌疑,連夜突審,劉某某才交代了殺害母親的全過程。

而更早在2020年4月18日,安徽宣城警方釋出通告,此前走失報警的女孩楊某婷系被13歲的堂兄楊某某侵害遇難。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屢見不鮮,于是有人問了,難道真的存在“天生犯罪者”——有些人天生就容易犯罪呢?

早在1870年12月,在意大利帕維亞監獄,一個名叫龍勃羅梭的意大利犯罪學家打開了著名的土匪頭子維萊拉屍體的頭顱,發現其頭顱枕骨部位有一個明顯的凹陷處,它的位置如同低等哺乳動物一樣。得出結論:這種情況屬于真正的蚯突肥大。

電視中的天生殺人狂,現實中真的存在嗎?

(圖檔來源:giphy)

就是以此為靈感,龍勃羅梭後續又調查和測定大量暴力犯罪者的生理特征,尤其是大腦、顱骨的解剖學結構,并結合人體測量、相貌分析、紋身特點等手段,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論,并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犯罪人》。

早期對于暴力的研究更偏向社會學,但從龍勃羅梭開始,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發現,遺傳、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都和暴力攻擊行為有一定的聯系。

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學者科菲[1]在對某些男性罪犯進行染色體檢驗時,發現某些罪犯有一條多餘的Y染色體(23XYY),他認為擁有多餘Y染色體的男性會比擁有正常染色體(23XY)的男性更具有攻擊性和暴力傾向。

1966年發生在美國芝加哥發生的一起兇殺案中,兇手斯貝克倍連續殺死了8名護士,其後期經過檢測發現他就是一名典型的XYY染色體異常者。

然而,現在的研究更多從基因多态性和表觀遺傳學角度,尋找與暴力攻擊行為相關聯的基因,尤其是一些神經遞質的相關基因。

電視中的天生殺人狂,現實中真的存在嗎?

例如:

1. 5-羟色胺(5-HT),廣泛參與情緒、痛覺、睡眠的功能調節

這個神經遞質的異常容易導緻沖動攻擊、自殺反社會行為異常[2]。它的相應基因多态性也被認為和暴力攻擊及沖動特質存在相關性。

2008年7月1日,楊佳在上海閘北分局實施了暴力襲警的行為,導緻多名警察犧牲。有研究人員根據犯罪人楊佳的性格和行為表現,推斷其基本符合腦内5-羟色胺含量異常者的表現[10]。

2. 兒茶酚氧化甲基轉移酶

兒茶酚氧化甲基轉移酶是一種代謝酶,主要作用是降解包括多巴胺在内的兒茶酚胺類神經遞質。目前認為其相關基因的某些攜帶者,具有暴力攻擊行為的易感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得到了驗證[3]。

3.多巴胺的轉運體和受體

多巴胺在腦内分泌主要調節大腦的情欲、感覺、傳遞興奮和開心的資訊。

當多巴胺增多時,正常恐懼情緒會被興奮感取代,進而可能導緻更強暴力攻擊性。目前也證明某些相關基因的特殊多态性與注意力低下、多動症、兒童暴力攻擊行為具有相關性[4]。

4.單胺氧化酶

單胺氧化酶是一種催化單胺氧化脫氨反應的酶,參與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等兒茶酚胺以及5-羟色胺等神經遞質的代謝,也與反社會人格障礙以及暴力攻擊行為相關[5]。

5.γ-氨基丁酸

γ-氨基丁酸是腦内一種重要的抑制型神經遞質,有鎮靜神經,抗焦慮的作用,其受體的基因異常被認為是和人格異常、暴力沖動行為具有相關性[6,8]。

也許有一天,等到我們能完全确定這些缺陷基因的具體功能和作用之後,我們可以像手術治療“兔唇”這樣的手段,來治療和改善這些基因攜帶者。

不一定!

暴力攻擊行為是受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影響而導緻的複雜行為。

例如酗酒、抽煙、兒童逆境等因素,都會對暴力性攻擊性行為産生重要的影響。

電視中的天生殺人狂,現實中真的存在嗎?

通常來說,犯罪行為往往是犯罪人的人格社會性缺陷的表現,實質是其對社會規範和法律的敵視、蔑視或漠視的态度。

正是有了這些不正确的态度,他們才會選擇社會不認可的行為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但有暴力行為傾向的基因攜帶,有人格缺陷者,也未必一定會犯罪。

因為不管是暴力攻擊行為的基因攜帶,還是人格缺陷,當他們轉化為犯罪心理狀态還必須依賴于一定的主客觀條件,這些都隻是産生犯罪心理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9]。

審稿專家:徐昊| 神經外科醫生、科普大V

參考文獻

[1]Coffey MP.The genetic defense:excuse or explanation? [J]. 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 . 1993,35(1):353-399

[2]Frankle W Gordon et al. Brain serotonin transporter distribution in subjects with impulsive aggressivity: a positron emission study with [11C]McN 5652.[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5, 162(5) : 915-23.

[3]王永柏,王嘉凱,剛清偉,劉婧一,王靜.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與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為關聯的meta分析[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4,28(07):492-498.

[4]Guoqin Hu et al. The interaction of NOS1AP , DISC1 , DAOA , and GSK3B confers susceptibility of early-onset schizophrenia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J].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8, 81 : 187-193.

[5]劉少将,石玉秀,韓芳.MAOA基因多态性與攻擊行為(綜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7,31(07):580-584.

[6]張境鋒. 兒童期逆境與基因對男性服刑人員攻擊性的影響[D].深圳大學,2019.

[7]李佳珏. NR3C1、NR3C2基因啟動子區域甲基化水準與攻擊行為相關性研究[D].昆明醫科大學,2020.

[8]李輝,李磊,徐紅梅,趙子琴,劉文斌,周懷谷.人類暴力攻擊行為的遺傳相關性研究進展[J].法醫學雜志,2015,31(05):381-386.

[9]梅傳強. 犯罪心理生成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4.

[10]秦中華. 論犯罪生物學原因研究的現實意義[D].複旦大學,2008.

*本文内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