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部隊養成的擦槍習慣,讓我現在的工作學習,受益頗多

擦 槍

黃筱龍(苗族)

咱當兵的人,軍旅生活中總有一些難忘的事兒。特别是兵之初,有許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寫家書、第一次站崗哨、第一次走隊列、第一次幫廚、第一次操槍、第一次打槍、第一次擦槍等等。而其中第一次擦槍,尤為記憶深刻。

在部隊養成的擦槍習慣,讓我現在的工作學習,受益頗多

軍中有句名言,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手中的武器。每一名軍人都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踐行着這句名言。

擦槍,一是為了清潔槍的衛生,二是為了保養槍的性能。

30年前,早在西藏軍區炮兵獨立第308團二營五連新兵訓練期間,我就參加了團裡組織的軍械員兼文書集訓,由團後勤處的軍械參謀擔當教官。十多人裡,僅有我一個新兵蛋子。我有幸比一起入伍到部隊的戰友們先期摸槍、持槍、打槍和擦槍。槍支的分解組合是其中重要的訓練内容。我心裡漸漸明白,作為一名軍械員,擦槍必須在行。

擦槍前要先驗槍。也曾聽說過擦槍時因為沒有驗槍,有誤傷緻人身亡的故事。

驗完槍後,便拿出準備好的一塊鋪墊,一小瓶槍油,一塊白床單,還有一些布條和布片。旋即将附件和通條取出放好,并按彈夾、機匣蓋、複進簧、複進機的順序,将槍支分解有序擺放在鋪墊上,先用幹布片将槍械表面上的灰塵一一擦淨,接着用浸有槍油的布片對槍械部件進行擦拭。最難擦拭的當屬槍管,如不注意,要麼擦不幹淨,要麼把布條堵塞在槍管裡,必須熟練地使用通條、附件才能把槍管擦拭幹淨。總之,擦槍是個技巧活兒,來不得半點馬虎。

記得在西南軍事最高學府昆明陸軍學院上學時,因為是步兵指揮專業,輕武器射擊成了家常便飯。班裡的兄弟夥們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每次打靶歸來,由環數最少的同志擦槍。為了榮譽而戰,大家平時訓練更加刻苦,實彈射擊也更加認真,但每次總會有人拿鴨杆(也就是最後一名)。田景才、李金彬等同學槍法很準,常常名列前茅。

香港回歸祖國那年,我正在西藏軍區山地步兵第52旅旅直偵察連當排長,排裡的老兵們個個是神槍手,長槍短槍都玩得很娴熟。定期擦拭槍械是全連的光榮傳統,在連隊壩子裡一字排開,幹部戰士一起上。時任連長李良上尉、政治指導員李吉良上尉、副連長張華中尉、副指導員李東方中尉、排長郭大偉少尉、排長舒家亮少尉、排長夏軍少尉總是和大家一起擦槍。連隊不愧為成都軍區表彰的槍彈管理模範機關。軍隊是所大學校,也是一個大熔爐。值得驕傲的是,當年排裡的戰士侯雲,現在已經成長為全國人大代表、山南軍分區副司令員了。

上世紀90年代末,我從西藏部隊交流回貴州省軍區工作。在省軍區機關工作時,每年也有一兩次輕武器射擊,但有獨立營的兄弟們做保障,就很少擦槍了。

後來,根據組織安排,我先後在清鎮市、花溪區人武部供職。由于革命分工不同,我多次擔任了民兵訓練實彈射擊現場總指揮,就再也沒有擦過槍了。

如今,我脫下軍裝五年有餘,但作為一名曾在軍旅25載的退役軍人,每每想起擦槍的那些場景,仍然曆曆在目。尤其是擦槍的那份認真勁,被成功複制在現在的工作學習之中,讓我受益頗多。

在部隊養成的擦槍習慣,讓我現在的工作學習,受益頗多

(注:本文插圖均來自網絡)

作者簡介:

黃筱龍 筆名黃樂居,網名黔中凡人,7O後,貴州務川人,苗族,從軍二十五載,多次立功受獎,軍轉幹部,出版文集《走向世界屋脊》、長詩《真心英雄》(與人合著)、散文集《小溪慢流》。編有《民兵預備役政治工作研究文集》《貴州省國防教育手冊》《奔向小康路上的老兵》等書籍。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攝影家協會會員、貴州省詩人協會會員、貴州省散文學會會員、貴州省紀實文學學會會員。

在部隊養成的擦槍習慣,讓我現在的工作學習,受益頗多

作者:黃筱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