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去年4月,一部叫《小舍得》的劇,紮了不少80、90後父母的心。

劇中“可怕的育兒KPI”不僅逼“瘋”了田雨岚、顔子悠娘倆兒,也差點令觀衆“緻郁”。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後來,網友把這部劇的主題立了個“概念”,叫“打雞血式育兒”,簡稱“雞娃”。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因為養“雞娃”比996更可怕,很多觀衆看到半路棄劇:

“《小舍得》看得挺紮心的……累!”

事隔一年,比“雞娃劇”更紮心的“生娃劇”來了——《親愛的孩子》。

《親愛的孩子》不僅令人焦慮,其“紀錄片”似的鏡頭和情節設計,還令人“恐婚”“恐生”。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這種劇看多了,結婚都難了,還談啥一胎二胎三胎?”

“這個劇是恐怖片吧,好害怕、好恐怖。”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無獨有偶,剛剛上映完的《心居》中,有關階層分化的劇情,也令人“細思極恐”。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網友調侃:這劇直接改名叫“門第”算了![捂臉]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實話實說,《小舍得》《親愛的小孩》《心居》制作都算精良,但都因價值觀跑偏而被觀衆棄劇,造成了“收視率可觀、口碑不樂觀、評分很悲觀”的怪現象。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不久前,人民網更犀利點評:除了賣慘、賺眼淚,這些劇是否有更深層次的作用?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同是現實題材劇,為何《人世間》就大受好評,令觀衆感到溫暖,而《親愛的孩子》《心居》就令人焦慮、細思極恐?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親愛的孩子》《心居》中的10處“細思極恐”

回顧《心居》,有五個劇情設定令人“細思極恐”:

第一,外鄉來上海打工的馮曉琴,雖嫁入顧家當兒媳,衆人卻預設她是保姆。如果不出來創業這輩子都難翻身。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第二,劇中每一對婚姻(馮曉琴和顧磊、葛玥和顧昕、顧清俞和施源每一對),人設都強調了“階級差”:曉琴是外地人、顧磊是本地人;葛玥是“官二代”,顧昕是普通家庭;清俞是城市精英,施源是“落魄貴族”……關鍵是,每一對都未能白頭偕老。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第三,顧昕說“換啥都不能換父母”,這種對名利無休止地向往、攀比,比“躺平”更可怕。

第四,劇中所有“外鄉人”:賴房租的郭強夫婦、當小三的馮曉琴妹妹、甚至“白月光”展翔,都是靠“不正當手段”留在上海的。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第五,能拿得起700萬的顧昕家卻要在葛玥家面前低三下四,“民不如富,富不如官”,這個邏輯有點紅樓夢“護官符”的意思……

這大概就是人民網說“在藝術創作中殺雞取卵”——

關于“在大城市安居”,可講的故事太多了;為支援大城市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外鄉人也不乏先例;上海人的性格特征,也絕不隻有“精明、勢利、算計”……

可是編劇“殺雞取卵”,隻把目光聚焦在外地人的“自卑、無底線、追名逐利不講原則”上,本地人的“毫無感恩和敬畏之心”上……

有觀衆評價說,這部劇簡直“全員惡人”,展現了食利階級醜惡面孔衆生相。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不知道這麼說是否太犀利,但說真的……《心居》是不是格局小了?

《親愛的孩子》則不用“細思”就很“恐”。

劇一開頭,就是主婦方一諾真實到恐怖的肚皮,鏡子面前,她看着變形而“醜陋”的身材目露絕望。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這個微妙的“質感”算是給全劇定了調,接着,感到絕望的就是觀衆了:

1、妻子經曆地獄般的疼痛時,丈夫回家看球;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2、妻子出手術室還沒找到病房,丈夫給婆婆送去胎盤煮;

3、妻子排惡露,丈夫處理後擦了五分鐘護手霜;

4、婆婆把兒媳婦生孩子比作“老母豬”,觊觎兒子給月嫂的錢……

5、連妊娠紋、剪臍帶、産婦漏尿都拍得真實無比……

網友連呼“恐怖”——人家想看個婚姻劇,不是要看生孩兒紀錄片啊!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觀衆的棄劇理由都不用找的:

“如果說有八成貼近生活,剩餘兩成無限放大也是夠惡心了。”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這就像繪畫藝術一樣,畫的藝術價值,是畫家對景像的創意和構思。如果完全複刻,追求一比一真實度,那麼看照片就好了,何必繪畫?

任素汐、秦昊的演技是一流的,但把“産婦用紙尿褲、拉褲兜、吃胎盤”都搬上熒屏,是不是就離藝術遠了?

女性生育痛苦是真實的、生孩子時丈夫的百無聊賴也許存在,但用“紀錄片”的鏡頭複刻這些,難道不會讓女性生産尊嚴盡失?不會讓未婚未育的女性,對婚姻産生忌憚?不會激化已婚女性對另一半的不滿?

如果說“剩餘的兩成強行放大”能産生什麼作用,那也就是人民網說的了:

極端問題堆砌式疊加呈現……可能會産生極大社會焦慮感,甚至造成年輕人的恐婚、恐育、加劇家庭沖突的激化。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人世間》為何溫暖:苦難隻是音符,樂章積極向上

藝術到底是什麼、藝術家究竟在做什麼,是關乎藝術的本質問題。

影視劇也是一種藝術,但不同的作家、編劇對藝術的了解不一樣,選材的角度也就不一樣。

《親愛的孩子》把目光聚集在了女性的生娃焦慮、丈夫在妻子産前産後的不靠譜上。

《人世間》卻緻力于挖掘人性的溫暖——人如何在處于孤苦無助時,還能自立自強,并向别人伸出幫助的雙手,成為希望之光。

若以《親愛的孩子》之視角看周秉昆的人生,也許很尴尬:

照顧着腦血栓後遺症的媽,帶着姐姐的閨女,養着别人的兒子;媳婦一邊給孩子做飯,一邊要給媽端屎端尿……凹糟的生活細節“一挖一籮筐”。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換作《心居》的視角,那就更心寒了:

周秉昆奮鬥一輩子,也趕不上哥姐的階層;鄭娟在周家比馮曉琴還慘,更像保姆!

可是你看《人世間》,絕不會焦慮、恐懼。因為作者、編劇、導演的着眼點,是給觀衆治愈、能量、陽光和感悟。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論“苦難”,《心居》《親愛的小孩》比不上《人世間》。

兩邊的主角,一邊是經曆“下鄉、下崗、動遷”的社會變遷、“吃不飽飯、愛子夭折、失業、入獄”的人生重擊,一邊隻是“生子、買房、就業”的吃喝拉撒。

但主角對待苦難的态度卻反過來了:

周秉昆、鄭娟一直努力抓住微不可見的人生機遇、珍惜命運饋贈,默默堅強、善良、助人(觀衆也能在他們身上看到“人真正的高貴”,而非淺薄的“名利之思”)。

而方一諾和肖路,一直陷在“緊張、委屈、抱怨、焦慮、自私自利”之中。

如果把苦難比作音符,作品比作樂章。《人世間》雖然用了苦難的音符,但樂章是積極向上的。《親愛的小孩》《心居》《小舍得》卻是苦難音符的拼湊,把苦難變成了恐慌。

不怪網友說:

“人世間這種劇就比較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難,但是親情愛情友情會讓你更勇敢更堅定,而不是一味販賣焦慮,覺得人生不值得。”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價值觀“跑偏”毀全劇,編導境界、責任感太重要

人生值得或不值得,本來就是一個選擇題,看你如何去看待、去作為。

而作家、編導,如何處理“人生的值得與不值得” ,則出于他們的境界、社會責任感有别。

現實題材劇一味“賣慘”,和前幾年的“爽劇”毫無二緻,都是“流量密碼”。在這點上,網友依舊一針見血……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心居》雖然拍得現實,但價值觀嚴重跑偏——

底層意識層面,預設了“階級”不同的人在一起注定不會幸福:馮曉琴和顧磊、葛玥和顧昕、顧清俞和施源,三對夫妻三個“階級”,而且編劇以各種形式的人性扭曲來将他們拆散,這……符合社會平等價值觀嗎?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親愛的孩子》似乎也熱衷于“揚惡”——

高分辨率記錄了生孩的慘痛、産後夫妻關系紮心,而對愛情、生育的神聖、婚姻的包容隻字不提。

如此這般的劇作,怎麼可能不令年輕人焦慮?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緊跟熱點、抓分歧“賣慘”并不難,難的是讓價值觀不偏不倚、健康向上。

這讓我想到一部專講“惡”的豆瓣高分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這是一個沖突更突出的現實題材劇,一場無差别殺人事件導緻若幹家庭被逼仄:受害者家庭:孩子罹難,瀕臨破碎;加害者家庭:兒子殺人,全家逃離都市;律師家庭:因幫死刑犯,被網暴……

即使情節圍繞于“惡”,主角卻都很善良,劇情也未曾煽動不同人群的偏見,而是剖開不同個體,讓觀衆接納人的複雜性,看到勇氣和恐懼可以并存,明白陰暗永遠不會阻止美好。

這劇的主題緊抓熱點又不失健康:不要因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就自認有權“殺人”。

《人世間》也一樣,它的主題和劇名一樣宏大、溫暖、充滿哲思。

它诠釋了幸福的内涵,塑造了一個又一個能吃苦、肯擔腳踏實地的愛家愛國之人(家人、國人的幸福是劇中主角一生的責任和使命)。

甚至通過角色,你能感受到一個民族的美德:笃實寬厚、誠信勇毅、仁愛慎獨。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這樣的劇,你放到國外做文化交流都放心,放在幾十年後給子孫看,也安心!這就叫編導的境界和責任感。

是以,劇方不要再把觀衆當傻子了[捂臉]:别再用“賣慘”博流量;别再用浮躁的價值觀給觀衆洗腦;别再用“形而上的真實”“煽情的紮心”作懶于深度思考、逃避社會責任感借口!

群衆的眼睛是雪亮的:方一諾的自艾自憐、怨天怨地、“人生不值得”,并非我輩之生活常态。周秉昆和鄭娟的歲月靜好、溫潤強大、“人生值得”,才是我們真實的“悲喜人生”。

同是悲喜人生:為何《人世間》暖心,《心居》《親愛的小孩》紮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