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造車提速!密集釋出專利,工廠完成度近半,備好100億美元

文/ 馮優

進入4月以來,小米造車的步伐正在全面提速。

4月12日,小米汽車公布了5項專利,包括:電驅動橋及其故障診斷方法和裝置、車輛終端、電動車輛及其控制電源電路、自适應巡航啟動時長調整方法、裝置、裝置及存儲媒體等。

小米造車提速!密集釋出專利,工廠完成度近半,備好100億美元

圖檔源于企查查

僅在4天前,小米汽車就已曝光其首項專利——多相電機的控制方法、裝置及可讀存儲媒體。

與此同時,小米汽車北京工廠所在地塊已開工建設。報道稱,該地塊正在進行平地整理工程,約已完成了十之四五。按照規劃,該生産基地将為小米汽車完成30萬輛的年産能。

此外,在動力電池領域,小米也在積極布局。4月初,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發生工商變更,新增湖北小米長江産業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

事實上,自小米創始人雷軍正式官宣造車後,這一年以來,市場上時不時就會傳出有關小米造車的種種動态,有的關乎戰略規劃,有的關乎人才招聘,還有的關乎造車進度……

無論當初決定造車是為了跟風、蹭熱度,還是真的出于生态戰略考慮,在外界看來,小米造車一直都在如火如荼地開展着。

那麼,已在手機市場所向披靡的小米為何造車?小米有何優勢?在看似喧嚣的背後又有哪些亟待解決的難題?

為何造車?

或許小米造車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首先,智能手機出貨量逐年下降,增量空間有限,小米手機天花闆可見。IDC預測,2025年全球手機出貨量不過15億部,CAGR隻有3.7%,智能手機市場增長動力總體不足。

從國内資料看,小米手機市占率在2015年見頂達到16%後開始回落,此後基本維持在12%左右,雖在近兩年受益于市場格局變動市占率有望提升,但整體智能手機市場創新乏力、競争激烈已是不争的事實。

而汽車市場規模約為智能手機的3倍。

根據IDC資料,2020年全球手機出貨量約13億部,全球市場規模約5000億美元。而2020年全球乘用車出貨量為5583萬台,市場可達約1.5萬億美元。

相較于智能手機市場,汽車市場對小米來說更具備戰略前景。并且,汽車市場雖然不能完全複制手機市場從功能機到智能機的轉變,但其背後大的方向和趨勢是一緻的。

當與主流市場發展趨勢背道而馳的破壞式創新出現時,既得利益的企業難以适應這類創新帶來的挑戰,這就給像小米這樣的創新者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好機會。

其次,小米造車的時機其實恰到好處。随着國内“雙積分”政策持續推動和産業發展,大陸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快速提升,資料顯示,2021年8月新能源汽車産量滲透率已達20.62%,首次突破20%。

業内普遍認為20%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名額,一方面市場的教育普及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供應鍊開始趨于穩定。

參考智能手機發展史,2010年智能手機的滲透率超過20%,終端市場開始進入洗牌階段。

從現在的資料看,全球乘用車市場電動車的滲透率有望在2025年超過20%,中國市場則有可能在2025年前超過20%。

根據小米3月22日釋出的财報中所披露造車的最新進展,首款車将在2024年上半年量産。正好趕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20%的格局洗牌。

這與雷軍當年帶領小米手機攪局國産手機市場如出一轍。

小米的優勢

如果要問,新勢力車企最怕啥?肯定是融不到錢。

造車燒錢,是公認的事實。人才、技術、生産,方方面面都要花錢。對此,雷老闆選擇直接“All-in”,并且已在未來十年,自己準備好了100億美元。

小米造車提速!密集釋出專利,工廠完成度近半,備好100億美元

圖檔源于小米釋出會

為了證明确實具備這樣的财力,“雷布斯”還亮出了小米截至2020年底的現金餘額:1080億元。不差錢的小米,赢能漂亮的赢,輸也能有回旋的餘地,說起話來自然也底氣十足。

其實,小米不僅有錢,在技術和人才儲備以及産業鍊布局方面也頗有心得。截至目前,包括小米集團、小米長江産業基金、順為資本以及雷軍個人的天使投資機構順為創業,合計已經投資了超50家汽車産業鍊企業,涵蓋智能駕駛、車載晶片、動力電池、整車等衆多産業鍊核心技術領域。

在智能駕駛技術領域,小米先後完成了雷射雷達提供商禾賽科技、智慧停車方案提供商愛泊車、ADAS技術供應商縱目科技、智能車供應鍊公司上海幾何夥伴、自動駕駛技術公司DeepMotion等的投資。

在晶片領域,小米投資了黑芝麻和國内車規級MCU公司雲途半導體。另外早在2021年之前,小米也有投資比亞迪半導體、思特威和靈明光子等半導體領域。

在動力電池領域,小米又相繼投資了贛鋒锂電、蜂巢能源、中航锂電、衛藍新能源等電池企業。

産業鍊打通的背後,人才儲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去年9月,小米汽車成立之初,團隊僅17人。而後不久,小米積極招兵買馬,為了吸引人才開出了高于同行20%-30%的薪資,在放出招聘需求的短短幾個月裡,小米收到了超兩萬份履歷。

“挖人”也是小米招攬人才的方式,原吉利研究院總院長胡峥楠,原北汽極狐汽車總裁于立國等資深人士都加入了小米造車計劃,百度以及多家頭部車企的部分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也都流向了小米。

最新資料顯示,小米造車的研發團隊規模已超過 1000 人。

諸多挑戰

雖然有錢、有技術、有人才,但是小米在汽車市場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首先是研發問題。參考國内造車新勢力的發展路程,蔚來ES8研發到落地曆經37個月,小鵬G3上市用了四年,理想2015年7月成立,理想ONE 2019年底才傳遞。

平均下來,初創公司從一款新車設計研發到量産傳遞,大概要用4年左右。即使小米的整合資源能力以及資金儲備優于上述幾家,但要實作2024年量産,仍存疑。

其次是疫情之下晶片短缺。目前車市恢複速度高于預期,新能源汽車對晶片的需求不斷增長。而小米共投資了8家國産晶片企業,除比亞迪半導體排在行業靠前的位置,其餘幾家在行業裡并不具備太大的競争力。

電池短缺也是小米需要直面的問題。小米試圖通過投資珠海冠宇、中航锂電、贛鋒锂電、蜂巢能源這樣的電池供應商來緩解電池短缺問題,但因動力電池的産能無法跟上能源汽車增長速度,也是“治标不治本”。

如果說晶片荒,電池荒是整個行業的痛點,那麼内部團隊磨合則是小米需要特别注意的。

根據小米财報披露,其造車團隊規模達1000人以上,這些員工主要來自于小米内部轉崗員工,網際網路大廠跳槽人員,造車新勢力以及傳統車企。

這些來自不同背景的員工互相磨合是最耗時的,且造車團隊中的17位核心高管中有16位都來自于小米内部,均沒有汽車行業經驗,而唯一一位有車企背景的隻是外飾設計師,并不涉及造車的核心技術。

此外,消費者心智占領也非常重要。小米靠饑餓營銷與高成本效益,已在手機市場殺出一片天,但日用消費品與大件消費不同,汽車的使用場景較手機更為複雜,決定了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考慮的因素更多。

并且,小米造車主打的中高端定位也與消費者認知有出入,據雷軍在微網誌上發起的小調查,接受的價格區間在10萬以内的網友占比最多,這與小米汽車10-30萬元的定價有一定偏差。

總之,無論小米造車成功與否,這趟被雷軍視為“最後一次創業”的造車之行,已經吊足了大衆胃口,至于年輕人是否真的能像以前的米粉一樣支援小米汽車,還有待其量産和市場的雙重考驗。

參考資料

————

1,《2021盤點:小米造車,孤注一擲》,車評社;

2,《小米造車第一年,嘴上不急心裡急》, 價值星球;

3,《小米造車難在哪?》,澎湃;

4,《小米造車一周年幕後事》, 豹變;

END

未來四十年,碳中和讓中國經濟社會将迎來系統性變革,社會财富也将随之發生大規模轉移。我們将見證一個偉大的時代,見證一個變革的時代。在“順勢者昌,逆勢者亡”的曆史規律下,創業英雄将層出不窮;緊抓機遇、縱橫捭阖的企業也将借勢而進,成為産業翹楚;前瞻布局、運籌帷幄的國家也将乘勢而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

那麼該如何了解這一系統性變革?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陳清泉,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做序并推薦的《碳中和革命:未來40年中國經濟社會大變局》著作,以通俗易通的語言為讀者呈現出一幅波瀾壯闊的碳中和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