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薪火相傳|穿越峥嵘歲月 緻敬文藝巨匠(第07期)

“果若侯公在世,當此改革開放的時代——富裕與貧窮,文明與愚昧,光明與黑暗生死較量的時刻,幽默大師侯寶林的冷面隽語又會創作出何種動人的佳構哩!”——這是1996年作家馮亦代應邀為侯寶林紀念文集作的序中所寫。2017年11月29日是相聲藝術家侯寶林先生誕辰一百周年,這段話仍可用作我們今日對侯寶林的紀念。

“欺師滅祖”,提高相聲地位

出生于19世紀末的相聲大師張壽臣對侯寶林有一句樸實但有深意的評價:“侯寶林對相聲是有功的。”

解放前侯寶林在天津演相聲已經相當出名。1944年,他進入了當時最負勝名的劇場,位于法租界的小梨園,擔任“末二”,即倒數第二個節目。這對地位很低的相聲而言,已經是當時行業慣例所允許的頂峰了。壓軸則按慣例是京韻大鼓。

薪火相傳|穿越峥嵘歲月 緻敬文藝巨匠(第07期)

可侯寶林的演出實在太精彩,到後來他的“末二”實際起到了壓軸的作用。隻要他的相聲一說完,台下觀衆就開始陸續離場。老闆沒辦法,隻好讓侯寶林壓軸。他當時就表态:“可以呀。錢怎麼說呢?”侯寶林說這話是因為相聲長期被視作“低俗”的表演形式,相聲演員也被人瞧不起,薪資待遇上極度不公,京韻大鼓演員即使表現不如人意收入也有5、600元一個月,還外加灰色收入,侯寶林廣受觀衆歡迎卻隻有200元一月。

提出要求之後,老闆當即反對:“相聲的要比唱京韻大鼓的掙得多?這簡直是欺師滅祖!”可見其歧視之深。侯寶林堅持要求同工同酬,甚至以罷演相要挾。最終老闆把他的薪酬勉強提高到了460元一個月。

這對相聲而言是一件大事,解決的不是侯寶林一個人的演出報酬問題,而是改變了曲藝界長久以來對相聲的壓制。侯寶林兒子侯耀華後來回憶起父親這段往事,評價道:“他不僅為從事相聲這一曲種的藝人們争了一口氣,也大大改變了相聲這一曲種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發展的客觀條件……使這一‘雜耍’或者是‘玩藝兒’,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

薪火相傳|穿越峥嵘歲月 緻敬文藝巨匠(第07期)

侯寶林

1917年11月29日,侯寶林出生在天津。隻不過無論是這個日期還是這個地點,都不準确。侯寶林自傳第一章标題就是“我可能是天津人”。他推測自己是天津人,根據則是,印象中小時候是舅舅帶自己坐火車到北京的,火車的路程似乎不太遠,是以估計就是天津來的了。“父親、母親的形象還能回憶起一點兒,但很模糊。究竟家裡姓什麼?哪裡人?不知道。”這個不知自己姓名身世的小孩就随着養父母姓了侯。

薪火相傳|穿越峥嵘歲月 緻敬文藝巨匠(第07期)

養父母一家本就是城市貧民,後來養父一度失業,侯寶林隻能自謀生路,撿煤核、賣報紙、拉水車、甚至上街要飯。軍閥混戰和極度貧困之中,侯寶林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北平社會中長大了,受了“生活這本大書”的教育成人。這段艱辛的時光成為了他日後藝術創作的根基。

再後來家裡實在難以為繼,有一次侯寶林的養父這樣和妻子商量:“這孩子就老跟咱們這麼餓下去嗎?咱們給他找個吃飯的地方吧!咱們别讓他也跟着咱們餓死呀!”于是,侯寶林被送去學藝,先是學平劇,後來因為對相聲的酷愛,改學了相聲,先後拜常葆臣、朱闊泉為師,輾轉京津演出。一個未來的相聲大師由此走上了藝術的道路。

讓相聲藝人還有飯吃

建國之後,相聲藝術面臨着比以往更嚴峻的考驗。相聲最終能夠生存并且獲得相當程度的發展,侯寶林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1949年底一次為各界藝人開辦的戲曲講習班上,一位政府幹部指責:“文藝界哪個部門都好辦,像平劇、評劇、鼓詞不是都有新節目了嗎?唯獨相聲,那裡面除了低級、庸俗、拿父母抓哏,就是諷刺、挖苦勞動人民。”這樣的說法給相聲藝人帶來很大壓力,許多人被迫改行,甚至有去賣冰棍的。一時間北京相聲界幾近不複存在。

薪火相傳|穿越峥嵘歲月 緻敬文藝巨匠(第07期)

以侯寶林、孫玉奎等人為首的幾位相聲藝術家決定要“自救”,自發成立了“北京相聲改進小組”。這個小組得到了政府的支援,老舍等知名作家親自幫助改編相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原有的相聲形式和新時代的内容需求之間獲得了一定的平衡。盡管侯寶林有些作品以今天标準看來過于強調宣傳功能,比如《杜魯門畫像》《狗腿子李承晚》等,但仍然儲存并且新創作了一批兼具幽默及諷刺功能的優秀相聲。最關鍵的,是使得相聲這種藝術形式延續了下來。解放時已年過古稀的老藝人劉德智用樸素的語言說:“現在有侯寶林、孫玉奎上司大家學習……使北京的相聲藝人都有飯吃。”

因為侯寶林的藝術聲望,對“文明相聲”的創造性編排和與京戲傳統的結合,有一位重要的聽衆在建國後的幾十年裡始終追随着他,這就是毛澤東。早在中央上司還住在香山尚未搬進中南海時,侯寶林就受邀為首長演出,此後幾乎每周都要去中南海兩次,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對這位特殊的聽衆,侯寶林有一種既敬畏又感懷的心情。一次侯寶林在中南海參加舞會,精神沒集中一下撞到了毛澤東,他如此回憶當時的心情:“我當時很緊張,心想糟了,那種心情不亞于契诃夫筆下謹小慎微的小公務員伊萬·德米特裡奇·切爾維亞科夫。要知道在半個多世紀裡,他畢竟是中國960萬平方公裡土地上最有權威的大人物啊!”不過毛澤東隻是向他笑了笑。後來在文革中,侯寶林下放勞動,毛澤東親自提名把他補選為四屆人大代表。1975年毛澤東在湖南養病的時候,還請侯寶林為他錄了12段相聲,這次機會也給侯寶林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從1979年下半年起,侯寶林一再聲明退出舞台,開始專注于相聲作品與理論的資料整理和研究工作,這是他為相聲界留下的又一筆寶貴财産。1983年,《侯寶林談相聲》出版,這被認為是相聲領域的第一部著作。同一時期,侯寶林還與王力、許嘉璐等著名語言學家合作,利用自己一生的藝術積累開展對語言學、民間文學等領域的研究,被北京大學中文系聘為兼職教授。

薪火相傳|穿越峥嵘歲月 緻敬文藝巨匠(第07期)

1993年2月4日,侯寶林因癌症在北京去世,享年76歲。去世前一個月,他口述了《對觀衆最後所說的話》,其中寫道:

“我侯寶林說了一輩子相聲,研究了一輩子相聲,我的最大願望是把最好的藝術獻給觀衆。觀衆是我的恩人、衣食父母,是我的老師。我總覺着我再說幾十年相聲也報答不了養我愛我幫我的觀衆。……我一生都是把歡笑帶給觀衆,如果有一天我不得不永别觀衆,我也會帶着微笑而去。”

(圖檔來自網絡)

繼續閱讀