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春雷《農民院士》: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風情畫

李春雷《農民院士》:

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風情畫

文丨白 烨

李春雷《農民院士》: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風情畫

脫貧攻堅已經完勝,鄉村振興正在途中。近日,由李春雷創作的長篇紀實文學《農民院士》正式出版。該書在充分描寫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在瀾滄江邊帶領拉祜族群衆艱難脫貧并走上鄉村振興之路的同時,又栩栩如生地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風情畫,在數不勝數的同類題材作品中格外引人注目。

《農民院士》開篇就洋溢着如詩如畫的民族風情:“天空蔚藍如慈笑,地貌峥嵘似憤怒。細細瘦瘦的山路,白白胖胖的雲霧,香香甜甜的野風,花花綠綠的雜樹。陽光雪亮,穿透力強悍,投射在皮膚上,火辣辣。”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經典老電影《蘆笙戀歌》的故事發生地。拉祜族兒女長期生活在深山區,以狩獵為生。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成為“直過民族”。

主人公朱有勇出生于少數民族聚集地,從小就浸染在蘆笙舞、煙盒舞、竹竿舞、對山歌、吃草煙等風俗裡,對五彩斑斓的舞蹈、服飾有着深刻的童年記憶。 作品前半部分,通過朱有勇的成長經曆,以插秧、耕地、拾糞、喝火塘酒、娶媳婦迎親等瑣事為點綴,将這裡的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精神狀态刻畫得淋漓盡緻,濃墨重彩地勾勒出雲南邊陲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畫面。

幾十年來,由于曆史和現實的原因,這裡的經濟發展狀況并不理想。正是帶着改變自身命運的渴望,朱有勇拼命努力考上了農業大學。而後,為了改變這片土地的命運,已經出國留學的他毅然回國,向水稻的最大難題——稻瘟病進軍。即使在這裡,作者依然沒有忽略民族風情這一重要元素。文中多次寫到拉祜族人的飲酒場面:飲酒,在别的地方、别的作家筆下可能要有所限制,但在這種特殊的風俗背景下,不喝便顯得不近人情。一番酒戰,直至夜半,将少數民族地區風俗淳樸、人心直爽的性情表露無遺。

該書中部和後部,主要寫朱有勇下鄉扶貧的曆程。初次登臨蒿枝壩,走進寨子,随機走訪幾戶人家,豬屎牛糞遍地都是,杯盤碗碟污迹斑斑,一股獨特的原始氣息迎面撲來。然而殘酷現實中又不乏詩意與感動,将要離開時,閉塞落後的拉祜族群衆穿着民族服裝,手拉手唱歌送别的場景讓人鼻酸。

在作者筆下,一個個艱難的脫貧故事,穿插了濃濃的拉祜族特色。譬如關于對冬天種洋芋的争論,紮丕、紮娃、娜努等都認為瀾滄的冬天種不出洋芋,然而,當朱有勇的示範田開始收獲後,白白黃黃的馬鈴薯滾了出來,頓時讓懷疑重重的村民們全變成了“啞巴”。旋即,“啞巴”又變成了“喇叭”。譬如李娜努跟着教育訓練班學種林下三七,克服重重困難,賺錢後主動邀請朱有勇去她家吃殺豬飯。土坯竈台的大鍋裡炖着排骨,丈夫斟滿酒要與院士一醉方休,李娜努應邀唱起山歌,土狗在人群裡鑽來鑽去……

酒井鄉坡頭老寨的馬正發,單家獨戶住在半山腰。莊稼有了好收成、辦成一件漂亮事,他的口頭禅是:“得吃了。”但是,他一年的收入除了供孩子讀書和家人看病,也僅僅是維持溫飽。朱有勇在蒿枝壩創辦冬季馬鈴薯教育訓練班的消息傳出後,他聽說不用交學費,就主動跑去報名,因為擔心院士不肯收留,還特意帶上一個大芒果。一個學期下來,馬正發很快就“得吃了”。收獲時節,他的地頭引來好幾家收購商,高興得不停地唱山歌,腰間的酒葫蘆晃來晃去。

劉紮丕家住半山腰,籬笆房,透風透雨。朱有勇開辦教育訓練班給蒿枝壩帶來了人氣,劉紮丕就在自家後院的空地上擴建了廚房,搭起大棚。大棚周圍種上花草,圍上籬笆。籬笆外面種滿蔬菜,木瓜一串串,豆角滿枝頭。他還學會了用洋芋做10道菜,客人吃過都忍不住稱贊。

作家寫扶貧,處處着眼于特殊民族、特殊地域,從曆史、文化、風俗等方面入筆,把這些元素進行碎片化處理,且整篇又是一個整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美好的氤氲感。書中爬滿茂密青藤的小木屋,屋頂上置放的金色葫蘆,熊熊燃燒的篝火,吹蘆笙的男主人,踏舞步的女主人,不時回響的悠揚唱段,似乎綻放出一朵朵五彩缤紛的鮮花,彌漫着袅袅娜娜的芳香,迷幻且醉人。整本書不僅真實記錄了朱有勇院士的科學扶貧,也真切地記錄了這個民族在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中多方面的進步與融合。文中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小人物,鮮活地記錄了這一切。這一個個小故事、小人物,那麼普通,又那麼特殊,那麼鮮明,洋溢着特殊的芳香,蹦蹦跳跳地進入了讀者的眼睛、讀者的心裡。

在院士團隊的幫扶下,昔日貧窮且頹廢的劉紮娃改名劉明生,不再抽煙喝酒,而是一門心思學技術。作者對這個少數民族青年給予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白描:“朝霞滿天的早晨,月光朦胧的晚上,他就坐在房頂上,吹起蘆笙,唱起歡樂的歌曲……蘆笙和歌聲,把他的深情和希望,塗滿了大山,像滿天的彩霞,似滿天的星辰……”在濃郁的民族風情裡,該書引領讀者看到各項種植産業,在祖國邊陲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昔日冬閑地變成了現在的黃金田:“在這片高原淨土上,各種蔬菜都可以種植,馬鈴薯是帶頭大哥,青椒、茄子、黃瓜、油菜、絲瓜們都是兄弟姐妹。大家在這裡開開心心、生龍活虎地成長着、成熟着……它們一起轟轟烈烈地走進了瀾滄的腸胃,強健了瀾滄的骨骼!”故事結尾,蘆笙再次吹起,《婚誓》的情歌在空中缭繞,伴随着熊熊篝火,畢畢剝剝地撲面而來,“那是生命的情緣,那是生活的浪漫。整個蒿枝壩、橫斷山、瀾滄江,都唱了起來、跳了起來……”

可以說,《農民院士》是當代少數民族文學題材的重大收獲,無論是記錄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新時代主題,還是記錄拉祜族的前世今生,還是讴歌民族團結,抑或是藝術表現,都堪稱一部厚重的史志般的精品力作,更是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風情畫。

創作談

真正的農民院士

文丨李春雷

李春雷《農民院士》:一幅色彩斑斓的民族風情畫

李春雷

對于朱有勇院士,我早有耳聞,但僅限于新聞報道層面。接到邀請後,我從網上細細閱讀。這一下,竟然驚奇了。朱有勇院士扶貧的地方,正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那一首愛情歌曲《婚誓》的誕生地——雲南省瀾滄縣。這首浪漫歌曲的背後,竟然有着那麼沉重的故事。

于是,我走進了瀾滄縣,前後三次進行了長達一個多月的深入采訪。在采訪中,我更驚奇了。發生在這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奇異瑰麗的故事,重新整理了我的許多認知。從中,我了解了中國農村特别是邊疆地區農村的另一面,也更了解了科學家的另一面。

在學術界,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公認的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的開創者;在農民眼中,他是一位知農民冷暖、懂農民所想的貼心人。但在自己眼中,他隻是一名有文化的農民。

的确,一名科學家,要真正地報效國家,實作自身價值,僅有夢想和專業是不夠的。客觀地說,城市裡學研精深的專家教授為數不少,但大多隻是在書房裡或實驗室裡,而朱有勇院士的選擇卻正好相反。他揣着夢想和深情穿着膠鞋和背心,走進深山,多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瀾滄縣農村脫貧攻堅事業中,把精彩的論文寫在大地上,進而使得一項項科研成果得以推廣,使得數十萬少數民族父老鄉親脫貧緻富,走出了一條新時代中國知識分子與現實相結合的金光大道。

正是認識到朱有勇院士扶貧的特殊價值,我才産生了格外的創作沖動。我定下決心,寫好這本書,寫出一個真實的朱有勇院士,寫出一個新時代知識分子對于國家、對于時代的神聖責任和無私奉獻。

但是,創作真正開始的時候,卻難以下筆。經過認真思考,我決心從三個方面入手。除了朱院士精準扶貧的個性故事之外,我側重于兩點:一是民族風情畫,二是科學與文學,三是特殊的文學表達。

經過一年多的精心創作,此書終于出版。這本書是我用心血寫就,自信在書寫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題材中有所創新。特别是本書主人公是一位院士科學家,而他的扶貧之地又具有獨特的民族故事和文化背景,更為此書增添了一層亮彩。

自我審視,我認為這本書的創新之處有三:

其一是用文學的筆法,生動形象地描述了相對抽象的自然科學世界。書中對水稻、洋芋、三七等品種的介紹和相關種植科技,都進行了形象鮮活的描述。其二,在創作之前,我曾先後三次深入到拉祜族村寨,時間達一個多月,并查閱了大量的文字資料。在創作中,我處處着眼于這一特殊民族、特殊地域,從曆史、文化、風俗等方面入筆,把這些元素進行碎片化處理,且整篇又是一個整體,形成了一種獨特美好的氤氲感。整本書不僅真實記錄了朱有勇院士的科學扶貧,也真切地記錄了這個民族在現代社會和現代文明中多方面的進步與融合。文中通過一個個小故事、小人物,鮮活地記錄了這一切。這一個個小故事、小人物,那麼普通,又那麼特殊,那麼鮮明,洋溢着特殊的芳香,蹦蹦跳跳地進入了讀者的眼睛和心裡。其三,全書從序章“阿哥阿妹的哭聲”入筆,到尾章“阿哥阿妹的歌聲”收尾,通過大量豐盈的編織有序的故事,繡花般描繪了這一重大時代主題。應該說,在文學藝術表現上,本書有所突破,有所提升。

多年來,文學界一直在讨論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當下的報告文學創作,都在講故事,但講“好”了沒有?不好說。實際上,大多數報告文學作品,隻是表面宣傳,并沒有真正形成精美作品。或者說,有好故事,有感人的故事,隻是講述了,但在文學講述上,并沒有做到。我在創作過程中,在這一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