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作者:保利送拍征集部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楊健生,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理事、河南省美協工筆畫藝術委員會主任、河南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河南省政協書畫院院務委員、民盟中央美術院河南分院副院長、河南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中國畫作品入選“第八、九、十、十二、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獲全國美展銅獎兩次,優秀獎四次,獲“河南省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屆美術作品展覽”一等獎。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寮國國家博物館等收藏,出版六本個人畫冊,《美術》雜志選做兩次封面。

詩意選擇:從音樂轉向繪畫之路

楊健生能夠在繪畫上取得如此成就,與其早年經曆息息相關。

楊健生1965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州市太行山大峽谷,三省交界的一個偏僻小山村。上國小時,老師發現楊健生在作業本背面畫的一些想象畫生動有趣,就讓楊健生負責學校的黑闆報設計和抄寫。此後,楊健生越發癡迷于繪畫,上國小期間開始嘗試畫素描和速寫,并利用課餘時間給班裡的同學、爺爺奶奶和鄰居畫像,這為他之後的連環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僅如此,國小的他還熱愛音樂,學習了二胡和闆胡,四五年級時加入了村裡面的宣傳隊,并擔任闆胡演奏員。豫劇朝陽溝等劇目的曲子楊健生都能熟練的演奏下來,也常随宣傳隊到外地巡回演出。

國中時期,一次意外使楊健生腿部骨折,需卧床靜養三個月,就是這三個月使楊健生的人生道路開始放棄音樂全身心轉向繪畫。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受傷的楊健生不得不靜心休養,在此期間,楊健生從小姨那裡得到了幾本青少年讀物和連環畫冊,其中連環畫《智取威虎山》《紅色娘子軍》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楊健生說:“看得多了,就逐漸有了靈感,我開始将看到的文字配合想象用畫筆表現出來。”此刻楊健生暗暗發誓将來也要出版一本屬于自己創作的連環畫。楊健生會在閑暇時根據古詩内容作畫,會在看小說時展開想象形成連環畫。他把省吃儉用的零花錢都用來買了小人書連環畫,慢慢積攢下來兩大紙箱連環畫冊。這些連環畫冊成了他的珍藏,并給楊健生帶來了學習的足夠營養。

縣文化館的美術幹部彭天貴和安陽市群衆藝術館的美術幹部桑國振可以說是楊健生的啟蒙老師,他們鼓勵楊健生充分展現自己,并對他的作品進行多次指導。高二時,楊健生将自己寫的作文改編成連環畫《我的小鄰居》,并将其投稿到河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向陽花》雜志編輯部,竟被編輯采用發表。處女作的發表給他以極大的鼓勵,并給他帶來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碰巧的是,楊健生的連環畫作品《我的小鄰居》發表的同時,他高中創作的宣傳畫作品也在省級展覽海選中脫穎而出,這時,楊健生得知自己如願考上了大學,實在是三喜臨門!大學裡較好的學術氛圍使得他在繪畫方面的天賦得以施展,自此,楊健生将自己的熱愛發展成了一生的專業。

楊健生聯考報名的過程并不一帆風順。報名時,楊健生遺憾地錯過了中央美術學院連環畫系的報考時間,在安陽群衆藝術館老師的建議與鼓勵下,他報考了當時河南省内唯一的大學美術專業——河南大學(時河南師範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入學後,除了認真學習專業知識,他還會利用周末、假期等課餘時間給報刊、雜志配插圖,節假日到菜市場和火車站畫速寫,利用課餘時間擔任《國小生學習報》美編等職務。由于愛幻想、有紮實的美術功底,楊健生在大學期間就多次收到出版社邀約,出版了多本小說插畫,獲得了河南人民出版社優秀小說插圖獎。大學期間,楊健生為河南省的報刊雜志畫了上千幅插圖,他不僅沒有抱怨,還樂在其中,享受着創作過程,楊健生覺得這是對自己能力的鍛煉與提升。

大學畢業配置設定時,河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和教育時報社來河南大學點名要楊健生,面對衆多的工作選擇,能吃苦、夠踏實、愛專業、一心學習、想成為優秀畫家的楊健生選擇了留校任教。他認為大學裡的學術氛圍更适合他,邊教邊學,邊創作,有大量的時間來提升自己的專業。

傳道授業:要用詩一般的畫面反映時代生活

面對學生,楊健生堅持“筆墨當随時代”的創作觀點,他教導學生——繪畫藝術要有時代精神,就要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

楊健生說:“一些畫家總是沉浸在自己記憶最深刻的時光中,作品面貌就容易陳舊,别人也容易審美疲勞。”縱觀世界美術史上的名作,無不與作者所處的時代、社會及作者的素質、感受力與表現力密切相關。楊健生認為,畫家首先要時刻關注這些年來國家發生的變化,關注生活、關注時代,關注周圍的一切,具備敏銳的觀察生活和捕捉美的瞬間的能力,這樣才能創作出具有時代感、有溫度的作品。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白玉蘭 169.6cmX196.8cm 紙本 2001年

“我連續幾次入選屆展,除去技法方面,自我歸結于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态,跟随時代向前進,表現當下的生活,展現時代面貌。”以《白玉蘭》《考場外》等作品為例,在這些作品的創作中,楊健生注重對當代青年精神進行描寫,同時中加入現代元素,流露出生活氣息及現代氣息,用詩一般的語言去揭示生活。“自然中的沉靜、永恒,人與自然的和諧,是我繪畫中所追求的。”将人物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用精心設計的周圍環境烘托人物精神情緒,并在畫面結構上強化形式美感,這已成為楊健生人物畫創作的一大特征。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考場外 192cmX200cm 紙本 2019年

曾經有人問楊健生:“疫情期間的作品常常暴露出題材雷同、依賴照片導緻的想象力匮乏等問題,您認為我們怎樣創作出獨特的作品?”對此,楊健生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坦言,很多時候,畫家無法深入一線實地取材,而是通過電視節目或網絡擷取素材,抗疫是這樣,之前的抗洪搶險、抗震救災也都如此。由于管道相似、同題作畫,常常出現相似的面貌,但楊健生認為這正是考驗畫家水準的時候。畫家不能閉門造車、憑空想象,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卻不是簡單的複制或還原,而是經過提煉後的再創作,需要畫家根據藝術規律進行二次加工,或概括、或誇張、或挪移,加入自己的想象與了解,用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現形式,使作品兼具藝術性和思想性,進而給讀者帶來獨特的精神體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教學中,楊健生始終誨人不倦、循循善誘,他既是良師、也是益友,赢得一片贊譽。現如今,楊健生的學生散布天南海北,都在為藝術貢獻着自己的力量。楊健生不僅為真正的藝術精神作出了生動的注腳,也給中國傳統工筆畫的未來插上了一雙現代的翅膀。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揮毫潑墨:立足傳統,銳意創新

就藝術本體而言,楊健生對中國傳統工筆畫有着獨到的領悟。這展現在他具有既精于繼承而又勇于創新的可貴品格上。

中國的工筆畫曆史悠久,早在唐代已盛行起來。工筆畫使用“盡其精微”的筆法,通過“取神得形,以線立形,以形達意”擷取神态與形體的完美融合。是以,中國工筆畫的精妙絕倫取得了卓越的藝術成就。楊健生非常重視對傳統的繼承,他表示:“我的立足點就是傳統。立足點在傳統,就是緊緊抓住中國工筆人物畫最根本的東西,抓住根了,工筆人物畫的發展才能純正、道地、有味,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傳統中留下來豐厚的積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财富,如果我們丢掉傳統,就等于把财富扔掉了。”

在楊健生的畫裡,人物形象色彩、背景、構圖、獨創的表現技法,都呈現出一種經典性品質,流露出一種大格局大氣象,是一個豐富的整體。他追求莊重華貴中的質樸、深沉厚重中的明快、單純渾樸中的豐富,作品往往明朗有力、嚴謹慎密,有着精确的人物造型、細膩的心境描寫,幻化出純情的詩境。而這些正是畫家重視直覺感悟的結果。在回歸直覺的過程中,他找尋到了生活與藝術、表現形式與審美情感之間的連接配接點,找到了真實的個性化體驗,并推進了兩者的内在關聯。漫長的創作過程是不斷探尋和創造的心理過程,楊健生在單純甯靜的畫面中融入了強烈的生命和精神追索的印痕。

但楊健生并不一味循規蹈矩。他根據作品意境的需要,适當吸收其他畫種的技法,使之融入自我語言體系,不僅沒有牽強之感,反而使作品呈現出現代氣息。比如,他吸取寫意畫的皴擦渲染,工筆與寫意的結合,以造成虛幻空濛的意境;吸收西畫的光影、質感,冷暖對比,造成真實立體的空間境象。《白玉蘭》背景以藍色為基調,有力地烘托出前景潔白如玉的花朵,樹幹、石頭的光影和質感恰到好處,使畫面整體的聖潔感大大提升。《希望》則吸收唐宋工筆畫的精華,參以現代平面構成,表現出少年天真、活潑、陽光,充滿朝氣,少年強則國強,他們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這一主題。

楊健生用他的畫筆構築了一個純淨的世界。他把自己心中的理想,寄寓在這些人物形象裡。楊健生的繪畫靈秀滿紙,清新逼人以及他濃郁的藝術内涵赢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并為工筆畫的藝術創作沃野吹來了一縷清新之風。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希 望 180cmX200cm 紙本 2014年

以藝抗疫:疫情之下,藝術大有可為

2020年8月1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聯合主辦的“衆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開幕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楊健生的《戰必勝》從全國七萬多份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在國家最高文化藝術殿堂展出的機會。

楊健生表示,得知作品入選了那次展覽,他很激動。“展覽是從全國75000多件作品中挑選出來最有代表性的96件(套),能夠入選非常不易。”雖然沒能到展覽現場,但是楊健生一直關注着展覽程序,并第一時間找到了官方釋出頻和圖檔。抗疫藝術展讓楊健生回顧了全國人民完整的抗疫過程,讓他回想起大家衆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點點滴滴,以及當初抗疫期間宅家創作的日子。楊健生說:“本次作品入選是評委們對我藝術創作的肯定和鼓勵,這使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創作方向,今後我會更加關注現實題材,聚焦社會民生。”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戰必勝 160cmX145cm 紙本 2020年

談到《戰必勝》的表現内容和創作過程,楊健生回憶道,疫情期間,全國各地都派出醫療隊支援武漢,面對肆虐的病毒,醫護人員義無反顧逆行而上,那些堅毅的臉龐、困倦的身軀,那些離别的場景、奮戰的場面,常常感動得楊健生淚流滿面、熱血沸騰。3月初,疫情初步得到控制,人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而醫護人員出征前的場景卻定格在楊健生的腦海中,于是他畫了這幅《戰必勝》。

楊健生想借這幅作品減輕人們對疫情的恐懼和壓力,同時歌頌抗疫一線的平凡英雄,通過繪畫展現中國力量、中國精神。“這幅畫本來畫的是4尺整張,因為國家博物館展覽的規格要求,畫第二稿的時候,我調整為1.45m×1.6m的尺幅,裁掉了畫面上邊的‘武漢某某醫院’幾個大字,整個畫面采用灰色與紅色的對比,更加凸顯人物形象的鎮定和堅毅。”從起稿到收筆,這幅畫楊健生畫了整整十多天。這幅作品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兩個月,被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進入國家記憶庫,并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機關刊物《美術》雜志第10期封面采用.

實際上,不光是《戰必勝》,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楊健生還創作了小寫意《社群防疫員》、工筆畫《馳援武漢》、速寫《搶救》《宣誓》《打點滴》《痊愈》等大量反映現實的繪畫作品。有人說“在瘟疫面前藝術是無用的”,楊健生并不同意這樣的論斷。他認為,盡管藝術阻止不了疫情的蔓延,但這并不代表藝術在災難面前毫無意義。相反,人類的文明借藝術之手,記錄下那些瘟疫肆虐之下的瞬間,有助于我們對現實的了解和信心的凝聚。藝術家通過藝術的筆觸将社會現象表現出來,展現人性光輝,給予大衆一種心理上的安慰,更能作為一種曆史的見證,一直傳播下去,讓後人“以史為鑒”,這也是他疫情期間堅持創作的原因之一。

由于題材特殊、創作及時、飽含真情,楊健生反映疫情的作品陸續在中國美術家協會、民盟中央、李可染畫院等國家級網絡媒體和省市級網絡微信平台發表、傳播,獲得了相當高的關注度,浏覽量有幾十萬人次,影響很大。楊健生在疫情期間還參與了由河南省藝術教育協會組織的“以藝抗疫 奉獻愛心”捐贈活動、河南大學為武漢疫區的捐贈活動,積極捐款捐畫,為社會貢獻了文藝工作者的一份力量。

筆墨随時代,繪畫自有精神。楊健生在批判繼承工筆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創新工筆畫法,形成了卓然的審美藝術風格。同時,楊健生的藝術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更激勵着一屆又一屆的莘莘學子擔負起藝術反映現實、聚焦民生的時代重任。

對于楊健生的藝術,前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著名美術評論家馬鴻增說:“在當代工筆人物畫畫家隊列中,楊健生雖剛年過“不惑”,卻早已嶄露頭角,而且審美個性鮮明,藝術風格卓然。他以山村生活和校園生活為基礎,通過辛勤的藝術探索,建構出自己的藝術天地。青純之美,青春之歌,自然天真,質樸和諧,這就是楊健生的藝術特質,也是當今社會許多人所渴望的真美和真情。”美術評論家、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主編、副社長賈德江講:“健生的畫以自己獨特的角度,以自己的了解方式,運用娴熟的技巧,恰如其分的表現了青春少女的氣質和心态。他有意選擇切合自身特長的題材,是以,他的作品圖式,語言不是一覽無餘,粗率直白,而是筆筆含情,情景交融,意味深長……”魅力中國記者陳珊珊則這樣評價:“從美學與文化的層面上去把握、表現人物的心靈美、氣質美、形象美,進而使他的作品蘊含着豐富的審美意韻,将生活上升為藝術的一種特殊的美。精細極緻的工筆畫法及對人物的觀察、獨特的構圖、工而不闆,精而不泥,楊健生的繪畫靈秀滿紙,清新逼人以及他濃郁的藝術内涵赢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并為工筆畫的藝術創作沃野吹來了一縷清新之風。”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南方三年遊擊戰争 110cmX165cm 紙本 2018年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霜葉紅于二月花 181cm X 191cm 紙本 2004年

楊健生:用藝術描繪生活,镌刻時代

官渡之戰 155cmX240cm 紙本 2020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