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傳統文房四寶俘獲新青年

國潮正盛,越來越多的90後和00後擁抱文房四寶,練書法、臨碑帖、畫國畫,貼近國粹藝術。2021年“雙十一”期間,文房四寶與滑雪闆、戶外電源、考古盲盒等一起被天貓新生活研究所确定為消費者十大趨勢單品。

青年擁抱傳統書畫藝術出現熱潮,源自被點燃的文化自信、持續倡導的素質教育和中國家庭日益富足的物質條件。

文房四寶:傳統與國潮齊飛

一堵紅牆,圍起承天寺這座西夏古塔與甯夏美術館。紅牆外是一排排銷售文房四寶的老店,“翰墨軒”“涵芳齋”“天意成”“華寶齋”……店名古樸,湖筆、宣筆、歙硯、賀蘭硯、徽墨等享譽古今的文房四寶擺放其間。

這片昔日多為老年人光顧的場所平添了年輕活力。華寶齋店主徐和平說,現在客源從學前兒童直至耄耋老人,“越來越多年輕家長希望孩子能寫一手好字,很重視孩子的書法教育,是以有時來選東西的是00後和10後”。

翰墨軒店主老王說,經常有十幾歲的孩子來買篆刻石料,蹲在一堆石料前一挑就是半天。“一些孩子挑得真細,要看石料印面有沒有小石釘,石釘處硬,篆刻刀刻不動,刀打滑容易劃傷手。”

傳統文房四寶俘獲新青年

非遺傳承人王剛正在用古法制作墨錠 呂夢琦 / 攝

在文房四寶中,毛筆因做工考究,毛質軟硬、筆鋒長短都極大影響書寫體驗,願意實地挑選的顧客居多。國義筆莊莊主王冬香說,除上書法教育訓練課的學生來買外,還有許多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愛好書法,識貨懂行,會根據所寫書體的特點淘貨,有自己的品位和講究。

當然,跟很多行業一樣,這些銷售文房四寶的老店近年來也遭遇線上銷售沖擊。很多線上店鋪靠産品設計獲得年青一代青睐。

營業兩年多的青弋旗艦店有粉絲5萬多人,被收錄進淘寶“必逛好店”合輯中,主打原創國潮設計文房四寶。店主汪炜跻1987年出生于安徽宣城泾縣。他表示,顧客主要是80後和90後,有些是自用,有些是買給家裡的孩子。其中,“貓爪硯”“喵仙墨汁”“古風創意書簽”“禦貓筆擱”等産品銷售火爆,最受歡迎的古風書簽有6000多位顧客下單。

文化創新,對國粹“再設計”

文房四寶曾被視為“少數精英堅守的國粹”,緣何能得到年青一代的青睐?

年輕創業者進行“再設計”,促使傳統文化産品成為新國潮。汪炜跻主創團隊中很多成員曾在國漫創作、院線電影海報設計等行業工作,普遍年輕且富有創造力,懂得年輕人喜歡什麼。喵咪系列文房用品的走紅,除了設計可愛能吸引人外,也與年青一代對寵物的喜愛密不可分。

“看到貓爪硯台瞬間被萌壞了!原來硯台也可以如此可愛,和傳統硯台形成鮮明對比,粉色的喵仙墨汁瓶也超級少女心,買給小朋友學習書法!”一位收到貨後的年輕媽媽評論。

許多文房四寶還實作了夢幻關聯,使青少年收集、使用帶有文化符号文房四寶的同時,産生對傳統文化的情感連接配接。“我們在售的兩套筆與天壇聯名,分别運用了天壇神獸、天壇四月天等元素。以前還和故宮、科舉博物館聯名過,以後還會開發更多有文化底蘊的聯名款,創造傳統文化與新潮設計的連接配接點。”汪炜跻說。

素質教育發展催生校園書法熱,讓更多孩子開始鋪宣紙、寫“大字”。中國自古講究漢字書寫,有“字如其人”“一字千金”之說,随着學校和家長對素質教育的重視,軟筆、硬筆等書法教育訓練日益火爆。尤其是“雙減”後,書面作業少了,更多孩子有時間“練一手好字”。

銀川市民吳倩的女兒今年7歲,家裡老人會專門帶她去挑羊毫毛筆,平時奶奶寫毛筆字時,孩子也會在旁邊一起練楷體筆畫。

銀川一名軟筆書法教師楊慧峰說,來學軟筆的孩子年齡在6歲到14歲,尤其是到了寒暑假,生源往往會增加1/3。“老師在課堂上給的正面回報越多,他們的興趣就越濃厚,越愛寫,有些低年級孩子寫大楷,放下毛筆,硬筆也能寫出筆鋒了。”

文化自信使書畫藝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廣州美術學院教授、嶺南畫派大家方楚雄強調,中國畫有着獨特的中華民族的基因和元素。“中國畫用傳統的筆墨去表現大千世界,很有生命力。”

從《美術志》統計資料來看,2020~2021年書法學招生數量,西安美術學院增長50%,廣州美術學院增長300%。

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使越來越多青年懂得辨識、追尋國粹之美。在意大利米蘭留學、攻讀服裝設計專業的“之枝”今年大三,喜歡一切美的事物。從2021年8月她被書法藝術吸引以來,至今已完成134次習字打卡。她定期發帖分享愛用的筆墨紙硯、臨帖App,買到精緻漂亮的卷軸也會發帖“安利”。一篇《兩杯奶茶錢開啟自學書法秘籍》的博文總結了她的臨帖順序與經驗,收獲了4000多個點贊和近3000的收藏量。

随着國家經濟發展、家庭财富增加,越來越多家庭傾向于“知識付費”,讓孩子接受一定的藝術教育。

26歲的孫琪琪自幼喜歡書畫,被工筆畫和小楷的精細與神韻深深吸引,但因家庭條件所限沒能系統學習。長大後一實作經濟獨立,她就學習書畫,并将愛好作為事業。她在蘇州市姑蘇區平江路獅子林旁開辦了自己的書畫工作室,除出售訂制作品外,日常還教學生小楷。“我對材料要求高,顔料用傳統天然顔料,老坑端硯,紙是古法手工皮紙居多,筆有固定的店。”

同時,孫琪琪開啟了書畫部落客之路,經營賬号“顧雲在”,其粉絲中80%為女性,90後和00後粉絲群體占70%。以網際網路為資訊依托,許多線稿、碑帖都可供臨摹,優質課程資源更是随手可及的低成本學習資源。

工筆繪萬物,萬物皆有靈。書房燈影之下,筆墨之間,孫琪琪描繪的不僅是草木神韻,也繪制出年青一代對國粹之美的熱忱。

來源:《半月談内部版》2022年第4期

半月談記者:艾福梅 楊欽| 編輯:鄭雪婧

責編:郭豔慧

校對:黃琛茜(實習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