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汽車評價:2021年,大陸智能汽車産業步入發展元年,具備L2級自動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終端銷量接近400萬輛,創造了曆史新高。智能汽車市場滲透率的攀升,真實地反映了這一領域的熱度。與此同時,大量的資本和跨界者也紛紛湧入智能汽車闆塊,為産業的升溫再添了一把“柴火”。

作為長期關注中國汽車産業發展、深度洞察産業趨勢的專業型評價機構,汽車評價研究院已連續三年聚焦于智能汽車領域。日前,“地平線杯”第三屆中國智能汽車年度車型評價結果正式釋出。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根據評委會周密、嚴謹的篩選,僅有20款車型從106款入圍車型中脫穎而出,在專業的智能網聯測試場地進行實測後,最終共有10款車型“拔得頭籌”,榮獲單項榮譽及車型榮譽。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透過這些入圍的品牌及具體的車型,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最近一年來智能汽車産業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而智能汽車産業的快速巨變,也在直接重塑着整個汽車産業。

智能系統裝機率集體攀升

近年來,智能汽車已成為産業發展的确定趨勢,而主流車企也在紛紛強化旗下産品的智能系統配置。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據統計,在106款入圍車型中,車道保持輔助、主動刹車已成為标配,裝機率達100%,而上年同期,這一資料分别為95.10%和99.02%。

事實上,智能系統裝機率的上升是今年入圍車型的最顯著特征。包括并線輔助、車道偏離預警、道路交通标志識别、疲勞提醒、自适應巡航等在内的智能系統裝機率均有所攀升。其中,自适應巡航的增長率最高,達47.06%。而入圍車型的自動泊車搭載率則呈現小幅下滑的趨勢,達62.26%,較上年同期下降3.43個百分點。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技術管理分會秘書長,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副研究員、汽車産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劉宗巍表示,入圍車型既有中國品牌的産品,也有外資品牌的産品,還有新勢力的産品,大家各具特色。尤其是車企對于自己的功能的定義,已呈現出不同的思路。

的确,随着智能駕駛的技術不斷成熟,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等各類傳感器的成本持續下降,越來越多的新車開始具備自動泊車、變線提示、自動跟車等智能輔助駕駛等功能,而這些功能具體該如何配置,配置多少,則是由車企根據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而進行增減和設定的。目前來看,基于不同的車企所面對的使用者的差異化,車企在智能系統的配置上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汽車安全技術研究所所長朱西産表示,今年參與評價過程中最大感受是:智能駕駛從輔助駕駛逐漸發生了差異化,一類車企正在向自動駕駛進階,盡量減少駕駛員的操作。

顯然,入圍車型智能系統裝機率的集體攀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智能駕駛的疊代速度。當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向更高階的自動駕駛邁進,各類智能系統的上車幾乎成為了一種必然。

中國品牌産品占據半壁江山

在過去一年中,智能汽車賽道上競争激烈,不斷有跨界選手湧入,但一個不争的事實是:中國品牌在智能汽車上的發力要遠遠好于合資品牌和跨國品牌。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同時,從終端市場的反響來看,中國的智能汽車品牌也有足夠的引力,甚至不少中國汽車品牌憑借着優異的智能化配置,已成功切入了長期被合資品牌、外資品牌壟斷的高端汽車市場。

而2021年入圍“地平線杯”第三屆中國智能汽車年度車型評價的品牌和車型,也呈現出了上述特質,即中國汽車品牌的産品占據了榜單的半壁江山,且呈現出逐漸上漲的趨勢。從品牌上來看,2021年入圍的智能車品牌中,中國品牌為22家,占總體入圍品牌的52.38%;合資品牌為20家,增長率下降11.11%,進口及獨資品牌的入圍數量為2家,與上年持平。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從入圍的具體車型來看,中國汽車品牌的産品共入圍56款,占總入圍車型的52.83%,位列分國别品牌中第一。德國品牌及日本品牌的車型入圍占比緊随其後,分别為19款和12款。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汽車品牌不僅入圍的車型最多,增長率也保持了較高水準,入圍車型從上年同期的47款升至56款。

而在最終奪得獎項的10款車型中,中國汽車品牌的産品更是占據了多數席位。其中魏派摩卡摘得了本屆“地平線杯”的年度智能車型獎項;理想ONE、小鵬P7、廣汽埃安AION V PLUS、長安汽車UNI-K分别獲得年度智能電動車車型獎項、年度智能泊車車型獎項、年度智能座艙車型獎項和年度智能導航車型獎項。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最終的實車測試中,多位評審組的專家表示,與去年相比,本屆評價中車企之間的智能化水準差距明顯減小。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交通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徐向陽表示,去年入圍的車型中頭部和尾部的差距特别明顯,但今年不同車企之間的智能化水準差距已有所縮減。

汽車評價總編輯李強提示道,從今年入圍實車評測的情況來看,合資企業在智能化水準上有了很大的進步,與自主品牌車型的差距在減少。自主品牌還需要更加努力,不能驕傲自滿。可以預見的是,未來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之間的競争會更加激烈。

頭部造車新勢力表現搶眼

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入圍的中國汽車品牌中,造車新勢力的比例也在逐漸提升,2021年累計入圍了10家造車新勢力,增長率達40%。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而在最終摘得獎項的10款車型中,理想ONE、小鵬P7也是憑借着過硬的智能化實力獲得了專家評委的一緻認可。

北京理工大學機械與車輛學院教授、博導,汽車研究所所長龔建偉表示,今年測試的搭載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車型中,我個人認為頭部造車新勢力的車型智能化水準在逐漸提高。

實際上,智能化一直是造車新勢力主打的“差異化”競争王牌。實踐證明,自帶網際網路基因、堅持全棧自研的頭部造車新勢力确實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也獲得了消費者的認可。

當“地平線杯”走過三年,智能汽車産品發生了哪些變化?

目前,頭部的造車新勢力正在加緊借勢“軟體定義汽車”的大趨勢,強化自身的軟硬體實力,并開始探索“硬體預埋+軟體收費”的商業模式,而這也将進一步增強造車新勢力與使用者之間的粘性,進一步強化企業的經營“護城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