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家長的印象中,學習好的孩子都是比較文靜的,而學習不好的孩子都是比較活潑的。
這主要是因為,在很早之前我們國家很多都是應試教育,孩子隻有整天沉浸在學習之中,才會獲得良好的成績。
但是,自從将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之後,由于孩子的真正潛力被激發,學習好的孩子就不再是那些文靜的孩子了。而運動的好處對于孩子來說,可以在多個方面展現出來,比如下面這幾種。

愛運動的孩子,學習會更好
在2016年,當時全國的63名聯考狀元中,有34位都是對運動十分喜歡的。而在次年的42位聯考狀元中,也有24位對運動十分鐘愛。
可以說,現在的那些優秀的孩子,往往都和運動關系緊密,似乎運動也成為了精英的一種标配。
而在國外,運動對于人們成就的影響就更大了,比如美國前總統們,其中特朗普是橄榄球運動愛好者,在校期間還擔任了校橄榄球隊的主力。
奧巴馬是全運動愛好者,隻要是運動項目,奧巴馬都是十分喜歡的。而小布什三代人,都是棒球愛好者。
當然,在國内也有這樣的案例,之前非常火熱的冬奧會中,谷愛淩一躍成為衆人的驕子,而她的學習成績更是無人能比。
要知道,谷愛淩喜歡的運動其實不僅僅有滑雪,還有很多其它的運動,在很多人的意識中,喜歡這麼多運動的人是不可能學習好的,但是她卻學習非常好,完全打破了人們對于學習好與運動之間的傳統印象。
相關機構的專業人士也曾經做過實驗,結果顯示,運動并不會讓孩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反而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有着非常積極的效果,能夠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記憶力、反應力以及承壓能力。
這種結果是很多家長都想象不到的,是以,以後我們應該改變對待運動的态度,讓孩子盡情釋放自己的活力,參與到運動中去,這不僅不會耽誤孩子的學習,還會讓孩子的學習成績得到提升。
愛運動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更強
在這方面,我的話語權還是很強的。我家孩子是一個比較内向的孩子,但是内向也造就了他比較敏感的情感,他看不得他人受苦,看不得世态炎涼,覺得人和人之間必須有基本的信任,覺得有損他人利益會讓自己睡不着覺。
其實,孩子的這種思想是好的,但是卻是不現實的,因為“悲傷”和“喜悅”都是必須同時存在的,沒有了“悲傷”,也就無從襯托“喜悅”的美好了。
簡單地說,就是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不強,見不得那些超出自己理想狀态之外的東西,心理狀态和“玻璃心”很相似。
這種狀态其實是很不好的,孩子在以後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中,都可能會經常受到精神方面的委屈,進而嚴重影響孩子的發展。
不過,在後來我開始帶着孩子參加運動了,我們一起去跑步、跳繩、踢球、打球、遊泳等等,我發現,孩子在習慣于運動之後,整個人都變了, 變得不再那麼玻璃心,變得開始堅毅了。
這其實和孩子在運動中被動受到的挫折有關。我們都知道,孩子在運動的時候肯定會受到一些磕碰、摔倒等狀況。
而很多時候,是沒有其他人來寬慰孩子的,孩子需要自己面對運動帶來的挫折,逐漸在這種小挫折的不斷鍛煉之下,孩子不僅能夠獨自面對身體上的挫折,更能夠開始面對精神上的挫折了,進而變得不再那麼玻璃心了。
其實,我之前隻想着讓内向的孩子,通過運動能夠強身健體,但沒想到,誤打誤撞讓孩子的心靈也得到了強化。
喜歡運動的孩子,會更快樂
我們知道孩子都喜歡玩,而玩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跑跳、追逐等,都屬于一定的運動行為。那麼,為什麼孩子會玩得很高興呢?難道隻是因為孩子在玩中找到了樂趣嗎?并不全是。
研究人員發現,孩子在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時,身體内将會分泌出三種會讓人感到快樂的激素,分别是血清素、多巴胺以及内啡肽。這些激素會加速孩子主觀上的愛好滿足感,進而讓孩子獲得了快樂的體驗。
而快樂,不僅僅是“樂呵”這麼簡單。快樂對于孩子的成長,有着無法比拟的影響。
孩子在快樂的狀态下,積極性是很高的,并且情緒是非常正面的,在這個狀态下,孩子的大腦是非常興奮的,身體也處于“滿血”狀态,這時候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事半功倍的。
比如說在學習中感到快樂的孩子,他學習五分鐘,就相當于,甚至超過一般孩子學習半小時的效果。
同時,在快樂的狀态下,孩子的身體發育情況、大腦發育狀态等,也是處于極佳程度的,因為孩子的全身上下都被“喚醒”了。
是以,運動對于孩子的大腦發育是很關鍵的,對于孩子的身體成長也是很重要的。
不過,不同性格的孩子在運動的時候,也有一定的偏向性。比如内向腼腆的孩子,就适合一些“激烈”的多人運動,像是打籃球、踢足球等,這些運動讓孩子變得開朗。
而性格較為暴躁的孩子則适合一些“柔和”的運動,比如說太極、爬山等,這些運動讓孩子的情緒得以收斂。
你會重視孩子的運動嗎?你的孩子喜歡什麼運動呢?
(本文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