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前幾天,朋友圈被一個消息刷屏:在這一波上海疫情中,确診的嬰幼兒被迫與家長分開,被單獨隔離。

孩子是父母的軟肋和底線,網上曝光的視訊,點燃了所有父母的憤怒。

視訊中,多名嬰兒共用一個床,有兩個孩子的頭被床單蓋住,随時都有窒息風險……

還有很多孩子哭着找媽媽,卻無人安撫。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擁擠、混亂,無法想象這些幼小的孩子離開媽媽該有多害怕和無助。

看着孩子們哭作一團,無數父母感同身受,并轉發關注事情進展。

随着輿論發酵,上海衛健委調整了收治政策,首次開放親子方艙:

「家長是陽性可以陪同照顧;

針對很少一部分陰性家長,如果不願意和孩子分離,在充分告知風險的前提下,政府也會相應安排。」

至此,“嬰幼兒隔離事件”也算暫時得到解決。

回想單獨隔離事件曝光之初,無數家長表示“如果隻有陽性才能跟孩子在一起,那我一定豪不猶豫把自己弄‘陽’”。态度堅決還帶着一絲悲壯。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而父母們之是以如此“瘋狂”,展現的僅僅是父母對孩子無私的愛嗎?

當然不是。

這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才更值得我們關注。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我好幾天沒見到孩子了”

趙倩(化名)有一個2歲的女兒,一家三口感染陽性後,分别送到了不同的隔離點進行治療。

在方艙隔離的她,最放不下的就是女兒“醫生太忙了我們能了解,但我真的很緊張,不知道我女兒在那邊是什麼情況,從來沒有看到照片或視訊”。

除了護士回複她的“還好”兩個字,她并沒有得到女兒的任何消息,看到網上的視訊後她更擔心了:

一個護士照顧10個孩子能忙得過來嗎?

有沒人給洗澡?

有沒人給擦屁股?

衆所周知,嬰幼兒的照顧和喂養方式非常精細,需要監護人對孩子寸步不離。

而這個過程中,稍有疏忽,可能會造成嚴重後果:

當嬰幼兒離開父母,最讓人擔心的,是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保障。

首先是生活節奏被打亂:在隔離收治期間,由于燈光,床鋪等睡眠環境等改變,嬰幼兒的原有睡眠節奏被打亂,可能造成入睡困難。

其次是喂養問題:嬰幼兒長得比較快,身高一天一個變化。很多嬰幼兒還沒有斷奶。與母親分離後,吃不慣奶粉可能會營養不足,影響生長發育。

還有,皮膚清潔問題:嬰幼兒皮膚嬌嫩,如果紙尿褲更換或洗澡不及時,很容易造成尿布疹、濕疹、甚至尿路感染等問題。

甚至病毒交叉感染:在春季,肺炎、腹瀉、水痘等都有很強的傳染性,如果隔離點衛生得不到保證,孩子之間交叉感染的風險很高。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當孩子被單獨隔離,這些父母的擔心,相信其他父母都能感同身受:

「我的心都碎了,不知道我女兒在那邊承受了什麼,她才1歲啊,路還不會走;

我家小孩不到2歲也被帶走了,帶走後一直聯系不到。今天終于要到一張孩子的照片,孩子憔悴了,眼裡也沒光了,真的很心痛。」

上海官方辟謠,網傳的圖檔視訊并非金山嬰幼兒隔離點,而是「上海公共衛生臨床的兒科病房」。

其實,家長關心的重點不是孩子在哪裡,而是孩子是否被單獨隔離,沒有父母照顧。

而讓嬰幼兒跟父母分離,除了生理需求得不到保障,更嚴重的是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創傷。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前不久,香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一名3歲女童被單獨隔離9天。

短短幾天,孩子的性格發生了巨大改變。

以前活潑開朗的孩子如今沉默寡言,讓人說不出的心痛。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無法忽視的分離焦慮

幼年時的分離焦慮,會影響一生。

心理學家瑪麗·艾因斯沃絲發現了三種早期的依戀關系:

1、安全型依戀:孩子與媽媽分離時明顯焦慮,但再次見到媽媽能很快忘掉焦慮。

2、反抗型依戀:媽媽離開一段時間,孩子極度痛苦,媽媽回來後,孩子想靠近但又怨恨她的離開。

3、回避型依戀:媽媽走後表現出較弱的痛苦,但媽媽回來後,孩子拒絕與她接觸。

她發現後兩種孩子長大後,幾乎都很難妥善處理親密關系。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孩子在三歲前會認為自己和母親是一個整體,分離創傷,會導緻孩子沒有安全感。

我之前在某平台看過一則求助資訊,求助人在幼年因為一些事情和媽媽分開生活了幾年,直到現在,他依然不敢再依賴任何人。

“已經失去過一次,是以不想失去第二次”。為了避免再次承受分離的痛苦,他把自己封閉起來:

「不讓别人碰,不讓别人抱,甚至拒絕别人靠近他。

在學校因為不合群被排擠、被欺負,甚至患上了抑郁症。

從來不知道想念人是什麼感覺,因為知道早晚會失去它。」

其實他内心也渴望友情和親情,但是因為無法擺脫被抛棄的恐懼,隻能痛苦地活着。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這并不是個例,很多人像他一樣因為幼年的分離焦慮,形成了「回避型依戀」的性格——

他們固執地認為,被父母“抛棄”過的人,不值得被任何人愛。

更重要的是,這種傷害,很難随着成長被改善。

或許嬰幼兒時期的記憶會随着時間淡忘,但這期間造成的分離焦慮卻會影響一生。

希望父母們盡量不要與孩子分開太長時間,如果一定要分開,可以明确告知「媽媽還會回來,什麼時候回來」,這樣也能減少孩子的焦慮。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孩子與母親

是一場雙向奔赴

很多人認為,分離焦慮隻存在孩子身上,其實并非如此。

前段時間,因為工作需要,我參加了一個為期2天的講座。

然而疫情突發,被通知要臨時住在安排好的酒店裡不能回家。

就這樣我和兒子暫時分開7天,這也是3年以來我第一次離開他。

之前每天陪着兒子,偶爾也會想一個人呆會。

可是當孩子真不在身邊,心裡卻空落落的。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每天忙完,第一時間就是打視訊電話看看兒子,聽聽他的聲音,關心他有沒有吃好睡好。

見不到孩子,心裡說不出的難過、焦慮甚至坐立不安。也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孩子在身邊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隔離結束後我立馬往家趕,一進門,兒子便邁着小碎步撲向我,又是拿杯子,又是遞水果,我緊緊将他摟入懷中,眼淚差點沒止住。

那一刻,我真正感到踏實。

那之後的一段時間,我發現兒子明顯要比以前還粘我。

隻要我不在他的視線内,他會感到非常不安,到處尋找。

不論我做什麼,他都會像一個“小尾巴”跟在後面。

吃飯的時候挨着我坐,随時随地都要我抱抱,就連上廁所他也得站在門口“站崗”。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伯林厄姆.弗洛伊德說過“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處相信:分離是會反複上演的”。

我知道,那幾天的突然離開讓他很沒有安全感,他黏人也是因為害怕媽媽再次離開。

為了幫他找回安全感,我每天都告訴他“媽媽很愛你”。

上班前,他像個大人那樣對我說“媽媽,一定要早點回來哦”。這時,我也會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告訴他“媽媽一直都在”。

經過一段時間的陪伴,兒子終于變回了以前的樣子,他的安全感又回來了。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有了這次經曆,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父母和孩子是互相需要、雙向奔赴。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寫在最後

回到最初的上海“嬰幼兒隔離事件”,毫無征兆把父母和孩子突然分開,會給母子雙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

慶幸的是,随着大家的廣泛關注和發聲,防疫政策得以逐漸完善。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但,全國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每個人都不能放松警惕。

我們除了日常防護、适當儲備必要的生活物資以外,也需要時刻保持清醒和關注。

今年,疫情在全國多點開花,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測性。而任何地區的防疫政策,都很難完全保證所有人,尤其是弱勢群體的需求,能得到妥善滿足。

比如一旦封控,孕婦能否及時就醫;

老年人的物資是否到位;

患罕見病的人藥物購買困難……

一次次經曆證明:網絡足夠發達的今天,隻要關注的人足夠多,事情解決起來就會更快。

在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之間,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出一份力,發一分光。

疫情無情,人有情。

在這裡,我想呼籲大家:

以後如果看到任何形式的求助内容,即便無法解決實際問題,關注、轉發,就是最大的善意。

嬰幼兒被單獨隔離,我想說幾句

最後,歡迎大家「轉發」+「在看」,願疫情早日結束,希望以後的每一個春天不再被錯過!

我們一起期待摘下口罩、開懷大笑的那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