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缺失的是什麼——傅文俊《郵票》系列作品淺析

文 / 廖沙泥(廣東美術館研究員、策展人)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郵票-大獅身人面像》》傅文俊 數繪攝影 80x100cm 2014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郵票-大衛》傅文俊 數繪攝影 80x100cm 2014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在漫長的文化發展中,一成不變的繼承傳統。不論東西方,傳統和經典在商業與消費文化的侵蝕下,變的模棱兩可甚至消失。與此同時,各個民族作為獨立的個體,自我的文化身份在強國的文化殖民下也變得岌岌可危。

有關文化和曆史的讨論,傅文俊可算得上是一位執着的研究者。在去年(2013年)“未曾呈現的聲音”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上,傅文俊先生的作品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之前對他的創作也有所關注,但繼威尼斯雙年展後,我意識到傅文俊從早期創作至今,都有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藝術中對文化與曆史反思。

在他的《郵票》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巧妙的将郵票與東西方文化中經典形象糅合在一起。隻不過經典的出鏡方式是有所缺失的。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郵票-敦煌仕女》傅文俊 數繪攝影 80x100cm 2014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郵票-敦煌造像》傅文俊 數繪攝影 80x100cm 2014

在我看來,傅文俊創作的精華之處就是對郵票這一媒介的借用與诠釋。

衆所周知,郵票是由國家發行的,它的存在具有以下幾種特征,首先它的設計通常是國家主權的象征,如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龍展現了至高無上的權威,也是本民族的象征。其次,郵票本身就是商品,即郵資的計算。再者,它在某些時候成為宣傳教化的工具,如法西斯通過大量印制郵票制造對希特勒的個人崇拜,金正日、斯大林等等。

《郵票》系列作品中,藝術家将郵票的内容置換為“殘缺的、斷裂的傳統之經典”,例如缺少生殖器的大衛,迷失雙眼的蒙娜麗莎,失去鼻息的獅身人面像以及缺失手掌的石窟造像等等。

這樣的媒介與這樣的主題設計可謂是巧妙至極。

從全球角度來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其傳統都在商業文化的強勢攻擊下變的殘缺不全。這樣的殘缺可以了解為不具有完全内容的形式抑或是斷裂的繼承。甚至可以說是全民的文化态度,就在前一段時間有關iPhone6的上映着實讓我為之一驚,人們可以拿出上萬元去瘋狂搶購一部通訊工具,卻少有人願意花幾百元去看一場莎翁劇作。

是以,文化的弱敗不是弱在它的内涵本身,而是在于人的态度。正如《郵票》作品中所呈現的那樣,經典似乎隻是作為一種形式而存在着,對于其内涵人們隻是淺嘗辄止或片面接受,這一切導緻傳統文化精髓的慢慢缺失。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郵票-蒙娜麗莎》傅文俊 數繪攝影 80x100cm 2014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郵票-摩崖石刻》傅文俊 數繪攝影 80x100cm 2014

除此之外,從中國民族個體出發,又存在着另一顯而易見的缺失,即中國性文化身份的缺失。

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範圍内占據着文化傳播的強勢,而中國内部又經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變遷。雖然長久以來,一直有人在堅持對傳統經典的重視,但這些對于整體社會的基調顯得格外不協調。

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西方無意中成為衡量标準,這必然摧毀了東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上的多樣性。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自我的文化魅力和中國身份。文化身份意味着集體的精神向心力,一個缺失精神向心力的民族還能有何作為呢?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郵票-石窟造像》傅文俊 數繪攝影 80x100cm 2014

傅文俊藝術作品《郵票》系列

《郵票-維納斯》傅文俊 數繪攝影 80x100cm 2014

中國若想在全球化中占有文化的主導力量,最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中國文化立場和身份,而不是一味的西化。

除此之外,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應該在價值平等的平台上,深度了解傳統的文化内涵與思想意蘊,而非片面局限的繼承。在文化成果的貢獻上無分國界,我們要避免自私與狹隘的民族意識所帶來的時代困境。

正如傅文俊作品所表現的那樣,當下的文化繼承更多的是對傳統技藝或古典趣味的模仿,我們應該找回我們所缺失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