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應試教育讓孩子做題憑感覺,幾乎都能做對,卻講不出道理

作者:青雲讀吧

昨天讀《生命密碼》,對動物的生存演變産生了莫大興趣,吃飯的時候問孩子,靈長類動物是不是就是猴類,孩子回答可能是吧,又問兩栖類是不是指能在水裡、陸地都能生存的動物,孩子回答應該是。

我不禁愕然,孩子已經大四了,怎麼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淵博,“動物”應該是國中時的課程吧,我吧年代久遠,忘記了很正常,可孩子才學過沒多少年,一路下來,一直是優等生,高中時生物老師是他班主任,生物又在考試範圍之内。

應試教育讓孩子做題憑感覺,幾乎都能做對,卻講不出道理

我從事印刷工作,因為疫情在家排版,下午排一張國小六年級的英語試卷,給孩子看一道題:

What would you likebreakfast?

A. of B.for C.on D.in

孩子隻告訴我答案,講不出原因,他說他做題從來都是憑感覺。

他彈琴也是,國小時練過三年鋼琴,從升入國中就再也沒有專門練過,現在坐到琴前,手随意着在動,眼前沒有琴譜,腦子裡也一片空白,隻憑感覺就能彈出以前練過的曲子。

憑感覺三個字讓我懵懵的,難道曆史能考到差不多滿分,不應該對曆史故事什麼的侃侃而談嗎?難道文綜差不多滿分,不應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嗎?

應試教育讓孩子做題憑感覺,幾乎都能做對,卻講不出道理

想起年前跟同學聚會的時候,幾個男同學從明朝那些事談到香港回歸,通古博今的,回來我跟孩子說,他似乎很不了解這些,他問:“這能說明什麼?”

我說“淵博呀,男人的視野不應該很寬廣嗎?”他不置可否。

想起了我的父親,他高小畢業,那時候在村裡算是文化人了,他熟讀三國、水浒,并且能講書,前街後街的小孩子都前後圍着他,都說父親是個“先生”。

應試教育讓孩子做題憑感覺,幾乎都能做對,卻講不出道理

看着孩子每天都在做模組化,電腦上面密密麻麻的公式讓人“如入仙境”雲裡霧裡的,孩子的眼睛鏡片越來越厚,怎麼就沒有我想要的那種淵博呢?

後來我想,孩子高中三年的課,在高二上半年基本上就講完了,然後全是複習,複習就是刷題、考試、排名,一輪複習,二輪複習,那時候關注是名次,名次能代表知識量嗎?

所謂刷題,就是在機關時間内要完成試卷,是以每道題在腦子裡停留的時間不會太長,刷題的好處就是可以拿到高分,壞處就是不用講出來道理,隻講對錯,憑感覺可能就是這樣來的。

應試教育讓孩子做題憑感覺,幾乎都能做對,卻講不出道理

可是憑感覺三個字還是無法真正說服我。難道是孩子表達能力有問題,我仔細回想,上次帶他去參加演講會,他沒有準備,臨場發揮講梅長蘇,也能侃侃而談。

可能是腦子儲備量也夠,不逼到一定程度會一片空白,但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會浮現出來,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都是應試教育惹的禍,我越想越覺得,應試教育把孩子們的知識機械化了,你們家的孩子都是什麼樣的?歡迎大家能夠分享一下,應試教育對你的孩子有什麼影響?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