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世界上第一隻“風筝”由魯班用竹子制成。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就有了紙鸢,晚唐人們在紙鸢上加竹笛,飛上天後,發出“嗚嗚”的聲響,像筝的彈奏聲,于是人們把“紙鸢”改稱為“風筝”。
放風筝,也是清明前後的傳統習俗之一。人們将風筝放上藍天後,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期待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風筝起源于中國,山東濰坊被稱為“世界風筝之都”,當地的風筝企業和經營戶有300多家,相關從業人員達到10多萬人。2006年5月,濰坊風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國際風筝聯合會”的會議總部也設定在那裡。
不僅如此,每年在濰坊舉辦的“國際風筝節”更吸引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賽,近幾年更在社交媒體上“破圈”,成為年輕人熱議的話題,正如有網友評價道,“在濰坊,沒有什麼東西是不能上天”。
視訊:是藝術,更是傳承,走近濰坊風筝。 采訪:王昱、視訊編輯:李思潔、素材來源:濰坊檔案、丁傳慶(02:17)
古老的風筝生産地
濰坊市發明風筝和放飛風筝最早的地方。據說最早起源于遠古時期東夷人以鳥為圖騰的原始宗教崇拜。文獻中記載,“墨子削木為鸢,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魯陽人墨子是傳說中最早嘗試制作“風筝”的人,而後魯班削竹木為鸢,“成飛三日,三日不下”,這才有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隻“風筝”。
作為風筝的發源地,濰坊民間自古以來就有“紮風筝”的傳統,而到了宋代,濰坊風筝開始流行,在明代更加普及,出現了大量紮紙風筝的藝人,并随着放風筝習俗的流行,在清代達到了鼎盛時期。清代書畫家鄭闆橋就有詩雲,“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将蝴蝶鬥春歸。”

鸢都故城圖 濰坊工美風筝網 圖
但讓濰坊真正獲得“鸢都”之名,成為風筝最大生産地,還得益于當地手工業的發展。 “明清時期,濰坊手工業已經非常發達,按當時的說法是‘二千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民間也形成了相當規模的市集,人們冬天賣年畫,春天賣風筝,久而久之,全國各地的商賈慕名而來,濰坊就成為了風筝制品的交易中心。”濰坊工美風筝主理人丁傳慶告訴澎湃新聞。
1933年4月5日,老濰縣城内風筝藝人在濰坊縣衙大堂自發舉辦了首屆風筝賽會。 濰坊工美風筝網 圖
丁傳慶說,如今濰坊民間的手工風筝主要分為兩個流派,一個叫做“城派”,即以十芴園為核心的老濰縣傳統藝匠派。另一個是“鄉派”,以濰坊楊家埠風筝為代表。
“楊家埠原先不産風筝,最有名的是年畫。但過去,冬天年畫賣完後,工匠就把剩下的年畫裱在風筝的骨架上,做成了風筝,它們的特點就是就地取材,色塊鮮豔,風格粗曠。”丁傳慶介紹道。
濰坊楊家埠風筝 視覺中國 圖
而城派風筝從選材用料到編紮繪制,往往無不精益求精,甚至有不少知名的畫家參與風筝的設計,是以風筝圖案的繪制更加精細,更具文人氣息。過去更有城派風筝“十世家”之說,一代代口傳心授,父子相襲。一些著名的風筝,像麻姑獻壽、仙鶴童子等主題的風筝都曾傳入宮廷,為皇家收藏。
濰坊工美城派工筆人物風筝。 濰坊工美風筝網 圖
濰坊風筝的“守護者”
幾千年的傳統技藝得以繁衍至今,自然離不開當地人的保護。丁傳慶所就職的“濰坊工美”正是這項瑰寶的守護者。
“1957年,北京召開了‘全國老藝人座談會’,郭蘭村為代表的五位濰坊老藝人參加了會議。不久後,濰坊就成立了工藝美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濰坊工美”),把濰坊的手工藝者召集起來,開展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工作,其中就包括了濰坊風筝制作技藝。1960年,研究所還創辦了第一所工藝美術學校。”丁傳慶介紹道。
1965年工藝美術研究所合影。前排中間為郭蘭村。 濰坊工美風筝網 圖
郭蘭村,被稱為“濰坊工藝美術的一代宗師”,出生于濰城松園子街,是濰縣明代戶部尚書郭尚友的後代。受家族影響,他從小酷愛繪畫,尤其擅長工筆人物與駿馬,還對嵌銀、風筝、刺繡、木版年畫等藝術頗有研究。濰坊工美成立後,作為骨幹,他将技藝延伸入風筝制作,把傳統的硬翅風筝改良為活翅風筝,又制作出微型風筝,獨具特色,因而被稱為“郭氏風筝”。也正是在這些老藝人的帶領下,濰坊風筝得以保護,開始慢慢被人關注。
微型風筝
1983年5月,在上海舉行的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濰坊工美應邀參加表演的28隻濰坊風筝,引起了國内外觀衆的關注,其中最惹人矚目的就是一隻長達50米的龍頭蜈蚣風筝。當時,美國西雅圖市風筝協會主席大衛·切克列先生恰巧也在交易會現場,濰坊的風筝給他留下産生深刻的印象,于是會後,他專程從濰坊訂購了一批風筝帶回美國。
第二次來到濰坊時,大衛找到了時任濰坊工美風筝研究所所長的孫立榮,提出了舉辦國際風筝會的想法,最後經過商議,大家決定把國際風筝節的舉辦地定在濰坊。
濰坊國際風筝會倡議者美國大衛·切克列先生和夫人在安丘民俗村。 濰坊檔案 圖
1984年4月1日至3日,首屆濰坊國際風筝會在市體育場召開,來自美國、澳洲、英國、荷蘭、加拿大、日本、紐西蘭、新加坡、泰國和中國香港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18個團隊參加,與濰坊工美風筝表演隊一同進行了表演,場上放飛和展出的風筝達74個品種。
首屆濰坊國際風筝會。 濰坊檔案 圖
首屆濰坊國際風筝會的展覽會上的一隻風筝,結合了中日美三種卡通人物的元素。 視訊截圖
“當時很轟動,特别在濰坊這樣一個小城市舉辦,可以說一鳴驚人。往後規模越辦越大,從每年4月1号開始,可以持續整整一個月,全市所有機關、學校都會參與。再後來,濰坊國際風筝會與壽光蔬菜博覽會、魯台經貿洽談會,成為了濰坊每年春季的三大盛會。”丁傳慶告訴澎湃新聞。
1988年4月1日,濰坊被第五屆國際風筝會主席團确定為“世界風筝之都”。
1987年濰坊風筝節,法國攝影師Eric BOUVET 攝 視覺中國 圖
踩着風火輪的哪吒,法國攝影師Eric BOUVET 攝 視覺中國 圖
挑戰世界最長的風筝
“我們小時候就用小竹條,削成竹篾做骨架,把紙糊上,底下再加上三根飄帶,一個風筝就做好了。那時候隻要一到春天,白浪河邊都是放風筝的人。男孩子都有勝負心,一定要比誰放得更高。”丁傳慶回憶道。
丁傳慶是土生土長的濰坊人,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1999年,懷着對風筝的熱愛,他進入濰坊工美工作,如今已成為濰坊風筝的“接棒人”之一。在他看來,從事手工藝既要有天賦,也要有耐心,但最難的地方是要真正地喜歡上它。
丁傳慶最喜歡研究的就是濰坊傳統派串式風筝——龍頭蜈蚣風筝。據傳,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皇帝舉辦第四次千叟宴。當時,濰坊四大家之一的丁氏家族集合了濰坊城派的風筝藝人共同制作了一隻威風凜凜的龍頭蜈蚣風筝,呈獻給皇帝。這支龍頭蜈蚣風筝的腰身共85節,寓意乾隆85歲壽誕,也由此開創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筝的先河,聲名遠播。
濰坊傳統派串式風筝——龍頭蜈蚣風筝。法國攝影師Eric BOUVET 攝 視覺中國 圖
作為丁氏家族的後人,丁傳慶對龍頭蜈蚣風筝的熱愛也溢于言表,而他更喜歡挑戰自己。“過去龍頭蜈蚣風筝長度一般就是幾十米,最多一百米。有一次有人問我,你能做一隻世界上最長的風筝嗎?剛好那一年是2012年,我心想,要不做一隻2012米長的風筝試一試。”
為了實作這一目标,丁傳慶前前後後進行了大約半年的研究和測試,隻要外面刮小風,就追着風去放。很幸運,2012米的龍頭蜈蚣風筝順利放飛了。
丁傳慶放飛龍頭蜈蚣風筝。 丁傳慶 圖
2014年,一檔電視節目邀請丁傳慶在長沙橘子洲頭放飛5000米的龍頭蜈蚣風筝,挑戰世界吉尼斯紀錄。放飛當天,幾百個志願者把數千米的風筝鋪展開來進行測量,現場十分壯觀。
“風筝能不能飛,除了制作工藝外,還要考慮現場的放飛條件。長沙和濰坊不一樣,天氣潮濕、多霧,我們準備了大約三個月,做了很多測試,但很遺憾,那次放飛并不成功。”
放風筝,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或許也是這樣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挑戰的趣味。從2012年開始,丁傳慶在挑戰“世界最長風筝”之路上,不斷更新。在去年的第三十八屆國際風筝會上,丁傳慶成功放飛了7432米長的龍頭蜈蚣風筝,2000多個小風筝每隔2~3米連在一起,五十多個從業人員互相配合,打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
在挑戰“世界最長風筝”之路上,不斷更新。 丁傳慶 圖
成為“網紅”之後
去過濰坊國際風筝節的朋友,無一不被漫天飛舞的“飛禽走獸”、“海鮮大隊”所震撼、甚至還會看到“飛機”、“坦克”、“航空母艦”出現在天空,颠覆了很多人對傳統風筝的認知。
天上的“海鮮大隊” 視覺中國 圖
“航空母艦”風筝
“第三十七屆的時候,我們打造了一個55米等比例高的長征三号火箭風筝,不僅成功放飛,我們還實作了空中分離。今年冬奧期間,我們還制作了冰墩墩和雪容融的風筝。”丁傳慶向澎湃新聞介紹道。
55米等比例高的長征三号火箭風筝。 視覺中國 圖
天馬行空的想象打造了一個又一個“視覺奇觀”,也讓濰坊國際風筝節成為了“網紅盛會”, 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大家樂于看到更古怪,更新奇的風筝飛上天空。
然而,丁傳慶也注意到,大多數人并不是出于對藝術的興趣,真正關注的是事件本身帶來的流量。
“現在大家看到的現代風筝,一般都是機器生産、縫紉機紮制,和傳統風筝有很大的差別。但作為市場上的商品而言,還是很紅火的。不管是什麼尺寸什麼樣子,隻要客戶有要求,就會有團隊去研究去生産。
“是以有時候我也會困惑。我到底是該與時俱進,去想迎合年輕人的想法?還是繼續把古老的東西挖掘出來,整理出來。因為從自身來說,我對後者更有興趣。”丁傳慶坦言道。
各種新奇怪異的風筝。 視覺中國 圖
不過,如今從事濰坊風筝制作的手工藝人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背後仍是那些老生常談的問題:學徒時間漫長、收入不高,和現代社會脫節。
“現在,保護手工藝主流的做法是走進學校。這樣做,為的是能給年輕人留下一個印象,了解風筝的基本知識,比如風筝有哪些種類,要順風放還是逆風放,通過知識的積累,說不定能培養他們的興趣。而近幾年,我們也确實看到有愛好者湧現。”丁傳慶說。
濰坊世界風筝博物館 濰坊工美風筝網 圖
留住傳統方面之外,要如何讓傳統走下去,無疑還需要更多的努力。但丁傳慶也相信,隻有真正擁有文化底蘊的東西才能長存。
“現在我們有濰坊風筝博物館,或許未來通過VR等高科技的手段,我們可以把傳統的風筝技藝手法更生動地展示出來,引起大衆的興趣。另一方面,在傳統基礎上繼續創新和衍生,引導越來越多的年輕發覺傳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