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之間真正的成長差異形成于班課之外

孩子之間真正的成長差異形成于班課之外

育鄰夢

網友提問:您覺得國小生課後服務作用大嗎?

回複:孩子之間真正的成長差異形成于班課之外。目前所謂教育内卷就是家長和老師都在拼命給孩子刷題,試圖以大量機械練習形成“肌肉記憶”。但是,做事才是最好的學,真正高效率的課後服務應該側重引導孩子們從事生産勞動與生活實踐,而不是機械式地坐在課桌邊刷題。因為,學習的終極目标——做事。

畫龍點睛,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後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内容更加生動有力。

成語故事:

南北朝時期,梁朝有位畫家名叫張僧繇,他的畫特别傳神。皇親貴族,富商大賈都争相索求他的畫。

傳說有一年,張僧繇奉梁武帝之命,前去金陵安樂寺的牆上畫四條金龍。僅三天,他就畫出了四條活靈活現、威風凜凜的龍。這四條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與真龍竟沒有什麼差别。一時間,圍觀的人都大為驚歎。

然而當人們湊近細看時,才發現這些龍全都沒有眼睛。這樣明顯的缺陷讓大家感到非常不解,紛紛請求張僧繇為龍添上眼睛。張僧繇卻笑着說:“為龍畫上眼睛不難,可一旦畫了眼睛,這四條龍可就飛走了。”

大家一聽這話,都哈哈大笑起來,覺得他十分荒唐。畫出來的龍怎麼會飛走呢?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認為張僧繇在開玩笑。于是,張僧繇隻好答應先給其中兩條龍畫眼睛。他當着衆人的面,提起筆輕輕在畫上點上眼睛。剛畫完,不可思議的事就發生了:天空忽然烏雲密布,緊接着一陣電閃雷鳴,在狂風暴雨中,那兩條龍竟真的震破牆壁,淩空飛起,最終消失在雲層中。

衆人全都驚得目瞪口呆。等雲散天晴時,大家看到雪白的牆壁上果然隻剩下兩條龍了。而張僧繇隻是站在一旁,笑而不語。

生命,被賦予了繁殖能力+生長周期+小部分損傷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質組合形态。植物從自然物質中吸納可溶于水的微礦物質結合光合作用生産生命養料、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動物體内......自然物質世界中,所有生命個體的綜合生存都必須降生之後被動适應、主動索取。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成長發育最慢、綜合成長可塑性最強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動物。

雛鳥必須在有引導的情況下适應飛翔、羚羊+野兔等素食動物教後代躲避敵害、獅子+老虎教幼崽捕獵......作為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動物,人類後天形成的綜合社會生存技能同樣需要通過示範引導才能傳授給下一代。是以,為了将業已形成的社會文明生存方式世代傳承下去,現代人類社會形成了自然生命體系中最完備的群體生存技能傳承體制——教育。

孩子之間真正的成長差異形成于班課之外

學習的終極目标——做事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是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進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進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師者,傳道、受業、解惑。老師,傳授道義、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傳授道義、教授學業就是老師根據人類社會既有文明智慧要求,主動擔負起對孩子學習成長的教化工作;解答疑難問題則是老師根據自身掌握的人類社會文明生存智慧解答學生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所遇見的成長困惑。也就是說教育分兩部分,一部分由老師主導、按教學大綱教,學生聽講受教;另一部分學生占據主導地位,主動提出成長困惑、老師被動解答。

教學大綱是統一的、教材是統一的、老師講授的内容是統一的......班課中的每個孩子接收到的學識内容完全相同。那麼,為什麼接受同樣課堂教育的孩子們,長着長着每個孩子之間的相對成長差距反而越拉越大呢?孩子之間的成長差異形成于班課之外!因為,課堂之外有的孩子認真完成作業&有的孩子敷衍、有的孩子繼續自主探索學習&有的孩子課後隻有玩耍、有的孩子勤學好問&有的尊口難開......

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隻起着引導作用,學業或技藝上的鑽研與提高,還得靠學子自身的努力。是以,愛迪生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是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現實人類社會生活中,那些但凡在某個領域取得驕人成就的人,都是花時間數十倍于常人刻意練習的結果,比如競技體育運動員、文藝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因為,人類智慧增長如同素描,隻有經過反複“刻意練習”的那些知識才會在大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記。

晉朝文學家和哲學家傅玄在《太子少傅箴》中指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聲和則響清,形正則影直。”告訴人們一個人生活在好的環境裡就會受到好的影響,生活在壞的環境裡也就會受到壞的影響,強調環境對人學習成長的綜合影響。人類是自然生命體系中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動物,人類高智商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具備強大的主動模仿能力。是以,出生在原始森林的人類祖先能以采摘植物果實+捕獵其它動物維持生存、出生在農耕時期的絕大多數孩子都會播種植物+圈養動物、出生在中國的孩子學會了講漢語+寫方塊字+使用筷子、出生在英國的孩子學會了講英語+寫ABC+使用刀叉......

常言道:“做事,就是最好的學。”現代人類社會文明成果中的每一項都源于生産勞動與生活實踐,在漫長的生活實踐過程中,人類将特定現實物質的形态+性狀+功用提煉彙內建抽象的符号+讀音+寓意,進而形成了人類特有的抽象社會文明,人類社會文明形成的程式物質實體—>物質用途—>抽象字元【包括寓意+讀音】—>文明成果。

教育從教孩子識字入手、逐漸将文字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屬于人類社會文明進化的“逆向賦能”工程。教育工作的目标不僅僅隻是為了教孩子們能說會道,也不是為了選拔出能考得高分的孩子。相反,教育是為了輔助孩子們更好地參與社會生産勞動實踐、成為國家發展建設曆程中的棟梁之才。因為,無論接受何等學曆教育,孩子們最終都必須奔赴農業、科研、工商業、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等人類社會生産勞動一線。但是,掌握了豐富文化理論知識的人并不一定能夠真抓實幹地搞生産,比如趙括、馬谡都深谙兵法卻沒能經受住獨立實戰檢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教育是家長和老師使用人類社會已知成熟的社會文明成果,通過要義講解+行為示範+實踐引導等行為實踐、賦予孩子們獨立自主生存能力綜合行為藝術。課堂則是現代人類标準化輔助孩子們快速成長的基本方式,等同于課堂之内的所有孩子都被配置設定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公德心餐食,但每個孩子具體能夠消化吸收多少則完全“因人而異”。是以,孩子之間真正的成長差異形成于班課之外。

孩子之間真正的成長差異形成于班課之外

育鄰人的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曆風雨。對于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裡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一套以鄰裡互助方式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群鄰裡教育服務生态圈。

孩子之間真正的成長差異形成于班課之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