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馮少協:多畫一些能留給曆史的作品

馮少協:多畫一些能留給曆史的作品

馮少協,1964年出生于廣東普甯,現任廣東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成員。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文藝

(作品由受訪者提供)

走進工作室

畫畫首先要讓自己激動起來

廣東畫院副院長馮少協說,自己是一個宅男,隻有三個愛好:畫畫、看新聞以及喝茶。這些都能在工作室裡實作。

“每天完成工作,都要回到工作室來,坐一坐,喝口茶,就覺得很踏實。”幾十年來,馮少協已經養成了這樣的習慣。羊城晚報記者随他走進的這間小畫室,位于廣州獵德。

馮少協說,自己是将不同類型的創作設定在不同工作室的。“廣州這裡交通比較便利,是我做小型創作或者休息的地方。我早年在佛山工作過,是以在那邊有一個面積大一些、簡陋一些的,用來畫大畫。”

馮少協說,那間佛山的工作室隐藏在舊式居民樓中,自己也習慣了那裡的光線,這甚至成為了他畫畫必需的創作氛圍。“可能因為在那裡,沒人能找到我,畫畫就不受影響。”談及畫家和工作室的關系,這位“宅男”強調,畫家的時間寶貴,沒有必要的社交能免則免,能避則避,“我在畫一些大型主題創作的時候,真就停不下來,一動手就得熬到半夜兩三點,其間幾乎每天都這樣。”

創作停不下來,可見馮少協是一個“沖動”型藝術家。問題和情緒一直在他心中,會被日常生活的某一個細節或時刻點燃靈感,說幹就幹。2021年初,馮少協在邊開車邊聽新聞的時候,旁邊一輛車駛過,正在播放歌曲《萬裡長城永不倒》,當即令他聯想到了正在發生的國際新聞事件。回到佛山的工作室,馮少協着手創作《中國,崛起!》,一畫就是一個星期。

“有人喜歡運動,我則不大喜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養生方式,我認為安安靜靜就是最好的。畫畫也是一樣,不能用同樣的模式套到不同個體的頭上。”馮少協說,“我注意到,現在有一些油畫家似乎陷入了教條主義,隻注重模仿老師教的方法。但是如果隻模仿某種技法,怎麼能讓作品激動人心?”

在馮少協看來,畫畫首先要讓自己激動起來,然後才可能打動觀衆。數年前在“海上絲綢之路”系列創作過程中,馮少協把自己關在工作室,閉門不出,創作不休。《中國,崛起!》完成後,已十數天足不出戶的馮少協自拍下滿腮虬髯的樣子,用這種方式記錄下全身心的投入。

馮少協:多畫一些能留給曆史的作品

看新聞,是愛好更是靈感來源

“我強調藝術的時代性,大型主題創作一直是我的主打方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走在前面。”看新聞是馮少協的愛好,也是他多年的靈感來源。2003年,馮少協的首個個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該系列名為《關注中國文化市場》,集中展出一批他以公務員工作中所見所聞為主題的作品。自此,他回到了從小愛好的文藝領域,開啟了以系列主題創作為主打的藝術之路。

巨幅油畫《中國共産黨黨員——鐘南山》,就是馮少協以新聞畫面為靈感進行的再創作,其小幅同題肖像後被贈送給了鐘南山本人。鐘南山院士說:“我很早之前就關注到了這幅作品。”他還說,看到這幅畫,思緒也回到了武漢的抗疫現場,當時疫情十分嚴峻,自己的心情也很焦急,“這幅畫把我畫得比較憔悴,卻如實反映了當時的情形。”

近年來,這幅畫多次亮相國内的重要展覽: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偉大征程、時代畫卷——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美術作品展》《美在科技——中國美術館藏科技題材美術作品展》《美在耕耘——中國美術館新年展》等,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舉辦的《百年芳華——美術經典中的百年黨史展》……它都不曾缺席。

日前,繼該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之後,馮少協接受邀請再次創作的同題作品,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事實上,它此前就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也有一段緣分:2020年,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衆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中,《中國共産黨黨員——鐘南山》被陳列在展廳入口最顯眼的位置。

用油畫講好中華故事

長期以來,馮少協一直緻力于創作表現地緣政治沖突題材的作品,但美術表現往往需要一個形象切入點。在作品《中國,崛起!》中,他選擇了獅子為主體,描繪了一隻代表中華民族的獅子盯着風雲變幻的海面。他認為,中華民族曆盡苦難,那曾經滿身傷痕的睡獅早已蘇醒,并巍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百年屈辱的曆史雖已遠去,但留下的記憶卻刺痛無數中國人的心,警鐘長鳴。

“講好中國故事、廣東故事,藝術家責無旁貸。繪畫是超越語言的藝術,油畫在這個方面有天然優勢。”馮少協多次帶着他的不同系列作品,在世界各地巡展。2009至2011年,“百年廣州”系列先後在倫敦、香港、北京、華盛頓等地舉辦展覽;2015至2018年,“海上絲綢之路”系列則先後在曼谷、馬六甲、雅加達、香港、澳門、紐約、北京、莫斯科等地巡展。

馮少協:多畫一些能留給曆史的作品

藝談

那滴眼淚是油畫《鐘南山》的靈魂

1

羊城晚報:藝術家在創作當下題材的時候,如何面對海量的資訊和複雜的情緒?

馮少協:還記得2020年春節,新冠疫情發生,讓人們措手不及。那時候我整天待在畫室,如所有人一樣每時每刻關注着抗疫大事的進展。到了2月中旬,出現在新聞釋出會上的鐘南山院士,他那堅毅的目光讓我迸發出一個念頭:要畫一幅表現這個時刻的鐘院士的油畫肖像。

這個創作的念頭讓我在那段時間裡醞釀、積攢的情緒得以釋放。我當時很激動,說幹就幹,一下子就拿起手邊的煙盒打草稿,後來才聯系美術用品商店找來更好的畫布。經過一夜未眠的構思,我第二天就在180cm×230cm的畫布上動起筆來,連續半個月,吃住都在畫室,完成了這張作品。

羊城晚報:像這類重大事件、主要人物,必然有很多同題創作。

馮少協:是的。疫情期間确實湧現出相應題材的衆多美術作品,其中有大量畫鐘南山的作品。專業畫家在畫,業餘畫家也在畫。大家都想表現鐘南山院士身上的這種敢于擔當、勇于盡職的精神,可見這是一種共識、一種呼聲。不過客觀地說,這其中創作水準也是良莠不齊的,還招緻了一些争議,是以我再來畫鐘南山,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在很多時候,文藝家是無法親臨現場的。但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我們可以依靠新聞來創作,不過,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于是我選擇了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拍攝的鐘南山的新聞圖檔作為參考,但為人物戴上了口罩、穿上了外套。這樣既避免陷入臨摹照片的困境,又能表現出人物所處的特定新聞事件。

2

羊城晚報:在這麼多的同題創作中,為什麼您的作品受到極大關注?

馮少協:可能是因為我側重表現了鐘南山先生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和他複雜的内心世界。在新聞片段中,我尤其注意到他接受采訪時眼眶濕潤的瞬間。我們即便是搞主題創作,也不能平鋪直叙,而要表現和捕捉到人物的複雜性和獨特性,才能打動人。

坦白地說,眼淚是後來加上去的。一開始我想,都說共産黨員流血不流淚,那這個危急關頭,有眼淚究竟好不好?于是先想擦掉它,但最後還是加上了。我自己是以而流淚,希望作品也能引起大家的共鳴。那滴男兒不輕彈的熱淚,可以說是這張畫的靈魂。過去不少畫鐘南山的作品,都畫得極其形似,但如果表現人物思想和靈魂方面沒有獨到之處,隻是畫得像,又有什麼用呢?

羊城晚報:對于主題創作,您有怎樣的思考?

馮少協:大型主題創作一直是我的主打方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走在前列。在我心目中,藝術不僅僅是風花雪月,不僅僅表現個人的小情感。作為一個文化人,還是要站在曆史文化、家國情懷的高度來看待當下,創作一些好作品,展現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和擔當。

是以我從2003年的《關注中國文化市場》,到2006年的《中東的鴿子》、2009年的《百年廣州》,2015年的《海上絲綢之路》等大型系列作品,就是一直希望堅持這方面的探求,而且保持一種新鮮度和優勢。一個真正有能力的畫家,應該多畫一些能留給曆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